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民
沈從文一直以中國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者的身份為大眾所熟知。其實,他在畫畫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而且他的文字作品也與畫畫有著難以割裂的關(guān)系。
一位杰出的藝術(shù)家,才華常常多面。雖然沈從文沒有創(chuàng)作出音樂作品,可由其文章,我們時常能領(lǐng)略到他對音樂的深入認(rèn)知和真切感觸。
首先,他對聲音異常敏感,作品中的多處描摹,讓人如入山間水邊。他也說過:“我不懂音樂,倒常常想用音樂表現(xiàn)這種境界。正因為這種境界,似乎用文字顏色以及一切堅硬的物質(zhì)材器通通不易保存(本身極不具體,當(dāng)然不能用具體之物保存)?!?/p>
除了喜愛音樂,沈從文的內(nèi)心也始終有個畫家夢,在與家人、友人的通信中,他曾多次隨意涂抹,無所顧忌地談畫、繪畫。他甚至一再表明,自己的創(chuàng)作得益于傳統(tǒng)繪畫。
古代文化的整體啟蒙
除去少年時期大自然的濡染,沈從文實際接觸到中國繪畫作品,應(yīng)該是在他早年給“湘西王”陳渠珍當(dāng)文書時。
當(dāng)時沈從文管理著四五個大楠木櫥柜,大櫥里“約有百來軸自宋及明清的舊畫”。因為無事可做,沈從文便把那些舊畫“一軸一軸地取出,掛在壁間獨自來鑒賞”。
櫥柜里放著的不僅是繪畫,還有幾十件青銅器與古瓷,以及相當(dāng)數(shù)量的碑帖,這批文物使得沈從文“從這方面對于這個民族在一段長長的年份中,用一片顏色,一把線,一塊青銅或一堆泥土,以及一組文字,加上自己生命作成的種種藝術(shù),皆得了一個初步普遍的認(rèn)識?!薄坝捎谶@點初步認(rèn)識,使一個以鑒賞人類生活與自然現(xiàn)象為生的鄉(xiāng)下人,進而對于人類智慧光輝的領(lǐng)會,發(fā)生了極寬泛而深切的興味?!?/p>
由此看來,這幾乎是中國古代文化對沈從文的一次整體啟蒙。
寫作如繪畫? 意筆勝工筆
汪曾祺回憶老師沈從文對他傳授寫作之道:寫作如同繪畫一樣,意筆比工筆來得高明和引人入勝。沈從文還以宋元以來中國畫為例:“這些繪畫無論是以人事為題材,以花草鳥獸云樹水石為題材,‘似真’‘逼真’都不是藝術(shù)品最高的成就,重要處全在‘設(shè)計’。什么地方著墨,什么地方敷粉施彩,什么地方竟留下一大片空白……有些作品尤其重要處,便是那些空白處不著筆墨處……”
沈從文用文字在作品中寫意,例如《邊城》開頭的描寫,就是一幅精致的湘西山水圖。
目前可見沈從文最早的畫作,是在1930年11月5日,他與王際真的通信中,留有一幅《水鳥浮江圖》。寥寥幾筆,意趣盡顯。
沈從文在信中附畫的習(xí)慣一直保留了下來。1934年,他回湖南鳳凰探望母親,途中寫給新婚妻子張兆和的信中(后來結(jié)集為《湘行書簡》),繪有大量畫稿。
這些或簡筆速寫,或蠟筆涂抹之作,可以看作是沈從文見到沿途美景時情不自禁的表達。
沈從文的“彩筆”
沈從文的畫稿中,有一張“我的船艙一角”。從刊出的畫面看,似硬筆勾勒而成的一張近景速寫。艙案上,擺著一些水果,一支蠟燭燃著,墨水瓶、書、艙底板散置幾冊書,一冊書名露出,是作者的《月下小景》。沈從文的畫作多為速寫,線條簡單,卻展現(xiàn)了他的寫生能力,表情達意也很豐富。這幅畫形象地展現(xiàn)了他在途中的寂寞?!拔业男〈A耍T邙嗰絿?。……鴨窠圍是個深潭,兩山翠色逼人,恰如我寫到翠翠的家鄉(xiāng)?!?/p>
隨即,沈從文在一個叫白樓潭的地方,一張紙分“遠望”“近望”上下畫出圖來?!斑h望”是山水之間,略施彩色,山青天藍。山形起伏,雖只是輪廓,運筆間可見作者的珍惜心情;“近望”山巒矗立,線條粗放,突出山形,如在目前。似乎感覺不足,沈從文再就其中一突出峰及跟前小峰,加以描摹,山、水、屋、樹皆以蠟筆涂抹。似乎有光照,幾座峰的一面,加暗紅色,與綠、藍交織。樹木寥寥草筆,勾出大致情形。在面對自然時,沈從文不是將客觀景物直接照搬,而是對自然有所“經(jīng)營布置”,顯現(xiàn)出他對自然的取舍。
表侄黃永玉在文章中說過:“從文表叔有時也畫畫,那是一種極有韻致的妙物,但竟然不承認(rèn)那是正式的作品,很快地收藏起來……他自然是極懂畫的。他提到某些畫,某些工藝品高妙之處,我用了許多年才醒悟過來?!鄙驈奈牡漠?,用“一種極有韻致的妙物”形容,確當(dāng),也恰如他的文字。(選摘自《北京晚報》 ,本刊有刪節(jié)。)
運用示例
雖然僅僅是極有限的引用,我們也能充分讀出,那文字中流淌著水一樣清澈綿長的愛意、溫煦、單純、平和、憂思、謙遜、善良,這應(yīng)該是所有藝術(shù)家魂靈中必備的基因。在沈從文家書這樣一個有限的內(nèi)容空間,他的文字之美與繪畫之美相互輝映,而更重要的是,彌漫其中的精神輝光,能夠映照我們深處的靈魂,觸動我們?nèi)峒毜那楦小?/p>
(編輯: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