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張漢麟
摘要:順應論作為一個語用學理論,被廣泛應用于翻譯學研究。順應論強調(diào)語言的使用是一個不斷選擇的動態(tài)順應過程,而對譯者來說,翻譯語言的選擇和使用也是一個動態(tài)順應的過程。譯者需要有意識地從所有可能的選擇中挑選出最合適的一個,同時要符合源語的語境和目的語的語言結構。 因此,翻譯活動是譯者在語言和語境中不斷順應和選擇的過程。
關鍵詞:順應;選擇;翻譯
賴斯 (1981) 將語際翻譯定義為“以雙語為中介的交流過程”。作為一種特殊的交際行為,在翻譯過程中,譯者與原作者、譯者與目標讀者構成了一個雙向交流的綜合系統(tǒng)。王穎頻(2015)指出,翻譯活動是一個跨文化的意義傳遞過程,它涉及兩套“編碼—解碼”過程;前者在源語語境中進行,而后者在目的語語境中進行。翻譯活動受到語內(nèi)和語外環(huán)境的制約,進而對環(huán)境產(chǎn)生影響。
一、翻譯是一個做出選擇的過程
與語言交流一樣,翻譯也是一個不斷做出選擇的過程。首先,譯者需要弄清楚“要翻譯什么”。換句話說,譯者選擇源語言材料時,對材料以及作者和國家的信息以及材料的背景有清晰的理解。這樣譯者可以掌握原作者的寫作意圖、深層含義、文化背景、政治立場、情感基調(diào)以及源語話語的任何其他信息。例如,譯者在面對魯迅的《吶喊》原文時,必須清楚魯迅的生平、思想信仰、《吶喊》的歷史背景以及他的寫作風格。
源語言材料確定后,譯者需要有一個清晰明確的翻譯目的。順應論強調(diào)語言選擇與交際環(huán)境、交際參與者和交際目相一致。翻譯作為一種跨語言活動,也應遵循這一原則。翻譯選擇的目的與交際需求有方向性的相關,是交際過程成功的保證(馬利,2011)。翻譯目的是進行后續(xù)翻譯工作的前提。因此,“一個人翻譯的目的必須指示準確和語用準確”(Newmark,2006:115)。宏觀層面的選擇主要順應外語環(huán)境,實現(xiàn)通用目的。這個過程是高度自覺的。相比之下,微觀層面的選擇主要順應語言內(nèi)因素,順應過程的意識凸顯性較弱。有時這種順應甚至是無意識的。在此基礎上,翻譯目的可以分為多個層次,譯者應根據(jù)不同層次的具體目的做出相應的選擇,以實現(xiàn)兩種語言系統(tǒng)的成功轉(zhuǎn)換。
那么,為了達到特定的翻譯目的,譯者應該知道“如何翻譯”,這就意味著譯者需要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和方法。紐馬克 (2001)將翻譯方法分為逐字翻譯、直譯、忠實翻譯、語義翻譯、改編、意譯、習語翻譯和交際翻譯,其中逐字翻譯、直譯、改編和意譯研究最多。
最后一步是選擇最合適的詞、詞組或句子結構,盡可能自然地將原始語篇轉(zhuǎn)化為目的語語篇。有時直譯可以滿足需要,但當直譯不充分時,就需要進行一些結構調(diào)整,以“保證可理解性或避免尷尬”(Nida & Taber,2004:112)。
選擇過程貫穿整個翻譯活動。翻譯不僅僅是語言選擇的一般過程,而是兩種語言系統(tǒng)之間更復雜的多層次語言選擇過程。
二、翻譯是順應的過程
根據(jù)維索爾倫的順應論,翻譯是一種特殊的交流方式,也是一種特殊的語言用法。因此,翻譯不僅具有譯者與原作者、譯者與潛在讀者之間的雙向互動的語言共性特點,而且具有自身的獨特性。譯者應熟悉源語言和目標語言以及原作者的背景、歷史文化背景甚至特定時代的宗教信仰。總之,翻譯是對不同顯著程度的語內(nèi)和語外環(huán)境不斷動態(tài)順應的過程。
(一)順應翻譯中的語境關聯(lián)
維索爾倫將語境分為交際語境和語言語境。交際語境存在于非語言因素中,即物質(zhì)世界、社會世界和心理世界。
首先,對物質(zhì)世界的順應發(fā)生在時間維度、空間維度和物質(zhì)條件三個方面。不同語言的同一個指稱在不同的物質(zhì)環(huán)境下可能具有不同的聯(lián)想意義,因此譯者應特別注意原作者和目標讀者的物質(zhì)世界可能有很大不同。
其次,社會世界是指與原作者和目標讀者有關的一切社會因素。 “概念只有嵌入到某種特定的社會文化決定的框架中才有意義” (Trosborg,2012:137),社會背景對意義生成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譯者必須考慮源語言和目標語言中所有不同的社會因素,如文化、歷史和宗教背景。
第三,心理世界包括原作者的情感因素和目標讀者的認知能力。譯者作為原作者與目標讀者的交際橋梁,應該在原作者的心理世界和目標讀者的心理期待之間起到平衡的中介作用。
語言語境包括語境銜接、互文性和序列。在翻譯中的語言語境方面,主要障礙在于兩種語言的結構差異。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對語言語境的順應類似于對結構對象的順應,這將在下一部分討論。
(二)順應翻譯中的結構對象
