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韓流音樂在世界流行音樂文化中的影響力日益凸顯,在藝術性和音樂性方面均有突破性創(chuàng)新。本文從傳播心理學的視角從六個方面解讀韓流音樂的傳播魅力,包括視聽盛宴、“洗腦”記憶、藝術狂歡、偶像效應、時尚新穎、“對話”與集群,以期啟發(fā)中國流行音樂及中國文化的傳播輸出。
關鍵詞:傳播心理學;韓流音樂;傳播魅力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8-0069-03
近幾年,我們可以在歐美音樂榜單里頻繁看到韓流音樂(韓國流行音樂)的身影,歐美大眾翻跳韓流音樂舞蹈的視頻越來越多,相當一部分歐美民眾對韓流音樂持肯定態(tài)度,韓流穿搭、韓流美妝、韓流審美開始席卷歐美市場,韓流音樂的世界影響力日漸凸顯。韓流音樂逐漸突破流水化作業(yè)的標準范式,除滿足大眾化需求之外,在音樂性和藝術性上都有所提升。韓流藝人的要求也逐漸提高,出現越來越多“制、創(chuàng)、演”一體的全能藝人,其音樂實力被越來越多的世界聽眾所認可。韓流文化于20世紀90年代興起,至今已有了30年的發(fā)展歷程,從模仿學習到產業(yè)化生產再到創(chuàng)新升級,韓流文化完成了從摸索試探到特色創(chuàng)新的質的飛躍。韓流音樂作為韓流文化中的突出產業(yè),成功輸出亞洲文化圈,與歐美主流音樂相較量,贏得了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受眾的喜愛,掀起了韓流模仿熱潮,躋身世界流行音樂市場。韓流音樂作為后起之秀究竟有著怎樣的傳播魅力,又為何擁有如此大的魅力?本文從傳播心理學的視角對其進行解讀,以期啟發(fā)中國流行音樂及中國文化的傳播輸出。
一、視聽盛宴
(一)感官沖擊
傳播心理學認為,在促進受眾記憶方面,多種器官同時參加的識記,記憶效果優(yōu)于單一感覺器官的識記。因此調動多個感官系統(tǒng)的傳播方式有助于加深受眾的信息記憶,能取得更好的傳播效果。韓流音樂往往是多元文化產物的集合,不僅僅只是簡單的歌曲發(fā)行,還包括制作精良的音樂MV、精美的宣傳海報、唱跳結合的表演形式,在畫面、音源、編舞等方面極大地刺激著受眾的視覺和聽覺,直接或間接地調動了受眾的多個感官系統(tǒng)。此外,韓流音樂的舞臺打歌制度是一種非常有特色的傳播方式,唱跳結合的打歌舞臺強調視聽結合的美感,通過多重感官體驗為受眾呈現一場視聽盛宴??梢哉f,在表演完整度和舞臺呈現效果上,韓流音樂相比其他形式的流行音樂具有絕對優(yōu)勢。其以多感官的記憶點加深受眾對音樂的記憶,增強受眾的音樂體驗感,以此吸引更多的關注,形成長期記憶,傳播效果極佳。
(二)生動效應
生動效應是指在記憶中生動形象的信息更容易被加工[1],因此設計中的各種信息元素都應當力求形象生動。情節(jié)可以傳遞一定的意義,提供給受眾編碼的線索,有利于受眾加工記憶。在韓流音樂中,MV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MV的預告、制作在音樂的前期宣傳打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點擊量在網絡數據中也是值得比拼的一項,好的MV能帶動音源銷量。韓流音樂MV中有許多情節(jié)和概念編排,拍攝十分用心,畫面觀賞度高,能吸引大眾反復觀看,一些概念團甚至推出了概念系列懸疑MV,在MV中埋下大量隱喻伏筆,吸引大批受眾猜想推理,極大地激發(fā)了受眾的興趣,提高了音樂的宣傳力度。
二、“洗腦”記憶
(一)創(chuàng)造符號
韓流音樂中通常有多個記憶點,如標志性的舞蹈動作、朗朗上口的旋律,這些記憶點就是韓流音樂的符號創(chuàng)造,這些符號被賦予了專屬于歌曲的意義。與其他類型的音樂不同,視聽結合的韓流音樂往往有其獨特的舞蹈符號,人們看到某個標志性動作就能想起這首歌。這些簡單好記的符號能夠幫助受眾記憶音樂,韓流設置記憶點符號的目的就是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和創(chuàng)造“洗腦”記憶的可能。
