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玉華 丁賀 趙微微
摘要:本文通過對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佳木斯學院太極拳教學中進行形成性評價的教學改革,以充分滿足學生個性化發(fā)展需求,提高學生綜合體育素質為目標,對課程評價現狀、評價體系的構建要素、實施策略進行簡要的總結和說明,為體育教學課程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形成性評價 ?太極拳
中醫(yī)藥院校作為傳承和發(fā)揚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重要陣地,始成于明清時期的太極拳又是傳統體育的重要代表,在中醫(yī)藥院校開設的太極拳教學對傳播體育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24式簡化太極拳是由國家體委在陳、楊、武、吳、孫等太極拳的基礎上創(chuàng)編,并列入為高等院校體育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中醫(yī)藥院校將其作為體育必修課開設,既能突出中醫(yī)藥院校體育教學特色又能促進學生中醫(yī)思想的形成。本文通過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佳木斯學院太極拳教學中評價方式的改革進行探討,期望為體育課程改革提供參考。
一、太極拳課程評價現狀
(一)太極拳課程教學評價結構單一
目前,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佳木斯學院太極拳課程在大二全體學生中開設必修課,授課班級人數每班為40-50人。課程考試每學期一次由任課教師評定,課程終結性評價占比達到百分之八十五,平時出勤占百分之十五,評價方式較為單一。學生學習過程評價、學生互評等多維的評價沒有開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評價方式的不完善,弱化了高校體育教學發(fā)展的推動作用。
(二)對于課程評價重要性認識不足
太極拳課程教學的評價重點不僅是對學生的課程成績的評價,還應包括對學生身體基本發(fā)展情況、學生主動學習主體體育意識、體育的創(chuàng)新能力進行評價。目前,現行的課程評價還僅限于在教師層面,忽略了學生主體的需要,導致學生學習態(tài)度消極,學習效果不佳,評價不能反應真實的教學效果,課程評價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
二、形成性評價體系的構建要素分析
形成性評價是美國學者斯克里芬在1967年《評價方法論》中最先提出的形成性評價的概念,體育課程教學中的形成性評價主要是通過多樣的評價方法和手段對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興趣、態(tài)度、參與度等方面,對學生學習進展進行持續(xù)性的評價。評價方式是以課程目標為核心,利用科學、有效的評價方式和方法,對體育課程教學效果進行判斷,目的是為了達到提升學生體育素質的教學目的,這對體育教學改革具有重大意義。
(一)體育課程評價主體多元化
傳統的評價方式,教師作為評價主體,學生作為評價客體,學生的參與度低,對學習的興趣不深厚,對體育課程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在形成性評價中評價主體不再是單一的教師評價,還增加了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從被評價者的需求出發(fā),學生的參與度增加,學習的體驗感增強,重視教學過程和學習體驗兩個方面。對于身體素質一般,但課程參與積極的同學來講,更能體現出學習評價的優(yōu)勢。學生也會通過參與評價對自身的學習狀態(tài)及時地進行反思和調整,同學之間也會在互評的過程中溝通交流,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共同成長。
(二)課程評價方法的多樣化
形成性評價選擇多種合理的評價方式,科學地調整了各部分的評價比例,將評價貫穿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側重于對學習過程的評價,淡化對結果的評價。形成性評價主要是將定性與定量相結合、階段評價與即時評價相結合,這樣更有利于發(fā)現問題、改進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考慮到學生個體差異的因素,弱化因學生身體素質先天差異決定運動成績的目標,將以個人努力進步程度作為相對重要目標。整個教學評價圍繞發(fā)現問題、改進問題、激勵學生的體育參與積極性,學生全程參與并在自我學習中進行總結調整,審查自身的學習效果,達到學習狀態(tài)的有效控制。
(三)體育課程評價的實踐性
體育課教學多以實踐教學以主,主要考核的體育能力、水平和素質也是在實踐教學運行中體現出來的。教學評價主要在實踐教學中進行,從身體素質、體育運動能力水平、體育興趣及愛好四個方面進行,其中體育興趣及愛好在評價中體現出來更加能突出體育課程目標與素質教育培養(yǎng)目標結合的作用,全面的實踐性原則是形成性評價功能效果的最重要體現。
三、形成性評價的實施策略
(一)實現由重視結果到重視過程的轉變
體育課程主要是以實踐教學為主,課程內容、項目、練習手段上重復性較多,是這門課程的重要特點。這就需求教師在課程設計上要細化教學過程,同時對學生在課程中表現出的個性特點、學習態(tài)度有一定的了解,要注重對教學過程的觀察和控制,對學生課程中出現的狀況要有及時調整的能力。通過概括性的方式進行定性評價,用指標進行定量評價,能保證評價客觀性,體現評價的廣泛性。
(二)實現向重視發(fā)展轉變
學生的身體素質受先天因素影響較大,同一階段的學生表現出的體育能力差距水平也比較明顯,評價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需求,以學生自身發(fā)展和個性發(fā)展作為第一要素,幫助學生設定符合其自身特點的進步目標,確保學生在每一堂課上都能體驗到學習進步的獲得感。
結論:
運用形成性評價可以實現教師及時發(fā)現教學中的問題并做出有效的調整,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教學目標。形成性評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多維度的評價體系更能體現評價科學化、多元化的優(yōu)勢,使教學評價具有導向和激勵作用,促進體育教學朝著正確方向發(fā)展,這將是未來體育教學評價的發(fā)展趨勢。
參考文獻:
[1]孫洪濤.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及其發(fā)展趨勢[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1年03期.
[2]韓秋.普通高校體育教學評價方法改革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3]蘇寸草,何珈.大學生體育學習形成性評價的實踐與研究[J],運動,2013年11期.
作者簡介:都玉華(1975— )女,漢族,吉林長春人,人文社科部,職稱: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