英語和漢語屬于不同的語系。英文單詞是抽象字母的組合,而中文則是象形文字;英文是表音文字,漢語是表意文字,中文是意合。相對于漢語,英語的句子結構更加嚴謹且更有有邏輯性。為了順應兩種語言的結構對象,譯者需要在聲音、詞匯和句法層面做出相應的選擇,同時對意義的產(chǎn)生進行順應。
在聲音層面,擬聲詞的運用是最難復現(xiàn)的技巧之一,句子的語調(diào)和節(jié)奏對意義的生成有很大的影響。目標語篇中不必使用相同的修辭格,詞性,或句子結構,但產(chǎn)生的效果必須是等效的。
在詞匯層面,如果原作者用詞帶有內(nèi)涵意義,或能夠傳達出作者的意圖,那么在目的語中這些都要體現(xiàn)出來。
在句法層面,“英漢之間最顯著的語言特征之一在于形合和意合(Nida,2014:16)。前者組織嚴密,注重內(nèi)在的語篇銜接,后者則松散靈活,其連貫性主要基于語義和內(nèi)在邏輯。因此,在兩種語言之間的轉(zhuǎn)換過程中需要進行調(diào)整以順應目的語的語言結構。
(三)翻譯中的動態(tài)順應
動態(tài)順應是順應論的核心。語言選擇與順應貫穿于翻譯的整個活動,譯者與源語、目的語語篇的互動也貫穿其中。譯者的最終譯文是不斷適應語境和語言結構的結果,但并不是翻譯活動的最終目的地。語言的不確定性決定了在語言選擇中始終要進行協(xié)商
語言不是一個成品,而是一個進行中的活動,一個每時每刻都在不斷發(fā)展的對象(周方珠,2004)。隨著世界的發(fā)展,語言也在不斷更新。不僅一些新詞會被創(chuàng)造;舊詞也會出現(xiàn)新的含義;而且,“文化的變化往往會產(chǎn)生新的話語類型”(Nida,2001:81)。由于兩國之間的文化差異,一些新形成的表達無法在另一種語言中找到等效的對應物。這個時候,譯者需要采用新的策略,做出新的選擇。文化和語言都在不斷變化,與之相伴的是,翻譯中的順應始終是一種動態(tài)的活動。
(四)翻譯中順應的意識凸顯性
凸顯性在四個調(diào)查角度起主導作用。在交際過程中,發(fā)聲者和口譯者會表現(xiàn)出不同語言行為,伴隨著不同的意識凸顯性。同樣,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也會做出不同的順應和選擇,伴隨著不同的意識凸顯性。如果譯者的順應意識凸顯性較弱,那么他對原文的理解就會不完整或出現(xiàn)偏差,甚至會忽略一些重要的因素,如作者的意圖、語篇的特點、目標讀者的接受程度等,譯文中則可能有一些不恰當?shù)谋磉_,違反目標讀者的語言習慣。相比之下,如果譯者具有高度的意識凸顯性,他會在翻譯過程中充分考慮所有相關因素,進行全面的動態(tài)順應,從而采取恰當?shù)姆g策略,做出合理的選擇。譯者在翻譯活動中不是被動的,而是被賦予了主觀能動性。在順應理論的指導下,保持高度的意識凸顯性,譯者更有可能平衡語言和語境因素,產(chǎn)生高質(zhì)量的翻譯作品。
順應論由維索爾倫提出并由錢冠連(1990)傳入中國后,引起了中國翻譯界的極大關注。 順應論處理語言和語言使用者之間的關系,即語言的產(chǎn)生和解釋;而翻譯是譯者對源語語篇進行解釋并產(chǎn)生目的語語篇的過程。它們具有相同的交際渠道和相似的研究對象,因此順應論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可以有力地解釋翻譯。
參考文獻:
[1]Newmark,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Print.
[2]Nida,E. A. 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 in Translating.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Print.
[3]Trosborg,A. Text Typology and Translation.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2. Print.
[4]馬利. Verschueren語言順應論對翻譯研究的啟示. 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11 (1):70-73.
[6]王穎頻. 動態(tài)順應:譯者主體性的發(fā)揮與制約. 上海翻譯,2015 (4):76-79.
[7]周方珠. 翻譯多元論.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作者簡介:李琳,鄭州財經(jīng)學院助教,碩士,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張漢麟,鄭州財經(jīng)學院助教,碩士,英語筆譯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