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小可
這天,漢爺、老唐、小宋、元子、大明和阿清聚在一起嘮嗑。漢爺自夸年輕的時候文治武功征伐四方,老唐猛吹一波貞觀之治萬國來朝,元子冷哼三聲露出渾身腱子肉,大明自詡有骨氣又有財力,阿清給大家描繪了一下滿漢全席的盛大場面。終于輪到積貧積弱的小宋發(fā)言,小宋弱弱地說:“諸位大哥、賢弟,其實,我也很強?!?/p>
阿清聞言一笑:呵呵,誰不知道你家主子,“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小肚雞腸的皇帝……
小宋:那是你只知其一。你可知我家太祖絕非獨裁之人?我給你講個故事——當年,太祖讓宰相趙普擬名提官,結果趙普剛好提了個太祖討厭的人,被太祖當場將紙撕碎。宰相也不做聲,把碎紙片撿起來走了。過了幾天太祖又問提官之事,趙普掏出一張糨糊黏起來的紙送上去——還是那張碎紙,還是皇帝討厭的那個人。太祖怒問:“如何還是此人?”趙普答:“據(jù)某暫時更無別人合適?!碧嬗谑屈c頭稱是。
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里講了這個故事,就是要告訴大家,“宋代制度之缺點,在散、在弱,不在專與暴?!碧骐m擁兵自重,卻有家訓相傳,“要盡量優(yōu)假士人,不許開誅戮朝官之戒。而北宋諸帝,也比較無暴虐,無專擅。”兩宋三百余年,極少有士大夫因言獲罪,阿清你再看看你自己,因為文字獄砍掉了多少個人的腦袋你最清楚。
漢爺:懟得好!誰不知道你們那位愛擺滿漢全席的皇帝最能搞文字獄。
小宋:漢爺您也不遑多讓,您忘了楊惲因為《報孫會宗書》觸怒漢宣帝被腰斬那事了?小宋雖不才,也知“無為而治”的道理——看起來專橫的太祖從善如流,為人強勢的太宗也有“無為之道,朕當力行之”的覺悟,仁宗更是“虛君”的典范,“事無大小,悉付外廷議”——看似軟弱,其實頗有現(xiàn)代權力制衡的理念。
再給你們講個故事?!吧褡谖鯇幦?,參知政事王安石欲將自己的親信、新法的支持者李定破格提拔進中央政府,皇帝也同意了。但李定人品很壞,聲名很臭,知制誥宋敏求即拒絕起草任命李定的詔書,封還詞頭,并于三天后辭職;接替他的另外兩名知制誥蘇頌、李大臨,也以‘愛惜朝廷之法制’為由,再次封還詞頭。為讓李定順利通過任命,神宗與王安石免去蘇頌與李大臨之職,任命聽話的人當知制誥,總算將李定弄到中央當官。不過別高興得太早,御史陳薦、林旦等人又展開對李定的彈劾,最后迫使李定狼狽而走?!?/p>
吳鉤在《宋:現(xiàn)代的拂曉時辰》里講的這個故事,是要讓我們知道皇權受限的好處。阿清你們康熙大帝自詡“今天下大小事務,皆朕一人親理”,這種好大喜功的“一言堂”很落后你知道不?大明你們也離譜,朱元璋連宰相都給廢除了,徒留個“禿頭”六部尚書裝點門面。再看我小宋諸帝,非但不以獨裁為榮,還想辦法廣開言路,尤其重視“臺諫”,“雖所言者未必盡善,所用者未必皆賢,然而借以彈擊之權,養(yǎng)其敢言之氣者”。讓大官小官平民百姓都敢于說真話。
《宋:現(xiàn)代的拂曉時辰》。
北宋人魏泰《東軒筆錄》有記載:“至今優(yōu)諢之言,多以長官為笑?!庇矛F(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民間藝人很流行政治脫口秀。想當年王安石當宰相的時候,鐵腕搞變法,“一切委聽,號令驟出”,不但在朝廷里被司馬光反對,在民間也被嘲笑個遍。當時京師教坊有一個很有名氣的伶官叫丁仙現(xiàn),常拿他開涮,據(jù)說王安石惱羞成怒,想把他弄死,最終也沒成功。民間于是有諺語流傳,說“臺官不如伶官”。
有人曾經(jīng)統(tǒng)計過,兩宋至少有十三位宰相被伶人拿來開涮過,被譏諷最多的就是王安石、蔡京、秦檜、韓侂胄、史彌遠這五個大權相。別說是懟權相了,就算皇帝也沒被放過——吳鉤還寫了個故事:仁宗朝時,張知白(一說是張昇)擔任臺諫官,“言事無所避”。一日仁宗皇帝找他談話,大概是說他“孤寒”(孤單),沒有朋友,要注意說話的方寸之類。張知白一聽,回敬了皇帝一句:“臣非孤寒,陛下才孤寒?!比首趩柕溃骸昂我??”張知白說:“臣家有妻孥,外有親戚,何來孤寒?陛下只有宮女相伴,豈非孤寒?”說得仁宗神情黯淡,回到內(nèi)宮,與皇后說起這事,忍不住流淚。為什么?因為仁宗年事漸高,而他所生育的兒子都夭折了,膝下確實孤單。張知白那番話,戳中了皇帝內(nèi)心最痛苦的地方。但宋仁宗不能因此怪罪張知白,張知白還是繼續(xù)當他的臺諫。
你看看,這樣“貼臉發(fā)言”懟皇帝,而且還不是因為雙方政見不同互相爭論,基本上算赤裸裸的人身攻擊了吧,這都沒被殺頭,我小宋自夸一句政治氣氛開明,沒問題吧?
