包春瑩/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編審
朱正威先生為中學生物學教育事業(yè)做出了卓越貢獻。作為教師,他桃李滿天下。作為學者,他發(fā)表與生物學教育教學相關的論文近百篇;獨著、主編或參編的教育論著和科普著作等書籍20多本(套);主編不同版次的中學生物學教材、教師教學用書及探究活動報告冊數(shù)十本,惠及數(shù)以億計的學生。在他人生的最后18年里,他在從事教材編寫的同時還做了大量的教師培訓工作,足跡遍及祖國各地,讓廣大中學生物教師受益良多。為了更好地總結、提煉、傳播他的教育思想精神,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20年年底出版了《朱正威教育文集》。簡而言之,我們應傳承的朱先生最突出的精神有以下兩種。
愛國是基于個人對祖國依賴關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調(diào)節(jié)個人與祖國關系的行為準則。朱先生一生都具有堅定的政治信念,對教育事業(yè)無限熱愛和忠誠,這不僅表現(xiàn)在工作順利的時候,更表現(xiàn)在遇到挫折甚至遭遇不公正對待的時候。
朱先生認為,愛國主義教育的核心首先是愛社會主義祖國。就祖國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而言,過去有,現(xiàn)在也有,幾十年前可以講,幾十年后也可以講,關鍵是要講出時代的特色……教師要關心我國生物科學發(fā)展的動態(tài),隨時擷取那些富含思想教育意義的內(nèi)容,來點燃學生愛國主義的情和火。
其次,危機感也是一種愛國主義教育。不要因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就只講光明面,這不是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只有實事求是地對學生講清我們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才能以危機感激發(fā)更深的愛國情感。
再次,熱愛鄉(xiāng)土在愛國主義教育中有特殊意義。每一個人都有自己誕生的鄉(xiāng)土,每一片鄉(xiāng)土都是祖國的一角,對鄉(xiāng)土的縷縷情絲,總牽動青少年的夢、游子的心。從某種意義上說,家鄉(xiāng)就是祖國的代名詞。因此在學科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要特別重視讓學生了解自己鄉(xiāng)土的人文、地理、歷史、生物,立志于鄉(xiāng)土的建設和開發(fā)。
那么,如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呢?
朱先生認為,教師首先要學習政治理論。他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讀報紙、看新聞,及時了解黨和國家的每一次重要會議精神,學習黨的各種教育方針、政策,而一旦有與生物學相關的政策出臺,他更是認真學習。所以,當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時候,他就在第一時間將其寫進了教材: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號角已吹響,美麗中國將由我們來建設,這就更需要學好和用好生物科學。
其次,在教學或教材編寫時,注意選用我國科學家及科研成果的例子,尤其注意介紹我國杰出的學者和勞動模范們,在介紹中特別強調(diào)他們熱愛祖國、熱愛知識和刻苦鉆研的精神。在教材編寫的時候,他多次對我們說,我國有許多優(yōu)秀的科學家,應該讓學生知道他們、了解他們,比如他常說“南袁北李”(指“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中國小麥遠緣雜交的奠基人李振生)都非常偉大,還有童第周、屠呦呦等。
另外,作為生物學教師,他在教學中常會結合熱點事件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例如,1999年5月美國炸毀中國駐南聯(lián)盟大使館事件激起我國人民的強烈憤慨。在第二天的生物課上,朱先生帶學生學習“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學說”,從無機物形成有機物開始,說到有機小分子如何合成有機大分子,有機大分子如何聚集成多分子體系,直至如何演變成原始生命。最后他說:“生命來之不易啊,人的生命更是如此。那些無視生命尊嚴、肆意踐踏生命的行為難道不應該受到譴責嗎?”短短幾句鏗鏘有力的話語,震撼學生的心靈,引發(fā)學生的思考,更是激發(fā)了學生的愛國熱情。
