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雋,李萍,蒲思婧
(成都市中西醫(yī)結(jié)合醫(yī)院,四川 成都 610041)
中藥丹參屬于唇形科鼠尾草屬植物,其干燥的根、莖入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中收載藥物[1]。丹參歸心、肝經(jīng),味苦,性微寒;具活血涼血、化瘀消癰、清心去煩、調(diào)經(jīng)止痛等功效,多用于胸痹心痛、心煩失眠等癥的治療中,是臨床上廣泛應(yīng)用的中藥材[2-4]。丹參以脂溶性菲醌類衍生物丹參酮類化合物及水溶性酚酸類化合物為主要有效成分,丹參酮類化合物具有消炎、抗菌、抗腫瘤等功效,酚酸類化合物則具有護肝、保心、抗氧化等功效[5-7],主要包括丹參酮ⅡA、丹參酮Ⅰ與隱丹參酮,其中以丹參酮ⅡA為主要代表[8]。
不同產(chǎn)地、不同植株生長周期對于丹參主要成分丹參酮類化合物含量具有一定影響。本研究對不同產(chǎn)地、不同生長周期丹參中的丹參酮類成分的含量進行檢測研究,旨在為臨床藥材選擇提供參考。
高效液相色譜儀(HPLC)與超高效液相色譜儀(UHPLC)系統(tǒng)購自美國賽默飛公司,AY-120-Z型、AUW-120D型電子天平購自日本島津公司,EYG-3011型超聲波清洗器購自北京宇翔公司。丹參酮ⅡA、隱丹參酮、丹參酮Ⅰ對照品均購自北京普天同創(chuàng)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純度≥98%。乙腈(色譜純),磷酸為(優(yōu)級純),甲醇(分析純)均購自上海德諾化工公司。各丹參樣品見表1。
表1 檢測丹參樣品明細
1.2.1混合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精密稱取丹參酮I、隱丹參酮和丹參酮ⅡA對照品適量,加甲醇制成質(zhì)量濃度分別為38.20、49.82、 54.40 μg/mL的混合對照品溶液。
1.2.2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丹參片樣品適量,糖衣片除去糖衣,研細,精密稱取1 g,置于具塞錐形瓶中, 加入甲醇50 mL,稱定質(zhì)量,超聲處理30 min(功率280 W,頻率40 kHz),放冷至室溫,再稱定質(zhì)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質(zhì)量,搖勻,濾過,取續(xù)濾液,微孔濾膜濾過。
1.2.3陰性樣品溶液的制備 取缺丹參的陰性樣品, 按照1.2.2方法制得陰性樣品溶液。
1.2.4色譜條件檢測 色譜條件檢測器為二極管陣列;流動相:乙腈為流動相A,濃度0.02%磷酸溶液為流動相B;色譜柱條件:Waters C18、4.6×200 mm,柱溫為20 ℃,檢測波長為270 nm,總流速為1 mL/min。對照品依次量取對照品溶液0.25、0.5、1、1.5、2.5、5 mL,均置入10 mL容量瓶內(nèi),以甲醇定容,經(jīng)超聲處理5 min;各溶液依次進樣至色譜儀檢測峰面積。重復試驗吸取10 μL供試品溶液,進樣入色譜儀中檢測峰面積,連續(xù)進樣6次,經(jīng)檢測丹參酮ⅡA、丹參酮Ⅰ、隱丹參酮的峰面積RSD依次為0.169%、0.234%、0.144%,說明檢測方法重復性理想。
1.2.5精密度試驗 吸取10 μL供試品溶液,連續(xù)進樣5次,測定色譜峰面積;結(jié)果表明丹參酮ⅡA的RSD為0.143%、丹參酮Ⅰ的RSD為0.231%、隱丹參酮RSD為0.169%,說明精密度理想。
1.2.6穩(wěn)定性試驗 吸取10 μL供試品溶液,于室溫條件下靜置0、1、2、4、8、12、24、36 h,分別加入至液相色譜儀檢測;丹參酮ⅡA峰面積、丹參酮Ⅰ峰面積、隱丹參酮峰面積的RSD依次為0.799%、0.502%、0.904%,說明供試品溶液于室溫下靜置36 h內(nèi)穩(wěn)定性理想。