元子:呵呵,說了半天,打起仗來還不是戰(zhàn)五渣。靖康之變淪為階下囚,國之不存,何談尊嚴。
大明:就是就是,一個個風花雪月只知吟詩作對寫字畫鳥,哪有點皇帝的樣子。
小宋:來來來,我這里有一本徽宗用瘦金體寫作的《大觀茶論》,給大家傳閱一下。你們要是看不懂的話我給大家念念:“攪動茶膏,漸加擊拂,手輕筅重,指繞腕旋,上下透徹,如酵蘗之起面,疏星皎月,燦然而生,則茶之根本立矣。”美不美?講究不講究?再看看大明你家主子的詔書,我都不好意思念,你自己來吧……
大明:“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告訴百姓們,準備好刀子,這幫家伙來了,殺了再說。欽此?!?/p>
元子:竟然暗算我……
大唐:嘖嘖,還是我家的最有文化。
小宋:咱也不是想說誰沒文化誰最粗魯,我主要覺得吧,看一個朝代得失功過,與其說拼武力值,倒不如看看底層老百姓到底哪朝哪代活得更像個人樣。大唐你有開元天寶盛世這沒錯,不過你朝還是貴族門閥過得最舒服,那部曲呢,奴婢呢,有人關心過他們活得好不好嗎?憑什么有人生來高貴,有人就是一世賤民?漢爺您也是,“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窮人服了兵役還要服力役,有人在意過他們過得苦不苦嗎?
宋仁宗像。
到了我小宋這兒,“為奴十二年”這種事就少得多了。門閥世族瓦解,部曲奴婢都變成了自由人,不再是賣身合同,而是有限合同、契約制——為了防止終身為奴,法律還規(guī)定了雇傭奴婢的年限:“在法,雇人為婢,限止十年?!?/p>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你們都看過吧——碼頭上干體力活的、店伙、廚子、物流、差役、巡捕、消防、醫(yī)生、道士、家政、奶媽、乞丐、編藤的、抬轎的、打水的、扎燈籠的、擺攤做小生意的、瓦舍勾欄里說書的,酒有酒博士,茶有茶博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有人統(tǒng)計過行當竟有400多種呢。許多“鄉(xiāng)村戶”就這樣慢慢變成了“坊郭戶”。畫里面那個勞務市場你們瞧見沒?門口有轎有馬有驢子,正有雇主在講價錢,門內(nèi)散坐著六七個勞務工,等待著一天中的聘用。雇傭與受雇之間,還有“牙人”來作中介服務。
小宋我不但階級結構松動,戶籍制度也開放,農(nóng)戶想來城里擺攤做小生意?可以。貧苦才子想通過讀書改變?nèi)松壽E?也可以——上升通道對全民開放,正所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有學者曾經(jīng)對《登科錄》進行統(tǒng)計,結果發(fā)現(xiàn)在601名宋朝進士中,平民出身的就有417名,官宦子弟倒只有184名,只占不到三分之一。這個結果并非偶然,而是科考制度有意向寒門傾斜的結果。宋史學者游彪曾說:宋朝有一個不成文的慣例,“有官人”參加科舉,不可點為狀元,即使他們的考試成績排在榜首,也要將狀元之名順延給寒門士子。我們科舉考試不但“糊名”以示公平,為了怕考官認出得意門生的字跡,還要請專人將考卷謄抄一遍,令字跡都完全改變,以顯公正。
