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江蘇宜興 宜興 214221
我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可謂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其中更是包含了許許多多的文化藝術形式,而這些同時也對我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藝術之中有一項占據(jù)了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便是陶瓷藝術,從遠古時代彩陶文化便起源了,從中我們能夠看到祖先的生活印記,隨著生產力以及科技水平的不斷發(fā)展與提高之下,陶瓷藝術更是飛速地發(fā)展著,各種各樣經典的作品層出不窮,比如唐三彩、宋代的五大民窯等,無不令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推動著陶瓷藝術走向了一個巔峰,而到了明清時期,宜興紫砂的誕生使得陶瓷藝術的發(fā)展更上一層樓,宜興紫砂泥所制作的紫砂壺在泡茶方面有著較高的實用性能,且宜興本身也是茶葉的產區(qū)之一,再加上文人雅士參與制作之下,使其得以迅速地發(fā)展起來,既推動了茶文化的發(fā)展,也促進了紫砂藝術的崛起。
生活是藝術的主要來源地之一,只有在藝術之中飽含生活,才能夠將藝術之美充分地彰顯出來。宜興紫砂從起源一直發(fā)展到現(xiàn)如今,有著十分源遠流長的文化,其中的藝術魅力更是十分的豐富,這與其取材于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同時它又依靠著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來不斷地傳承與發(fā)展,與時俱進,將各種各樣的文化藝術形式以及時代的特征融于紫砂壺為一體,從而造就了一件又一件別具特色的紫砂藝術作品,再加上紫砂藝人又將其自身的思想與情感賦予在內,是紫砂藝人智慧的結晶,因此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以及人文情懷更是十分的豐富且深厚,因而紫砂藝術在中國陶瓷藝術之中占據(jù)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與影響。
這款紫砂“福壽套壺”(見圖1)是以套壺的形式所呈現(xiàn)出來的,有一把紫砂壺以及四個杯子所組成,整體的造型特征都是統(tǒng)一而又協(xié)調的,四個杯子的形狀都是一致的,主要是以紫砂壺的造型特征為基礎進行制作的,而紫砂壺整體的造型結合了方器以及圓器的特征,主要是以圓器為主,寓方于圓,素雅、古樸且大氣。
此壺整個的壺身是圓柱的形狀,以上大下小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整體壺身分布得也較為均勻,再加上上下兩端的線條都處理得十分圓潤順滑,因此整個壺身看起來便十分的飽滿;壺身的下端便直接化為平整,作為整個壺的壺底平穩(wěn)地立于平面之上,更突顯出整個壺的穩(wěn)重、端莊;而壺身的上端則自然地過渡到壺肩,壺肩向內收縮形成壺口;壺蓋則選用了壓蓋的形式,與壺口之間契合得十分緊密,嚴絲合縫、密不透風,確保了此壺較高的實用性能;壺鈕是一個小圓球的形狀,立于壺蓋中間,小巧而又精致;在壺身的左側便是壺嘴,彎流的壺嘴身姿依舊十分的挺拔,與壺身之間的銜接也十分的自然;壺身的右側便是壺把,壺把外方內圓,很好地結合了方與圓之間的特征,與壺嘴之間形成相互對應的關系。而四個杯子的形狀便與壺身一脈相承,杯子下面還為其設置了杯墊,可見紫砂藝人為人們提供了良好的使用服務。
除此之外,紫砂藝人在紫砂壺上還進行了一些裝飾,主要體現(xiàn)在壺蓋以及壺頸上,由于此壺整體的創(chuàng)作主題是圍繞著“福壽”而展開的,因此在整個蓋面上,紫砂藝人都以與福、壽相關的紋理進行裝飾,在壺頸上也進行了相應的點綴,從而彰顯出此壺整體的主題內涵,使得人們在喝茶品茗之時能夠感受到其中的文化寓意。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中,福文化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且是一種有著最為廣泛以及深遠影響的主流民俗文化,在億萬人民的心中,福文化是一種精神寄托與訴求,飽含了十分豐富的內涵,從中所彰顯出來的則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生活態(tài)度以及價值審美,也是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一種愿景,許許多多的藝術形式都以此為素材來進行演繹,紫砂藝術同樣也不例外,從古至今,以福文化為主題進行創(chuàng)作的紫砂壺數(shù)不勝數(shù),這款紫砂“福壽套壺”便是如此,以福文化為主題內涵進行創(chuàng)作,將福文化蘊含在紫砂壺之中,通過紫砂壺的形式帶給人們最真摯、美好的祝福。
藝術的發(fā)展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探索和開拓,紫砂藝術同樣也是,在傳承傳統(tǒng)的基礎之上不斷地創(chuàng)新,將傳統(tǒng)與時代特色融合在一起,與時俱進,才能夠滿足人們的需求,煥發(fā)出源源不斷的生命力,促使紫砂藝術的發(fā)展能夠更上一層樓,與此同時,紫砂藝術在創(chuàng)新的過程之中,傳統(tǒng)是始終都不能脫離的,要站在傳統(tǒng)的基礎之上進行思考與創(chuàng)新,才能夠彰顯紫砂藝術獨有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