再次,注意選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如古詩詞、詩歌、民謠等。朱先生能借助古詩詞的誦讀恰如其分地揭示出生命現(xiàn)象中蘊藏的內(nèi)在規(guī)律,讓學生學習到的生命科學不但包含著自然科學的真知,還具有人文科學的風采和內(nèi)涵。在講捕魚業(yè)時,他告訴學生首先必須掌握魚的生活情況和活動規(guī)律,尤其是洄游的生物學特性。他引用蘇軾的詩句“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這首詩描繪了河豚在初春時即進入淡江河產(chǎn)卵,不僅包含著我國人民早在古代就了解了魚類生殖洄游的生物學特性,適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而且重要的是使學生在積極的、愉快的,甚至是帶著某種欣賞的心情下進入了知識的大門,從而留下深深的痕跡。朱先生還將自己的文學修養(yǎng)應用到生物學教材編寫中。例如,在講種子的萌發(fā)時,用諺語“清明前后,種瓜點豆”;講青蛙的生育季節(jié)時,用詩句“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你能對這句詩描述的自然現(xiàn)象做出科學的解釋嗎?通過習題,將科學與文學很自然地結合起來。
朱先生還認為,要使學生感動,教師要首先感動。教師在講課中的情緒,應特別注意體現(xiàn)出對本學科專業(yè)的熱愛,對科學真理的信念,對社會主義祖國的高度責任感,緊密結合知識的傳授,自然地、恰當?shù)貪B透進去。例如,當聯(lián)系祖國生產(chǎn)建設的發(fā)展或鼓舞學生向科學進軍,為祖國創(chuàng)造財富時,也應該講得深切動人。如懶洋洋地說上幾句,還不如不說。當然,熱情要有分寸,尤其要用得恰當,不能濫用感情,要自然地升華,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2007年5月20日,包春瑩與朱正威老師在青??疾?/p>
朱先生對祖國的愛、對學生的愛充盈了他的一生。以學生為主體,反映了先生的教育觀、人才觀,這是他幾十年工作中的行為規(guī)范,無形中指導著他的工作實踐,使他能夠從學生出發(fā),設計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的教學。
朱先生認為,人的一生一定要緊跟時代,與時俱進。教師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新的知識財富、新的發(fā)現(xiàn)發(fā)明、新的研究方法、新的價值觀念等的最及時的傳播者,要不斷更新和提高自己的學識,終身學習。即使是對生物學科特征的理解,也需要結合生命科學的現(xiàn)代進展來思考。他是這么認為的,也是這么做到的。
那么,學習什么呢?向誰學習呢?朱先生有明確的觀點及做法。
除了持續(xù)學習國家的方針政策,教育學、心理學及科學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外,朱先生總是密切關注生物科技的最新進展。他常年訂閱《Newton科學世界》《環(huán)球科學》《參考消息》《光明日報》等報刊雜志?!秴⒖枷ⅰ飞厦恐苡幸粌善诘摹皣H科技前沿”,朱先生都要剪下來留存。他買書特別多,每月會去一兩次西單圖書大廈,而每次去,他都到四層去瀏覽科技書目。這樣,他上課時總能引用一些最新的科學技術和所學的知識結合起來;他甚至能在身邊不起眼的報紙中找到一兩條新聞動態(tài)是課本上所學內(nèi)容的應用。在教材的編寫過程中,我也有深切體會,一些與教材內(nèi)容相關的最新科研成果他比年輕人都了解得透徹。例如,2003年在編寫高中教材時,他講到文特爾的研究,我們很驚訝。后來看到先生留下來的雜志,才恍然大悟:他在2000年第8期《Newton科學世界》上夾了4個紙條,分別寫著“《生命是什么》封面——薛定諤”“文特爾”“SCID-XI患者,在玻璃室中生活”和“沃森像”。教師要像“海綿那樣善于吸收”“讀書的面寬一些”,這都是朱先生告誡我們的。
“要多向生產(chǎn)生活實際、大自然的實際、青年學生的實際學習?!敝煜壬?jīng)常對我說的是,一線教師的智慧是無窮的,要隨時隨地向他們學習。他從不脫離一線,即使從教學崗位退下來之后,他也經(jīng)常去中學聽課,與眾多教師及教研員交流,隨時了解全國生物學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并能夠敏銳地看到問題,然后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例如,當課程標準強調(diào)探究性教學,無論在什么課堂上都出現(xiàn)“探究”時,他提出了探究性學習要和接受性學習結合;當他發(fā)現(xiàn)一些教師在設置問題情境引入新課、在進行科學概念教學等方面出現(xiàn)偏頗時,就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小議”。他還能用在一線課堂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來反思教材的編寫。朱先生還明確指出,年輕教師要向資歷老的教師學習,老教師要向新教師學習,這其實是同伴互助的過程。要向?qū)W生學習,這是教學相長的過程。朱先生還指出要向菜市場的大爺大媽學習。
朱先生終身學習的理念和精神,可供借鑒的學習策略和方法,在新時代值得每一位教育者傳承。說朱先生“緊跟時代”,其實是不妥的,因為他的很多思想觀念都是超越時代的。例如,早在1982年,他就提出用生態(tài)學的基本觀點統(tǒng)率教材和貫穿于教學之中,這與目前大力倡導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