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秋群
【摘要】初中音樂審美教育在新課改背景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加強了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彰顯了學生的個性,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提供了條件。在音樂課堂進行審美教育是由學科特點決定的,音樂課屬于美育范疇,要想加深學生對美的理解,讓他們更好地感受和領悟音樂內(nèi)涵,教師就必須要開展審美教育。
【關鍵詞】初中音樂;審美教育
審美教育是對學生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的訓練,對于初中生的成長至關重要。在音樂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能夠增強音樂的教學效果,引導學生從內(nèi)心感知音樂,養(yǎng)成良好的音樂素養(yǎng)。進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對此,文章以審美教育的落實為核心,對初中音樂教學提出了幾點建議,旨在以音樂課程為依托,陶冶初中生的情操,提升初中生的鑒賞能力與審美素養(yǎng),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一、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技能
音樂是一門藝術學科,對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思維有很大的作用,有利于激發(fā)他們的民族使命感和責任感,做一名愛黨愛國的新時代好少年。傳統(tǒng)的音樂教育忽視了審美教育,教師以為完成教材內(nèi)容就是完成了教學任務,不去做深入的剖析和探究,進而導致學生對音樂不重視,音樂素養(yǎng)參差不齊。
審美教育的開展是時代的需要,新媒體時代的審美教育應該迎合時代潮流,著力培養(yǎng)初中生的文化辨識能力,體現(xiàn)新時期新媒體環(huán)境中審美教育的意義。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的審美活動有了新的變化,審美標準在不斷改變,教師對學生的審美教育也必須與時俱進,力爭把學生培養(yǎng)成全面發(fā)展的人才。音樂教師要善于對學生進行審美技能方面的指導,提升初中生的認知水平,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大的發(fā)展空間。比如在教學初中音樂《東方之珠》前,音樂教師可以先給學生演唱“河山只在我夢縈,祖國已多年未親近……”,讓學生猜一猜這首歌叫什么?是誰的歌?有的知識面廣的學生很快就知道了這是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此時,教師可以利用大屏幕給學生展示香港經(jīng)典的地標建筑,如青馬大橋,香港禮賓府等,帶領學生盡情感受香港的美麗風光。
二、點滴滲透審美教育
教師在進行音樂的審美教育時,要通過為學生開展音樂欣賞活動,促使他們參與創(chuàng)造音樂的實踐活動,做到真正“聽懂”音樂,探究音樂的魅力。音樂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yǎng)音樂家,也不是要讓學生掌握一兩項音樂技能,而是要激發(fā)學生的音樂熱情,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和素養(yǎng)。
“感知”是審美教育的基礎,在初中音樂教材中不乏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同時,教材在編排時為了讓學生有目的性地感知音樂作品中的美,設置了“感受與鑒賞”章節(jié),那么教師可以在這一章節(jié)的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美、感知美,用音樂培養(yǎng)學生欣賞美、感知美的興趣,促進審美教育的滲透。如教師可以從“音樂表現(xiàn)要素”入手,指導學生在音樂欣賞中感知到音樂之美。欣賞是培養(yǎng)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基本手段,那么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從節(jié)拍、旋律、速度、音色、和聲等基本要素的角度,去訓練學生對音樂的分辨能力,使得學生可以從音樂的基本表現(xiàn)要素分析中感受到音樂作品中所表達出的喜悅與悲傷等情感,提高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與感悟,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與音樂素養(yǎng)的目的。以《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為例,為了激發(fā)學生對音樂作品感知的興趣,教師可以采取多媒體教學的方式,邊播放音樂作品邊展示相應的畫面,歌曲中唱道:“一道道的那個山來喲,一道道水,咱們中央(噢)紅軍到陜北?!痹谶@部分,教師可以采取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歌曲中這部分音樂的節(jié)奏與速度是怎樣的,并談一談聆聽這段音樂的感受如何。接下來繼續(xù)聽第二部分音樂,學生會發(fā)現(xiàn)歌曲從先前的節(jié)奏自由、速度適中變得節(jié)奏鮮明、速度明顯加快,給人一種更加歡樂的感覺。
三、引導學生觀察,彰顯審美追求
音樂審美教育任重道遠,要想提升學生的競爭力,音樂審美教育的開展不容忽視。如今音樂藝術已經(jīng)進入到每個家庭中,并且融入生活的每一個細節(jié),生活化的音樂藝術成為當前音樂課堂的一大特色。
初中音樂教師應該逐步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找尋生活中的音樂藝術,自覺提高審美能力。音樂教育就是一個詮釋美的過程,教師要用真摯的話語去表揚學生的進步,培養(yǎng)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精神。比如教師在教學初中音樂《春天來了》時,要熟悉民樂三重奏的主題旋律,促使學生感受中國民族樂器之間的融合。對于春天,學生都有很多話要說:春風吹拂大地,吹走嚴寒,萬物開始復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一想自己都學過哪些描寫春天的歌曲,有的說《山歌好比江春水》;有的說《紅彤彤的春天》;有的說《拜訪春天》。音樂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到操場上做“找春天”的游戲,在地方放置一些字卡,分別寫著池塘、草地等詞語。教師可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口令跳著去尋找相應的字卡,并說出春天在哪里。這種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深受學生的喜愛,其審美追求的精神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升華。
綜上所述,教師從音樂的表現(xiàn)要素入手,進行音樂作品表現(xiàn)形式與情感的分析,可以促使學生在對比中強化音樂感知能力,發(fā)現(xiàn)同一音樂作品在不同部分的情感變化,以此強化學生的音樂整體知覺與感受。音樂審美教育至關重要,音樂教育的主要內(nèi)容不僅是向學生教授音樂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進行審美教育,促進初中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譚穎.淺談初中音樂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J].新課程,2021(45):102.
[2]張英.淺談初中音樂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J].新課程,2021(39):217.
注:本文系課題題目《初中音樂課堂教學方法有效性的研究》(編號qljy-2042)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