(二)重復宣傳
韓流音樂的傳播平臺建設是非常成熟的,除了音源榜單、MV發(fā)布、新聞報道,相較于歐美音樂和華語音樂,韓流音樂的宣傳展示機會非常多,藝人在回歸期(發(fā)行新歌期間)有很多打歌舞臺宣傳綜藝進行歌曲展示。僅打歌節(jié)目就有6個,其他許多綜藝節(jié)目也有回歸期藝人的打歌展示時間,韓流音樂的粉絲有很多機會看到藝人的音樂舞臺。除了這些打歌平臺,官方還會在常用的社交媒體發(fā)布相關音樂視頻,通過大量的重復宣傳加深受眾的記憶,重復可以使短時記憶變?yōu)殚L期記憶,對受眾進行魔性“洗腦”[2]。韓流音樂將視覺符號與耳蟲效應相結合,通過大量的重復宣傳使自身更具“洗腦”功效,迅速攻占受眾的記憶空間。
三、藝術狂歡
藝術狂歡源自巴赫金的“狂歡理論”[3],巴赫金的“狂歡理論”具有全民性、顛覆性、烏托邦色彩三個特征,其前提是兩個世界的劃分。第一世界是等級森嚴的秩序世界,統(tǒng)治階級擁有絕對權力,平民百姓過著謹小慎微的服從生活;第二世界是完全顛覆、打破階級身份局限的“顛倒世界”,是狂歡廣場式的生活?!翱駳g理論”本質上是一種反抗霸權力量、建立普天同慶的自由民主的理想世界的文化策略。這里藝術的狂歡指的是藝術世界的“狂歡”行為,主要借鑒了“狂歡理論”的三個特征,不強調兩個世界的政治色彩和極端的“顛倒世界”,而是強調一種顛覆傳統(tǒng)的具有普適性的藝術活動。在藝術世界的狂歡廣場,藝術欣賞、藝術參與的門檻低,藝術不再只是少部分專業(yè)人士才能評介、學習的陽春白雪式的藝術,而是可以全民參與、全民欣賞的大眾藝術。
韓流音樂恰巧為我們建立了一個藝術世界的狂歡廣場,韓流音樂集歐美流行音樂之長,以大眾度較高的Hip-pop(嘻哈)、EDM(電子舞曲)、R&B(節(jié)奏藍調)風格為主,近幾年復古Disco(迪斯科,電子音樂的一種)、rap(說唱)也是流行大勢,Dancepop(流行舞曲)基本是唱跳結合的韓流音樂首選。韓流音樂在音樂類型上大眾度較高,受眾的接受范圍較廣,這類型音樂大多節(jié)奏強烈、旋律入耳,即使聽不懂歌詞也能被歌曲所感染;在音樂題材上,貼近生活,通俗易懂,易與大眾生活產生共鳴;在表演形式上,唱跳結合,大眾參與歌曲互動的方式比較多元化,會唱的可以哼唱旋律,不會唱的也可以跟著歌曲動起來,韓流音樂通常配有標志性的編舞動作,沒有較好的舞蹈基礎也能模仿。韓流音樂的流行唱法相較于美聲、民族等聲樂唱法門檻偏低,韓流音樂中的編舞相較于民族、芭蕾、國標、專業(yè)街舞等舞蹈形式,對技術的要求不高,要達到韓流藝人的演出水平有一定難度,但簡單模仿入門還是不難的。韓流音樂中特有的應援互動模式,使受眾不通過唱跳形式也可以參與到音樂中,受眾可以通過吶喊口號獲得參與體驗感,既能自由地欣賞、享受音樂,又能輕松地體驗音樂。韓流音樂具有極高的大眾娛樂性,易產生愉悅的共鳴,就像是釋放情緒的“解壓閥”,能輕松營造出藝術的“狂歡”氣氛,這種音樂的參與感大大提高了受眾的認知接受度。
四、偶像效應
在弗洛伊德的思想中,“超我”代表的是良心、社會準則和理想自我,是人生的標桿和指導,韓流音樂塑造的完美偶像即是“超我”的理想存在。而“超我”的存在恰巧滿足了馬斯洛層次需求理論中的審美需求和自我實現需要,韓流偶像能滿足大眾對美的向往。美感經驗認為,在創(chuàng)造和欣賞美的過程中,觀賞者與對象的功利屬性之間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離,“不即不離”即為理想距離,而韓流偶像完美而又親民的人設恰巧符合這種美感經驗的理想距離。同時偶像能讓人有一定的代入感,是粉絲情感的寄托,其通過偶像的價值實現間接性地完成自我實現,通過情感寄托滿足個人需求。偶像文化的興盛使得韓流音樂有了相對穩(wěn)定的市場,其靠粉絲黏度獲得持續(xù)性關注,傳播廣泛度和持久度較高