名臣范仲淹就是寒門貴子,從小胸懷大志:“夫不能利澤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大了果然得相位。大學者張雍,本也是農(nóng)家子弟,因為戰(zhàn)亂還一度淪為乞丐,在洛陽街頭乞討為生。結果還能以乞丐的身份科考及第,官至禮部、戶部、兵部三部侍郎、尚書右丞,足見“英雄不問出處”。
小宋能出這么多寒門貴子,不光是因為科舉公正,還因為“官學”。老唐你們的教育資源都掌握在貴族手里,我們可是免費向平民開放的,像是“太學”,不但包吃住,學費全免,還能領點零花錢呢。我們還有“學田”制度,國家撥給學校土地,讓學校租給附近農(nóng)民耕種,獲得的收益就拿來作為官學的開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這不就讓免費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了嘛。
那位貧苦出身的范文正公,他蘇州的一塊宅地被風水先生夸說是“此當世出卿相”,范仲淹卻說:“誠有之,不敢以私一家。”轉手就把這塊風水寶地捐出來造了希望小學。你看看,重視教育的地方,老百姓就是活得有盼頭??上У搅舜竺鬟@兒,下層的秀才舉人沒法做大官,上層的進士與翰林也沒有做小官的,科舉晉升的階梯等于從中間截斷,你們還搞八股文,害人不淺啊。阿清你更糟,你怎么對我們漢人的你說說,還滿漢全席呢,都是門面功夫,一旦有位高權重的官職,漢人補缺難于登天。威脅咱們“留發(fā)不留頭”,跟著你們梳了幾百年的小辮兒,奪筍吶!
說完了窮人,咱們再說說女人。
老唐:這個我熟,“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仨恍Π倜纳?,六宮粉黛無顏色”。
小宋:我懷疑你有厭女癥,吃你點荔枝都得給你背個紅顏禍水的大鍋。我小宋要說的可不是后宮嬪妃,而是普通女性。在男尊女卑的古中國,看一個朝代的人權,觀察普通女性的生活最說明問題。
《清明上河圖》局部。
大明:是不是像你們程頤說的:“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
小宋:程頤家有個侄女喪夫再嫁,他還夸侄女他爹“嫁遣孤女,必盡其力”,所以這句話才不是為了禁錮女性的,恐怕是專門用來諷刺你們錢謙益嫌水冷的呢。
跟你們十三四歲就結婚不同,我小宋的女性平均婚齡大概在十八九歲,知道為啥嗎?還不是因為我們經(jīng)濟發(fā)達,娛樂項目多,女人不結婚也有大把的事能做。你看《清明上河圖》里不就有廚娘,有女使、女伎,還有女儈(女性經(jīng)紀人),女人也和男人一樣走進了勞務市場。而且,按照我們的法律,女兒是能跟兒子一樣平分家產(chǎn)的。如果離婚,也能拿走一部分家庭共有財產(chǎn),假如是娘家的陪嫁,那還算是婚前財產(chǎn)能一并帶走呢,哪像后來,離婚非得讓女人凈身出戶。(瞥了一眼元子)
元子:有點口干,我去叫杯奶茶。
小宋:你們都聽說過“河東獅吼”的故事吧?不怕驕傲地說,這事就發(fā)生在我小宋。要不是有十足的自信,男人怎么會有勇氣怕老婆呢,你們說是不是?只有最慫的男人才喜歡耀武揚威地打老婆。
元子:咳咳。
老唐:你別老扯人權,你倒是來說說你們硬通貨有多少啊。
小宋:好說。北宋治平二年,歲收11600萬(貫石匹兩),比你們唐代最高歲入高多了。我們最高的一年,鑄幣量有570萬貫,超過了明朝300年的鑄幣總量——這還不算紙幣,大家都知道紙幣“交子”是我們發(fā)明的吧?
阿清:合著你們經(jīng)濟這么發(fā)達,那為啥現(xiàn)在的穿越劇都愛穿越到我們大清???
