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會
【摘要】當信息技術融入教育領域,使“互聯網+”背景下的教育教學的方式發(fā)生了巨大的轉變。深入研究“互聯網+”背景下教育教學方式的典型特征及有效作用,能夠充分促進高中語文教學課堂的改善與提高。
【關鍵詞】互聯網+;高中語文;信息技術;閱讀
“互聯網+”背景下,教學方式可以變得更加豐富多樣。教學資源可以實現海量化,學生與教師的教學資源可以實現共享,做到互通有無。通過將教學成果及時分享,能夠有效實現學生針對性提煉,總結自己的學習盲點,不斷改善自己的差距與弱項。教學可以實現學生學習程度的及時反饋,能夠有效幫助教師改變教學策略,改善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有效提高教學質量與教學水平。
一、有效拓展課外閱讀知識內容
閱讀教學,從小學至高中階段一直是語文教學的核心重點。特別是對于高中語文教學而言,課外閱讀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仍然是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在“互聯網+”背景下,高中語文課外閱讀教學能夠實現資源的有效整合與充分拓展。
例如,傳統(tǒng)教學中,語文閱讀更多是對紙質書籍的閱讀,攜帶數量有限而且存儲比較占用空間,但“互聯網+”背景下學生閱讀工具更加豐富,可以用手機、電腦、平板電腦、電子書閱讀器等多種閱讀工具,實現對電子書的閱讀。而且,目前有多種閱讀軟件能夠充分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例如當前大家常用的kindle、QQ閱讀、熊貓看書、京東閱讀等閱讀方式,能夠充分滿足學生的多重閱讀需求。此外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有針對性地推薦電子書籍,提升閱讀能力與閱讀水平,拓展豐富知識面。
二、優(yōu)化翻轉課堂教育教學方式
翻轉課堂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教育教學方式。利用“互聯網+”能夠充分優(yōu)化翻轉課堂的教育教學方式,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搜集與課程相關的知識點,制作成專業(yè)的教學課件并分享到教學平臺,供學生提前預習。在課堂上,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對自學所掌握的重點難點進行分享。這種反轉課堂給充分體現了“以生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燭之武退秦師》一篇文言文課文時,筆者會結合學習要求將文章中的詞句、釋義以及事件發(fā)生的歷史時期、歷史特征以及社會環(huán)境制作成教學PPT上傳至云校家平臺,讓學生首先了解課文的大意,并能夠進行自我學習、翻譯與理解,并要求學生結合學習目標自我收集相關資料。課堂上,筆者還會運用分組討論學習法,組織學生就文章中的文言文翻譯以及通假字或文言文語句與現代語句之間的關系進行交流互動,由此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升學習興趣,強化小組學習團隊凝聚力。這樣運用翻轉課堂結合小組學習的教學方法能夠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對于這篇課文的理解。
三、運用信息技術展示課文環(huán)境
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很多課文中關于環(huán)境景色的描寫,其深度含義僅通過文字表象的展示是很難讓學生深刻了解文章的內涵與深層含義的。利用信息技術就能夠充分展示出特定環(huán)境下作者想體現出來的思想情感。運用互聯網技術中信息技術展示出來的聲音、圖像能夠有效體現出文字所無法直接展示出來的深刻內容。
例如,在學習《故都的秋》一文時,對于課文中表現出來的清靜、悲涼等詞語詞句,以及特定的情感,都是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僅通過文字描述,很難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出作者的情感。教學過程中,筆者首先會要求學生在預習時標記出關于秋天特點的一些文字語句并仔細閱讀;然后筆者會通過在互聯網上搜索關于郁達夫生活時期,一些描寫秋天景色的影片或圖片,利用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讓學生對于故都的秋能夠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課堂上,筆者還會相應的展示學生對于本文搜集到的關于秋景的圖片進行對比分析,引導學生揣摩語句中體現出來的內容與含義,以此幫助學生理解原著文字背后作者的想象力,以此培養(yǎng)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環(huán)境中掌握知識。
四、創(chuàng)新方法豐富教育教學方式
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促進了學生能夠充分體現出個人的個性,將個性融入教學創(chuàng)新過程中,是引導學生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有效途徑。有效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方法,改變教學模式,是對適應當前教育變革的有效途徑,也是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學生探究精神的有效途徑。
例如,在經典古詩文的教學過程中,筆者經常會改變一些教學方法,在學習李白的《蜀道難》一課時,為了有效引導學生品味中華經典詩詞的優(yōu)美,筆者會轉變自己的教學方式,還課堂給學生。具體教學中,筆者會要求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分組學習,并要求每個小組在學習蜀道難時分享另外一首李白的作品,每個小組選擇一名學生進行分享,利用配有聲音、圖畫方式的PPT朗誦李白的詩詞。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掌握除本文之外更多李白的佳作。在講臺上,當學生播放著自己小組制作的背景音樂進行朗誦時,這種通過聲音與圖畫變化配以現場的演講或朗誦,讓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詩詞本身的魅力,這樣不僅讓學生更加有效地掌握了《蜀道難》這篇課文的有關知識點,更加理解了詩仙李白的多個方面,理解了其心中難于上青天的吶喊和深層次的俠客精神。
五、網絡教學打破空間時間限制
“互聯網+”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最大的區(qū)別,就是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改變教學方式,讓學生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例如,在疫情期間,為了效應教育主管部門停課不停學的教學要求,很多一線教師都錄制了專業(yè)的教學視頻,讓學生在家就能夠進行學習。筆者也錄制了專業(yè)的教學視頻。在錄制過程中筆者查閱了相關的很多資料,通過視頻錄制剪輯上傳平臺,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了學習的便捷性。而且,這種網絡教學視頻的錄制,也是對于教師掌握新型教育教學方式與技術的最好考驗,不僅能促進教師之間的互動交流,而且能夠提升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水平,同時對學生在課程終端提出問題答疑,并將學生相關答疑問題進行提煉進行統(tǒng)一答疑或集中答復,也是優(yōu)化教育教學方法以及課程反饋的良好途徑與方法。
結束語
互聯網+”背景下開展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們可以通過有效拓展課外閱讀知識內容、優(yōu)化翻轉課堂教育教學方式、運用信息技術展示課文環(huán)境、創(chuàng)新方法豐富教育教學方式、視聽結合改善學生學習體驗、網絡教學打破空間時間限制等多種方式,實現優(yōu)化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教程質量等多種目標。
參考文獻
[1]葉麗新."互聯網+語文"的思考路徑與實踐空間[J].中學語文教學,2017(00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