除了這種單向的傳播,偶像效應也帶動了受眾的學習行為,使傳播的范圍繼續(xù)擴大。偶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榜樣性的示范效果,偶像的影響力能帶動榜樣行為的傳遞和模仿,受眾模仿韓流藝人的穿搭、妝容、唱法、舞蹈等,在偶像的影響下進行學習行為,形成帶動式的二次傳播。傳播的第一層是對關注偶像的學習,第二層是對關注偶像的人的學習,這種具有傳遞性的傳播模式,使韓流音樂的影響力再次擴大,以偶像為標桿的潮流趨勢形成。
韓流音樂突出的偶像模式、飯圈文化,在音樂傳播中形成了強有力的偶像效應。韓流音樂將粉絲的能量最大化,以偶像吸引受眾,用粉絲帶動傳播,相互作用,打造“偶像+音樂”的標準化傳播模式,實現成功經驗的批量復制,這能促進韓流音樂傳播的集群化發(fā)展,為韓流音樂輸出增勢。
五、時尚新穎
(一)求新心理
巴甫洛夫通過實驗證明,“微弱、單調而又重復出現的刺激物會直接引起大腦皮質的有關神經細胞的抑制過程,這種抑制過程擴散開來會引起睡眠”[4];反之,新鮮、新奇的事物則會刺激神經,引起人們的興趣。創(chuàng)新的事物更容易被記憶,因為認知結構對新事物沒有可以同化的結構,大腦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歸類新事物,較長時間的注意分配能促進記憶產生。
韓流音樂有效把握住了這種求新心理,其在潮流風尚的把握上一直都非常敏感,韓流音樂定期回歸的營業(yè)方式使歌曲頗具時代感和新鮮感,契合當下最流行的音樂風格和潮流元素。可以發(fā)現,韓流音樂無論是音樂制作還是服裝造型,每個細節(jié)都非常用心,總能抓住當下的流行趨勢,吸引大眾的目光。由于韓流音樂更新換代的速度快,行業(yè)競爭壓力大,內卷之勢激烈,韓流音樂藝人面臨十分苛刻的要求,這促使韓流音樂朝著更為大膽的方向突破創(chuàng)新。在音樂風格上,韓流音樂進行特色元素創(chuàng)新,挖掘更為新穎的細節(jié)元素,廣泛挖掘世界范圍內的文化元素;在舞蹈動作上,韓流音樂新奇且富有記憶點,能激起人們的記憶和模仿欲望;韓流音樂在造型上也十分大膽前衛(wèi),具有與眾不同的特色。韓流文化在內卷之勢的影響下絕境突破,近兩年在藝術性、音樂性上都有了顯著提升,不再只是簡單的流水化作業(yè),巧思令人贊嘆,舞臺和MV的呈現堪稱藝術。越來越多的創(chuàng)新變化使得韓流音樂的形式越來越復雜,不能再簡單歸類進行概括,但是韓流音樂一定是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的,其不斷迎合大眾的審美取向,并在把握世界潮流的同時凸顯自身特色。韓流音樂敏銳地洞察時尚、引領時尚,創(chuàng)造出符合世界流行趨勢的自我特色時尚,其跟隨著“新”,也創(chuàng)造著“新”,形成了獨特的新風尚,“新”就是韓流音樂的核心特點,其不斷增強的傳播生命力更佐證了這種“新”的力量
(二)審美趨向
較為時尚新穎的表現方式能滿足受眾的求新心理,使韓流音樂獲得更多的關注,不管是絢麗的MV、富有感染力的舞臺,還是時尚大膽的妝容造型、富有記憶點的獨特編舞等,都能牢牢抓住觀眾的目光,使受眾在幾分鐘的音樂里完全處于沉浸狀態(tài),這種沉浸狀態(tài)又會形成美感經驗中的凝神行為。美感經驗是一種凝神的境界,在凝神境界中,人們把物與自身以外的事物的關系置之度外,在聚精會神中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這種沉浸感會使受眾產生美的享受,滿足受眾的審美需求。
六、“對話”與集群
(一)傳受對話
巴赫金的對話理念強調傳者與受者的雙主體性,不再局限于固定傳授關系的單向傳播,重視反饋,重視傳受者之間的相互作用,這與新媒體時代所倡導的互動傳播模式非常相似,受眾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傳播者,受眾在傳播中的能動性日益凸顯。在新媒體時代,傳統(tǒng)媒體與受眾之間的單向線性傳播模式發(fā)生改變,大眾可以更多地參與互動和反饋,主流媒體更加關注受眾意愿,兩者平等地對話交流。大眾可以通過社交媒體自由發(fā)布信息,完成信息創(chuàng)造的初次傳播和接收信息的再傳播,抑或是信息加工的二次傳播,大眾逐漸成為信息傳播的主體和主要參與者。傳受對話指的是傳者與受者之間的互動傳播,關注受眾的反饋和能動性。
