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先杰
【摘要】課程思政改革是在現(xiàn)行的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進行的一項新的改革。在高職高專教學中貫穿“課程思政”是發(fā)展德育實現(xiàn)“五育并舉”的必然要求和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趨勢。外語類課程融入思政元素是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文化自信。本文從分析課程思政與英語專業(yè)閱讀教學模式為切入點,通過提升教師思政水平、挖掘教材思政內容和重新教學設計等方式促使學生把握閱讀所承載的社會文化意義。
【關鍵詞】課程思政;英語專業(yè)閱讀;教學實踐
一、引言
課程思政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huán)節(jié)”。在中國經濟的持續(xù)平穩(wěn)發(fā)展下,全球化進程加快,文化的相融性和傳播性日益增強。大學生作為文化傳播的載體,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富有家國情懷尤為重要。這些素質目標都可以在《英語閱讀》課程教學的思政教育中實現(xiàn)。
二、課程思政進英語專業(yè)閱讀課堂的必要性
(一)師生發(fā)展需要
英語專業(yè)學生每天接觸和學習各類英語課程,面對西方文化的滲透和西方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對他們的生活方式潛移默化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影響思政教育價值目標的實現(xiàn)。因此,在英語專業(yè)課程教學中實施融入思政元素至關重要。
教師作為落實課程思政的主力軍,教師是教書育人實施的主體,也是課堂教學的第一責任人?!罢n程思政”建設要靠教師去落實,首先考驗的是教師的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如何在英語專業(yè)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教育,是每一位英語專業(yè)教師肩負的責任和面臨的挑戰(zhàn)。增強“德育意識”,培養(yǎng)和提升“德育能力”,進而養(yǎng)成在課程教學中主動研究、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自覺意識是每一位新時代教師自我發(fā)展的需要和確保所授課程“同向同行、協(xié)同育人”的保障。
(二)課程育人的需要
英語閱讀在目前的英語專業(yè)課堂上的核心地位是不容撼動的,對于更多學生們而言在對英語專業(yè)的學習中英語閱讀也是極為重要的。課程思政下,實施英語閱讀教學需要突破傳統(tǒng)純理論知識的講解和篇章字面意思的翻譯,科學結合傳統(tǒng)文化的育人功能,以培養(yǎng)政治立場堅定,富有中國情懷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堅持文化知識學習與思想品德修養(yǎng)的統(tǒng)一,積極推進文化傳播,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先進文化,培養(yǎng)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guī)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服務國家,服務人民。貫徹落實這一綱要,無疑要將課程的育才育德功能有機結合,培養(yǎng)出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人。因此,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合理有效地融入課程思政,是適應課程教育功能的需要。
(三)文化傳播的需要
文化是支撐民族發(fā)展壯大的根基,也承載著一個國家的精神價值,而一個國家的精神觀念又是其發(fā)展的基礎和源泉。一個國家文化的影響越大,也就會越來越受到重視,利用文化來提高本國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現(xiàn)在已經成為了中國發(fā)展重要的戰(zhàn)略抉擇。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然而,改革開放以來,受到西方文化強烈的沖擊,新動態(tài)、新思想和新觀念不斷涌入中國,制約著我國傳統(tǒng)文化走出國門。英語是進行思想溝通和文化交流的媒介,必然將其獨特的文化屬性向外傳播、滲透和擴展。我們首先要學習理解本土文化,才能更好的是中國文化“走出去”。因此,在英語閱讀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能更好的幫助學生學習了解中國文化,同時平衡中西方文化差異。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增強文化自信,同時踐行文化傳播。
三、英語專業(yè)閱讀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學實踐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英語閱讀在社會上需求日趨變大。在國際貿易、對外洽談、國家之間的交流等方便都離不開英語閱讀。因此,加入思政教育的英語閱讀教學也顯得格外的重要。筆者以有效學習為中心,一切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以提高學習效率為導向,豐富課程資源??茖W合理地設計閱讀教學內容,將思政教育資源自然巧妙地貫穿到英語閱讀教學中,形成閱讀知識與育人相結合、閱讀技能與立德樹人相統(tǒng)一的教學。
本課程使用的教材是外語與教研出版社出版的《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1》,由鄭樹棠主編。根據要求選擇教材中10個單元內容為例說明思政元素的融入。