1.2.7加樣回收試驗 精密稱取丹參片樣品適量,6份,每份0.55 g,置于具塞錐形瓶中,分別加入丹參酮I、隱丹參酮和丹參酮ⅡA質(zhì)量濃度分別為38.20,49.82和54.4 μg/mL的對照品溶液10 mL,再精密加入甲醇50 mL,按照1.2.2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進樣10 mL測定。各溶液均取10 μL以色譜儀檢測,獲取色譜圖并計算回收率。丹參酮I、隱丹參酮和丹參酮ⅡA的平均回收率分別為100.0%,99.9%和99.9%,RSD值分別為0,0.30%和0.21%,回收率良好。
平均加樣回收率為95.681%,見表2。
表2 加樣回收試驗結(jié)果
總丹參酮含量從高至低前三位依次為山東濰坊1年生、山東萊蕪1年生、山東泗水1年生的丹參,各產(chǎn)地丹參均為1年生丹參中總丹參酮含量最高,見表3;各樣品丹參酮類成分含量柱狀圖見圖1。
圖1 不同樣品中丹參酮類成分含量柱狀圖
表3 不同樣品中丹參酮類成分含量(%)
各產(chǎn)地不同生長周期丹參中平均隱丹參酮、丹參酮Ⅰ、丹參酮ⅡA、總丹參酮含量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1年生平均總丹參酮含量為(0.74±0.34)%,2年生為(0.35±0.17)%,3年生為(0.19±0.08)%,兩兩對比結(jié)果顯示,1年生高于2年生、3年生(P<0.05),2年生與3年生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5。
表4 各產(chǎn)地不同生長周期丹參中平均丹參酮含量對比
表5 不同生長周期丹參中平均丹參酮含量兩兩比較結(jié)果
丹參是中醫(yī)常用的大宗藥材,始見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該書將其列為活血藥物之上品[9,10]?,F(xiàn)代藥理研究認為,丹參具有抗炎、滅菌、抗腫瘤以及免疫調(diào)節(jié)等諸多功效[11,12]。目前,臨床上以丹參為主藥的方劑包括丹參飲、丹參滴丸、復方丹參片等。脂溶性丹參酮類與水溶性丹酚酸類是丹參的主要有效成分,其中丹參酮主要包括丹參酮ⅡA、丹參酮Ⅰ、隱丹參酮等,是評估丹參藥材品質(zhì)的重要指標。
丹參在我國的種植范圍較廣泛,山東是主產(chǎn)區(qū)之一,河北、河南、四川、安徽等地也有種植,不同產(chǎn)地的丹參其丹參酮含量有較大差異[13,14],且隨著生長周期的延長,其含量變化也呈現(xiàn)差異性。本研究不同產(chǎn)地、不同生長周期的丹參中的丹參酮類成分含量進行了檢測,結(jié)果表明,總丹參酮含量從高至低前三位依次為山東濰坊1年生、山東萊蕪1年生、山東泗水1年生的丹參,這一研究結(jié)果與劉偉等[15]的研究結(jié)論相符,這也提示在臨床用藥中應(yīng)盡量選擇上述3個產(chǎn)地的1年生丹參藥材。
本研究結(jié)果還顯示,1年生各產(chǎn)地平均總丹參酮含量為(0.74±0.34)%,2年生為(0.35±0.17)%,3年生為(0.19±0.08)%,各產(chǎn)地均為1年生丹參中的總丹參酮含量最高,2年生與3年生丹參有效成分無統(tǒng)計學差異,但均低于1年生丹參,這表明隨著丹參植株生產(chǎn)周期的延長,其有效成分含量出現(xiàn)遞減,因此我們認為,臨床用藥還應(yīng)考慮丹參生長周期因素,以提高用藥的精準性,如無1年生丹參時應(yīng)通過加大劑量或延長總用藥時間以達到治療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