韓流音樂成功搭乘新媒體時代的便車,充分利用了這種對話模式,使受眾的參與感和主體感大幅增強,極大地提高了自身的傳播影響力。韓流音樂模式具有很多對話優(yōu)勢,粉絲群體打造、線下互動、應援活動等都給韓流藝人與受眾創(chuàng)造了對話空間,拉近了粉絲與偶像之間的距離,偶像不再是不可靠近的遙遠存在,能給予受眾更強的參與感與存在感。韓流音樂通過打造互動傳播模式,實現了傳受者之間的有效對話,在反饋互動中,實現了音樂的批量復制和內容的迭代創(chuàng)新,形成了傳者與受眾之間的共創(chuàng)價值。
(二)集群式病毒傳播
病毒式傳播的概念源于病毒式營銷。病毒式營銷就是通過人際傳播,在短時間內使信息傳播呈幾何式增長,達到良好的銷售目的[5]。關于病毒式傳播的概念,很多學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文結合當下新媒體時代的特點,將病毒式傳播界定為信息的傳者和受者利用網絡媒體進行主動傳播或分享,在短時間內使信息傳播呈幾何式增長的傳播方式。
韓流音樂從音樂制作到歌曲宣傳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在為病毒式傳播的形成作鋪墊。唱跳結合的韓流音樂,極富節(jié)奏感,感染力極強,易產生高生理喚醒,促使受眾形成分享行為,同時隨處可見的重復宣傳,使得韓流音樂很容易被聽到。威爾伯·施拉姆的受傳者選擇傳播信息的或然率公式如下:選擇的或然率=報償的保證/費力的程度。在新媒體時代同等便利的信息發(fā)布情況下,越容易獲得的信息被選取分享的可能性越高,因此在宣傳上具有較大優(yōu)勢的韓流音樂,更容易被分享傳播。此外,由于韓流音樂的藝術門檻較低以及符合大眾審美取向,韓流音樂很容易被模仿學習。網絡上存在大批韓流音樂翻唱、翻跳視頻以及相關創(chuàng)作視頻,受眾在參與中獲得更強的愉悅感和主體感,這種二次傳播、再創(chuàng)作在加深記憶的同時再次擴大了傳播。
韓流音樂的這些特點使得韓流音樂更容易實現一定量級的病毒式傳播,與其他音樂少數的病毒式傳播現象不同,韓流音樂的病毒式傳播是普遍現象。韓流音樂流水線式的批量傳播使得各獨立現象集群成一股更為強勢的病毒式傳播韓流,并席卷世界各地,成為所謂韓流輸出。韓流音樂通過這樣的集群式傳播合力成為一股具有強勁沖擊力的“文化傳播流”,個體的傳播力量是有限的,但團結起來就能迸發(fā)出更大的能量,集群傳播能量大于個體傳播能量,并能起到一定的帶動效應。韓流音樂不僅在制作上充分利用團體合作優(yōu)勢,在傳播上依然延續(xù)這種團體帶動的模式,這種集群式病毒傳播給韓流音樂的國際輸出帶來了巨大能量。
七、結語
韓流音樂因其生動豐富的視聽呈現、不斷重復的“洗腦”元素、受眾廣泛的普適藝術、親切完美的偶像設定、時尚新穎的審美創(chuàng)新以及集群式互動傳播的病毒效應,在國內外傳播中廣受歡迎,不斷擴張著其傳播版圖,盡顯傳播魅力。本文從傳播心理學的獨特視角入手,對韓流音樂的傳播魅力進行全方位的創(chuàng)新性挖掘和思考,深刻剖析韓流音樂的傳播策略,以期對中國流行音樂的創(chuàng)新和傳播有所啟迪。
參考文獻:
[1] 王綺,鄭曉濤.在線評論的生動效應和商戶再反饋對消費者購買意愿的影響——以經濟型酒店為調查樣本[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45(1):105-113.
[2] 張珂嘉,喻國明,修利超,等.“神曲”的判別與測量——“神曲”特征量表編制及信效度檢驗[J].青年記者,2021(4):24-26.
[3] 李丹丹,張怡佳.狂歡理論視域下視頻平臺的UGC與傳播——以嗶哩嗶哩為例[J].青年記者,2020(26):98-99.
[4] 尚雅莉.求新心理與色彩審美熱情[J].美與時代,2002(4):51-52.
[5] 熊若柳,李倩坤.病毒式傳播中受傳者的心理因素[J].青年記者,2016(5):21-22.
作者簡介:劉思聰(1998—),女,上海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