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淑平
讀是對課文的理解,寫是對閱讀的感悟。在教學中,讀和寫是相互關聯(lián)的兩種學習方式,讀寫結合串起了教學活動的諸多要素。以閱讀為基礎,以表達為目的,讀寫結合能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積累語言、內化語言、感悟語言、遷移語言、運用語言,從而達到課標提出的“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要求。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用心琢磨,在《觀潮》(四年級上冊)中采用了四個妙招,力求讓讀寫結合的教學效果達到最高境界。
一、積累語言,打牢表達的根基
語言之塔需要一磚一瓦逐層堆砌,沒有積累就難以奠定表達的根基。統(tǒng)編本教材中的選文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優(yōu)美詞句,教學時要提倡學生多朗讀、多想象、多摘抄、多背誦,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寫作情境,讓學生在遣詞造句中練習表達。
《觀潮》一文主要記敘了觀看錢塘江大潮的盛況,語言生動,筆觸細膩,是學生積累美言佳句的好材料。教學時,筆者先讓學生讀通課文,說說理解了課文中的哪些詞語。有的學生從“橫臥”這個詞中感受到錢塘江非常寬闊、非常平靜;有的學生從“籠罩”這個詞中感受到錢塘江的江面上霧氣蒙蒙,猶如仙境一般美麗;有的學生從“人山人海”這個詞中感受到前來觀看錢塘江的人非常多;有的學生從“若隱若現(xiàn)”這個詞中感受到江邊幾座小山非常神秘;有的學生從“沸騰”這個詞中感受到人們看到潮水來了以后激動的心情;有的學生從“白浪翻滾”“浩浩蕩蕩”這些詞中感受到錢塘江潮水奔涌而來的壯觀場面;有的學生從“霎時”這個詞中感受到潮水奔騰的速度非???有的學生從“漫天卷地”“風號浪吼”這些詞中感受到錢塘江余波的驚心動魄……筆者出示跟這些詞語相對應的圖片,讓學生通過畫面深入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然后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想一想在哪些情況中也可以用上這些詞語。學生馬上就聯(lián)想到自己在“十一”黃金周去黃山游玩的時候,看見山上的游客很多很多,就可用“人山人?!眮砻枋?聯(lián)想到夏天雷雨時的電閃雷鳴,就可用“山崩地裂”來形容;聯(lián)想到上課鈴聲一響,教室里就安靜下來了,可以用“霎時”來敘述。
通過朗讀課文,尋找詞語、理解詞語、使用詞語等方法,學生對課文中比較新鮮的詞語有了深刻的印象,在讀讀說說中積累好詞好句,給自己的語言庫里增添了新材料,逐步打牢表達的基礎。
二、把握脈絡,厘清表達的順序
把握課文的脈絡,教會學生如何快速抓住課文的表達順序進行表述,可以使學生從課文中習得有條理的表達方法,有利于學生在描述自己的見聞感受時,能仿照所學到的寫作順序去有條理地表達,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觀潮》屬于寫景類的文章,采用先總后分的結構形式,按照“潮來前—潮來時—潮去后”的順序對錢塘江大潮進行描寫。文章開頭只用一句話交代了錢塘江大潮的特點和地位,“天下奇觀”是統(tǒng)領全文的關鍵詞。第2自然段描寫了作者登上海塘大堤的所見,從江面、鎮(zhèn)海古塔、中山亭、觀潮臺、小山、觀潮的游客等方面描寫了潮來前的寧靜。第3、4自然段主要從聲音、樣子兩個方面描寫潮來時由遠而近的變化情況,循著“傳來響聲、出現(xiàn)白線、很快移來、橫貫江面、形成水墻、飛奔而來、響聲巨大”的線索,描摹了一幅有聲有色的壯觀畫卷。第5自然段描寫潮頭奔騰西去后江面恢復平靜的場景,整篇課文的結構非常清晰。課文中還有一些詞句也暗含了寫作順序,如“這一天早上”“午后一點左右”“過了好久”是從時間的推移上反映潮水的變化,“大家昂首東望”“頓時人聲鼎沸”“看看堤下”是從人物的表現(xiàn)上側面反映潮水的變化。通過梳理課文寫作順序,學生掌握了寫景文章的構段方式“先總后分”,還掌握了描寫景物的方法之一“按一定的順序寫”。然后結合自己學校的風景,思考如果向別人介紹自己美麗的校園,應該按什么順序來描寫。學生首先想到了校園的特點是美麗整潔,然后就仿照課文第1自然段的方法概括介紹:“我們的學校坐落在街心花園的旁邊,校園一年四季都很美麗整潔?!痹侔凑沾合那锒捻樞蚪榻B校園的優(yōu)美環(huán)境。
通過研讀統(tǒng)編本教材,筆者發(fā)現(xiàn)有很多課文都非常適合成為指導學生寫作的范例。在學習課文的時候從課文中梳理寫作順序,提取寫作要領,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仿照課文寫一寫,教學效果特別好。