(一)課文主題與中國故事相融合
分析各單元主題,找到與當前社會熱點、傳統(tǒng)文化和時事政治之間的聯(lián)系,布置主題,以課前分享的形式講述中國故事。使學生產生更強的代入感和體驗感,從而提升教學深度。例如,在學習鄭樹棠主編的《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1》第五單元第一篇文章《The battle against Aids》教師以艾滋病發(fā)展歷程為線索通過圖片展示各國人民與艾滋病作斗爭所作出的努力以及艾滋病的詳細介紹,從而引出我國在新冠肺炎疫情形勢嚴峻的情況下,醫(yī)護人員逆流而上抗擊新冠肺炎的英雄事跡。通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搜集整理相關信息并講述“新冠故事”,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之情、樂于助人和勇于擔當的高尚品德。這樣做,一方面讓學生通過閱讀掌握英語語言知識,深入了解艾滋,拓寬知識面。另一方面也把思政教育引入了課 堂,激發(fā)了學生的愛國情懷。
(二)詞匯語言點的學習與時政詞匯相聯(lián)系
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典籍和國內外時政報道中出現(xiàn)的思政元素與各單元詞匯、句法、句型相融合,提升學生學習深度,讓思政內容賦能詞匯學習。例如 在學習鄭樹棠主編的《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1》第三單元第一篇文章《A good heart to lean on》在學習新詞匯A good heart to lean on ?“善心可依”之時,有意識的使用頭腦風暴法,發(fā)散學生思維思考該詞匯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時事政治中的關聯(lián)詞。進而閱讀、翻譯傳統(tǒng)文化和時政中相關詞匯,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Remain true to our original aspiration and keep our mission firmly in mind。這樣,一方面,拓展學生的詞匯量,鍛煉其翻譯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了解國家時政。
(三)篇章理解與名著故事相結合
在文章理解中,充分開展項目制教學。通過情景導入,明確任務;收集資料,制定方案;自主協(xié)作,具體實施;點撥引導,過程檢查;展示成果,修正完善;評價檢測,拓展升華六個步驟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對課文主題進行分析、討論,通過展示、口語交際等方式自主了解文章大意。同時結合語篇內容,有機融入思政元素,實現(xiàn)了價值觀引領。例如,在學習鄭樹棠主編的《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1》第七單元第一篇文章 《Face to face with guns》時,通過布置項目--將語篇內容以話劇形式進行展演。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合作實施,同時教師進行過程指導,于課堂中進行小組展演,最后評價結果。在完成課文話劇編排的同時融入水滸英雄故事。這樣一方面幫助學生掌握文章大意,另一方面了解名著故事,增強文化自信。
(四)課外練習與生活實際相融合
課外練習主要以寫作、翻譯、課外閱讀等形式展開,切入與現(xiàn)實生活和社會密切相關的思政元素,以檢測語言教學和思政教育效果。從而激發(fā)學生深入學習,實現(xiàn)全方位思政融入。例如,在學習鄭樹棠主編的《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1》第一單元第一篇文章 《How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之后,布置課后任務閱讀了解中國漢字演變歷史并以小組分享。通過了解中國文字的歷史演變一方面讓學生用發(fā)展眼光看問題,另一方面通過漢字寓意來增強文化自信。
四、結束語
英語專業(yè)學生由于學科特征,長期受到西方語言文化的影響,容易出現(xiàn)崇洋媚外心理。筆者將中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元素,融入課文主題、詞匯學習、語篇理解以及課外拓展閱讀中,用中華優(yōu)秀文化洗滌學生心靈。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握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特點、自身個性、英語的基礎知識儲備能力等來制定課程計劃和教學規(guī)劃,在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中實現(xiàn)文化滲透,從而實現(xiàn)立德樹人目標。
參考文獻
[1]馬玉香.英語課程思政教育教學的探索與實踐探究[J].教育界:教師培訓,2019:46-47.
[2] 王今, 楊國華. 混合式教學視域下"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與實踐——以英語專業(yè)《英文報刊選讀》課程為例[J]. 忻州師范學院學報, 2020, 036(002):127-130.
[3]聶冬霞.英語教育專業(yè)“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實踐[J].校園英語,2019:60-61.
[4]王靜.文化自信視域下《英語閱讀》課程思政教學研究[J].校園英語,2021:27-28.
[5]莫海萍.思政教育在英語專業(yè)閱讀教學中的實踐探索[J].海外英語,2019: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