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呈,陳琳,黃梓晴
[摘? ? ? ? ? ?要]? 馬克思主義信仰是大學生黨員能否成為共產主義接班人的重要基礎,而其根源是對于馬克思主義的透徹理解和有效應用基礎上的正向心理情感。而根據調查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現(xiàn)階段大學生黨員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解不透徹是其馬克思主義信仰缺失的重要誘因,而導致這一問題的根源則是高校馬克思主義教育在現(xiàn)階段還存在諸多問題。因此,旨在通過哲學符號學理論與大學生黨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相結合,探索出一條新的教育路徑。
[關? ? 鍵? ?詞]? 哲學符號學;大學生;黨員;信仰教育
[中圖分類號]? D267?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1)50-0016-02
信仰是人們對于主義、學說、理論在理解和認同基礎上的崇拜和信服,且會自覺地將其作為自己人生的指導和評價事務的標準。大學生黨員的信仰問題一直受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長期關注,針對其現(xiàn)狀學術界開展了較多研究。研究表明:53.08%的學生黨員認為當前學校學生黨員教育整體不錯,但還有待提高。有14.55%的人認為實際效果不大。從研究中也可以看出,雖然大學生對是否需要信仰的問題普遍能夠持正確觀點,但是在實際行為和利益選擇時,則不能夠有效堅持正確的觀點。由此可以看出,大學生黨員在信仰教育方面還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豐富教育手段和方法,提高大學生黨員內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效果。馬克思主義信仰是大學生黨員能否成為共產主義接班人的重要基礎,而其根源是對于馬克思主義的透徹理解和有效應用基礎上的正向心理情感。
一、馬克思主義理論掌握水平不足導致信仰缺失
大學生黨員教育的核心在于理想信念教育,而共產黨員所堅定的理想信念并非無根之水,其根源是馬克思主義。換言之,具有堅定信仰的黨員一定是一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是將共產主義事業(yè)作為畢生追求的先進分子。但是,大學生黨員對于馬克思主義的掌握程度和應用能力在現(xiàn)階段卻存在不足。針對這一問題,學者穆蕊在其研究中對“大學生是否愿意學習有關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知識?”問題進行了分析,其結論為僅有9%的大學生會主動學習馬克思主義相關知識。有學者對于大學生黨員參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積極性進行了調查研究,其結果顯示:13.46%的調查對象僅僅是處于紀律要求才參加黨組織的活動。由此可以看出,大學生黨員在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方面的迫切性方面還存在不足。同時,高校黨組織在這方面的工作實效性也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王超在《如何強化大學生黨員的信仰教育》一文中指出:高校缺乏對大學生黨員差異化的需求關注和人文關懷,導致大學生黨員面對教條化的信仰教育較難引起思想的激蕩,感受不到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對其發(fā)展的重要意義。另外,還有學者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有36%的大學生黨員認為學校不太重視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的提升。由此可以看出,大學生黨員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不理解、不清楚,是直接導致其馬克思主義信仰缺失的直接原因。
二、哲學符號學視域下大學生黨員馬克思主義信仰構建途徑
如上文所論述的,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意義在于信仰者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解和使用。但是,從理解到使用的過程則伴隨著無數(shù)的實踐活動,是一個動態(tài)的意義生成和傳遞的過程。因此,筆者認為馬克思主義信仰必然需要經歷“情感—理性—情感”的過程。在哲學符號學的視域下,這一過程的基礎是“共相”的存在。即在黨員群體內存在一個基于馬克思主義語境的“共享意義世界”。每名黨員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解會因個人所經歷的實踐經驗而有所不同,而出現(xiàn)一定個人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個人意義世界”。每個黨員的“個人意義世界”所交匯的“意義默契區(qū)域”則是其進行意義交流傳遞基礎的“共相”。
(一)“認知差”的形成
認知是對于意義的感知和理解,而意義之所以可以被感知和理解是因為其具有流動性。這種流動性可以從事物或者文本流向意識主體,也可以由一個意義主體流向其他意義主體,所有這些意義流動都來自主體感覺道德“認知差”。在大學生黨員馬克思主義信仰構建的過程中,使其感受到馬克思主義理論對其個人成長、學習生活等實踐的意義是構建的最基本要務。而這一意義的傳遞則需要高校黨組織有計劃地在大學生黨員群體內建立起認知差。其一,需要在大學生黨員群體內進行信仰教育主體的塑造,這一主體應由高年級優(yōu)秀黨員或黨組織信任的教師黨員組成。其主要作用是通過和大學生黨員進行長期的共同學習生活,讓其感受到自身與優(yōu)秀的落差,讓其找到自身成長發(fā)展的目標和方向,進而提高其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迫切感,并在共同的實踐中通過感受、模仿、交流等渠道實現(xiàn)意義的傳遞。其二,需要著力加強大學生黨員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學習。文本作為意義的重要載體,是認知差中動力的源頭。高校應從閱讀氛圍的營造、師資力量的配比、閱讀書目的選擇、學以致用的平臺等方面入手,積極引導大學生黨員讀原著、學原理,感受意義傳遞的“勢能”和自身所處的“認知低位”,進而為形成馬克思主義信仰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共相”的構造
所謂通過“共相”構造的渠道進行大學生黨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本質就是在黨員群體內形成“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共享意義世界”。在大學生黨員群體內,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是被所有成員所認同的,這也是大學生黨員能夠被稱之為一個群體的依據,因為他們都具有大致相同的實踐意義世界,馬克思主義作為這一群體共同認定的意義,其普遍性也是不言而喻的。這正如胡塞爾指出的:“我是在我之中經驗并認識其他人的,他在我之中構造出來?!钡?,由于大學生黨員入黨時間普遍較短,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較低,因此雖然能夠認同該意義,但是卻缺乏與群體內其他成員有效共享意義的渠道。因此,高校黨組織除加強大學生黨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教學之外,還需要在大學生黨員日常管理教育過程中充分利用“三會一課”,創(chuàng)新性地讓其能夠盡可能多地進行交流溝通,通過對比和移情等方式,將“他人之心”置于“我心”之中,讓馬克思主義信仰作為“客觀真理”扎根在大學生黨員這一意義群體之中,進而有效地促進其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形成和穩(wěn)固。
參考文獻:
[1]葉穩(wěn)安,周智美.廣州學生高校黨建工作的現(xiàn)狀、問題與對策建議[J].嶺南學刊,2014(2).
[2]趙錄貴.廣西當代大學生信仰狀況調查[J].經濟研究導刊,2014(19).
[3]秦婷.大學生黨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學,2018.
[4]楊麗霞.大學生黨員信仰教育應加強經典著作學習[J].學理論,2020(4).
◎編輯 馬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