小宋:那是穿越劇瞎拍的,我就問你一句,穿越到清朝的人語言文字都不通,她們到了《甄嬛傳》里能活得過一集嗎?更別提大戰(zhàn)后宮搞什么金枝欲孽了。
老唐:就是,還不如來我這兒呢。
小宋:你們倒是沒有這個問題,但是來你們這兒我怕挨餓呀——只有貴族能吃午飯,普通人一天只吃兩頓飯,這誰受得了?我可是三餐之外還要喝下午茶的。
再說了,你們唐朝食物品種那么單一,還不是煮著就是烤著,哪像我小宋,家有鐵鍋一口,能讓穿越的現(xiàn)代人吃上炒菜!哦對了,我們還有火鍋呢,我們的兔肉火鍋,“浪涌晴江雪,風翻照晚霞”,有個風雅的名字叫“撥霞供”,歡迎你們穿越來品嘗。
老唐:怎么可以吃兔兔?!《長安十二時辰》看過嗎?羊肉湯來一碗,不比兔肉更香?
小宋:不敢不敢,誰不知道你們長安城一到晚上就宵禁,多喝幾兩綠蟻酒到點還沒回家,給城管逮到了說不定就得狠狠吃板子。我們就好多了,夜市發(fā)達,焚膏繼晷,寶馬雕車香滿路,一夜魚龍舞。
《長安十二時辰》水盆羊肉。
大明:就知道吃喝玩樂。我們在太祖朱元璋的帶領下,天天忙著奮斗呢。
小宋:朱元璋愛996那是他的事。你看看你們,一年法定節(jié)假日只有18天,這也太可憐了,再看看我們,宋人筆記《文昌雜錄》里寫:“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天慶節(jié)、上元節(jié)同;天圣節(jié)、夏至、先天節(jié)、中元節(jié)、下元節(jié)、降圣節(jié)、臘各三日;立春、人日、中和節(jié)、春分、社(春社)、清明、上巳、天祺節(jié)、立夏、端午、天貺節(jié)、初伏、中伏、立秋、七夕、末伏、社(秋社)、秋分、授衣、重陽、立冬,各一日;上中下旬各一日……”你自己算算有多少天吧。真宗的時候,民間傳說“天書下降人間”,就因為這件祥瑞事,咱們又放假5天,算是“天慶節(jié)”,天上掉下來的假期,就問你們羨慕不羨慕。
再說了,我們假期多不代表我們懶?!巴ǘ即笠兀桓痴呤悠甙?。”有學者統(tǒng)計過,北宋城市人口占20.1%,南宋時達到22.4%。而清代嘉慶年間城市化率只有7%。我們城市人口比例高,百分之七八十的人不靠務農(nóng)生活,第三產(chǎn)業(yè)發(fā)達,自然又能發(fā)展經(jīng)濟又縮短了勞動時間。
更何況,我小宋還有被學者譽為“由胎養(yǎng)到祭祀”的福利體系——兒童福利院有“慈幼局”,養(yǎng)老院有“居養(yǎng)院”,福利醫(yī)院有“安濟坊”,安葬還有“漏澤園”,流浪漢還有“惠養(yǎng)乞丐法”給予保障,那是相當?shù)亍艾F(xiàn)代前夜”了。
現(xiàn)在的人總愛吹“黑科技”,其實小宋也有很多黑科技的,很多發(fā)明都被用來改善市民生活了,比如說“銅壺滴漏”,我朝有精密的四級銅壺,報時更加準確,在當年也可算是鐘表界的百達翡麗了。還有一種“更香”,在木料里鑲嵌了金屬珠子,燃燒到固定時間,珠子就會掉落,發(fā)出清脆的叮咚聲,提醒你時間到了——這么高級的鬧鐘確實“更香”啊。
黃仁宇說:“公元960年宋代興起,中國好像進入了現(xiàn)代,一種物質文化由此展開。貨幣之流通,較前普及?;鹚幹l(fā)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針,天文時鐘,鼓風爐,水力紡織機,船只使用不漏水艙壁等,都于宋代出現(xiàn)?!?/p>
吳鉤又說:“我覺得‘文明成就’不是指疆土特別遼闊,不是沙場殺敵如麻,不是耀兵異域揚我國威,不是萬邦來朝。我心目中的‘文明成就’,是指政治開明一些;社會寬松一些;經(jīng)濟繁榮一些;生活富庶一些。”
我覺得他們說得都很對。
漢爺:我看出來了,小宋挺有實力,下回吃飯你請啊,散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