三、品味寫法,習得表達的技巧
為了增強表達的效果,課文中往往會使用一些表現(xiàn)手法,如對比、襯托、前后照應等為作品增色。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就要善于抓住其中的“閃光點”,引導學生去體會、去感悟語言帶來的巨大魅力,指導學生靈活運用這些表達技巧,提高表達能力。
《觀潮》有兩處描寫了江面的平靜,分別在第2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讓學生找出兩處“平靜”以后,想一想它們的意思是否相同,提示學生要聯(lián)系語境去思考。第一處“平靜”是在大潮到來之前,寬闊的江面在早晨陽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在平靜中給游客帶來心曠神怡的感覺,潮來前的平靜似乎是在蓄勢待發(fā);第二處“平靜”是在退潮以后,是在“風號浪吼”后好久,江水已經漲了兩丈來高之后的平靜,漲潮給游客帶來的是驚心動魄的感覺,潮退后的平靜仍舊讓游客覺得潮頭余勢猶存。通過對比兩處的“平靜”,學生習得了作者在描寫觀潮時的表達技巧,筆者就順勢讓學生想想自己的生活經歷中有沒有發(fā)生過相似的情形。有些學生就想到了自己早晨上學的時候輕松地哼著歌兒,在學校里考試得到了好成績,晚上放學的路上也是哼著歌兒,雖然都是哼著歌,但是很明顯,放學時的心情要比上學時的心情更愉快。此時讓學生學著課文的寫法把自己的快樂經歷寫一寫,學生就會寫得非常順手。
當然,課文中的描寫方法還有很多,課堂上通過仔細品讀以后可以使學生習得更多的表達技巧,同時,課堂上的及時練寫也會使學生所學的知識更加扎實。
四、關注留白,延伸表達的領域
留白原本是中國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中常用的一種方法。在語文中指的是寫文章時特意留出的空白內容,目的是為了給讀者留下懸念,引發(fā)思考。課堂教學中關注留白,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恰當?shù)亟o課文補白,也能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如《觀潮》的第3自然段中,當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時,“頓時人聲鼎沸”,觀潮的人們都在說些什么呢?當潮頭涌來,聲勢浩大時,觀潮的人們又會說些什么?當潮頭西去,看到漲了兩丈來高的江水,觀潮的人們還會說些什么?讓學生假設自己就是游客,選擇一處寫一寫。有的學生抓住“未見其景只聞其聲”的情景來補白:“聽到轟隆隆的聲音,游客們都激動得踮起了腳,為了想看到潮水的風貌,不時有人從人群里蹦跳一下。我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坐到了爸爸的肩膀上翹首東望?!庇械膶W生抓住潮來時的壯觀情景來補白:“我站在最佳的觀潮位置上,突然,一排巨浪就像一輛輛巨型的白色裝甲車轟隆隆地開過來,那卷起的浪潮就像戰(zhàn)場上揚起的塵土,與高高的天空連成一體,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浪!浪潮越來越近,潮聲也越來越大,仿佛千萬臺馬達同時轉動發(fā)出巨大的轟鳴聲。我還在觀賞這一浪頭的雄偉景觀,只見后面的浪頭又蜂擁而至,你推我擠,一浪高過一浪,充滿了整個天地間?!庇械膶W生則在課文的最后進行補白:“看著堤岸下余波未平的江面,我不禁想起了蘇軾寫的詩句‘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的確,錢塘江大潮的場面太讓人震撼了!”
通過補白,學生把自己的閱讀感受表達了出來,既反映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又體現(xiàn)了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因為學生的補白各不相同,課堂上在學生寫完后,可以采用小組學習的方式進行交流,互相借鑒,取長補短,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課堂是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舞臺,在這個精彩的舞臺上,教師就要想出妙招帶領學生多讀多寫,讓學生在讀寫結合中提高語文素養(yǎng)。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市五里樹小學)
責任編輯 張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