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蘊含作者自我的真情實感,呈現(xiàn)作者某個特定情境中的心路印跡,我們要引導學生通過散文個性化的言語形式走進“我”的心靈世界。梁實秋說過:“一個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絕無掩飾的可能,提起筆便把作者的整個性格纖毫畢露的表現(xiàn)出來?!睌⑹律⑽囊詳⑹聻橹?,真實、完整、細膩地記錄了作者的內(nèi)心波瀾,精心的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體味散文營造的意境,領悟散文的情感美、視角美、問題美。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到“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jié),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筆者在閱讀統(tǒng)編版教材中散文時發(fā)現(xiàn),敘事散文非常值得細品,作者在文本中滲透的情感豐富,意蘊深厚,內(nèi)涵、經(jīng)歷、主旨等有同有異,教學時可以從解讀的角度尋求新的觸點,在此基礎上組成群文閱讀教學。
一、在品讀中體驗情感的豐富化
散文豐厚的人文內(nèi)涵、文化底蘊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遠的,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感悟是多元的,教學中要特別重視教學內(nèi)容的整合建構、文本主旨的價值引領,尊重學生在散文學習中的獨特體驗。
教學《背影》《秋天的懷念》時,為了渲染情緒,可以播放歌曲《時間都去哪兒了》,歌詞的沖擊力、共情力很強,學生一下子進入情境。在這樣的氛圍下,教師帶著學生體會情感?!肚锾斓膽涯睢奉}為“懷念”,實際不僅僅是懷念,在那個特定的季節(jié),在那個特定的年齡,作者雙腿癱瘓,痛苦絕望,并沒有意識到母親病情嚴重。“我沒想到她已經(jīng)病成那樣??粗嗆囘h去,也絕沒有想到那竟是永遠的訣別?!庇小白佑B(yǎng)而親不待”的內(nèi)疚,有未理解母親帶去看菊花用意的自責。重讀“沒想到”“也絕沒有想到”“竟”,一遍遍讀,讀出文字的厚度,讀出一個“不幸者”對另一個“不幸者”的愧疚。
朱自清《背影》蘊含的情感微妙。背影總伴隨“流淚”出現(xiàn),有不一樣的情感:悲傷、感動、惜別、思念。學生結合事情找出相關語句,帶著不同的情感來讀,漸漸明白朱自清對父親的豐富情感。父親不放心,最終決定親自送“我”,而“我”認為父親這種做法是多余的;父親和腳夫講價錢,“我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父親“囑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又囑托茶房好好照應我。我心里卻暗笑他的迂”,這些語句讓我們讀出他對父親的“不以為然”。文章是為了表現(xiàn)朱自清對父親的輕視嗎?學生邊找邊讀,“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發(fā)之于外”,兩個“自然”,表明朱自清對父親的理解,有不舍、心疼,學生從情感層面體會,把握作者真情實感。
兩篇散文都是表現(xiàn)對長輩的情感,都表明自己的愧意。一個是母親說“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雖然身患重病,傳遞給兒子的卻是堅強。一個是與父親的矛盾隨著長大、閱歷增加而消逝。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暢所欲言,細細品讀,走入文本情境,進入作者內(nèi)心。作者的情感有相似或相異的地方,這樣就無形當中成為群文閱讀的一個點,通過情感的比較,學生就會被牽動,產(chǎn)生共鳴。體驗情感的獨特化,能夠感受到這一篇文章中這一個人的這一種獨特的情感。
二、在比讀中探尋視角的多元化
回憶性散文在統(tǒng)編版教材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其通常采用雙重敘事視角,一個是作者以敘述人身份敘述,是外視角;另一個是以作品中某一個人物充當事件目擊者和敘述者,是內(nèi)視角,即文中“之前的我”和“現(xiàn)在的我”。雙重視角不僅敘述當時的事情處境,還敘述寫作時的感受想法,以視角多元化來最大限度地還原作者真實的內(nèi)心思緒。
學生讀出《背影》中作者的自責與內(nèi)疚,也找到相關語句,“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唉,我現(xiàn)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他們意識到這些語句是作者在寫作時的想法。教師適時點撥:這就是外視角,而之前回顧與父親交往的事情是內(nèi)視角,不同視角的交替,清晰詮釋了“我”對父親情感態(tài)度的變化。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阿長與〈山海經(jīng)〉》兩篇散文均采用的是“兒童視角”和“成人視角”雙重視角的敘述。學生比讀兩篇文章,了解雙重視角運用的妙處。《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作者以童年視角描繪了百草園四季的美景樂事,在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其中也有成年視角下對壽鏡吾老先生的描寫。將“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生活對比寫,表現(xiàn)了對自然風景的喜愛,對封建教育對兒童求知欲束縛的批判。“積累拓展”提醒學生:文中那個活潑可愛、盡情玩耍的小魯迅宛在眼前,文字背后那個拿筆寫作的大魯迅是帶著怎樣的情感來寫本文的呢?此處,兒童視角和成人視角互換敘述,促發(fā)學生深度學習,深度解讀,了解魯迅生活道路和心路歷程。
《阿長與〈山海經(jīng)〉》前半部分是寫兒時的“我”不喜歡、不理解阿長,是兒童視角。后半部分則是成年視角。學生從文中找到作者對阿長稱呼有“長媽媽、阿長”,不同稱呼包含不同情感,從“不屑、不大佩服”到“空前的敬意”到“敬意消失”到“新的敬意”,前后完全不同的情感在不同視角交替中抒發(fā)出來。作者將寫作時的回憶與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錯轉換,學生了解不同視角的敘述,就能夠理解成年魯迅在回憶兒童魯迅生活時感情的復雜,體會到“成年的我”和“童年的我”兩種敘述視角的不同。從不同視角中理解作者的心境變化,態(tài)度轉變,在比讀中探尋視角的多元化,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素養(yǎng)。
三、在回讀中感受問題的整體化
教學中,質(zhì)疑、提問是衡量學生是否主動積極參與課堂的標準,教學目標制定、教學重難點設置、文體知識遷移和拓展內(nèi)容延伸都是靠提問環(huán)節(jié)來實現(xiàn)的。高質(zhì)量提問需要營造融洽的課堂氛圍,學生暢所欲言,教師精心建構學材,注重學習形式的多樣,增強研究提問藝術的意識,進行閱讀教學的“主問題”和“問題群”的設計。
在梳理內(nèi)容、了解主題之后,鼓勵學生更深入理解文本。學生關注課后“思考探究”,依據(jù)其中的問題來整合重組,設計新的問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思考探究”中有兩個問題:1.有人認為美女蛇的故事是贅逼,沒必要寫,你是否同意?簡要說明理由。2.分別找出寫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部分的起止語句,想一想這兩部分是怎樣連接起來的?第一個問題可以設計為“為什么要寫美女蛇的故事?”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可以看出這里是插敘,給百草園增添神秘色彩,體現(xiàn)百草園的趣味性。第二個問題是聯(lián)系文章結構,學生思考討論,了解先寫百草園,后寫三味書屋的目的??梢栽O計問題“文章標題可否改成《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用這個問題,啟發(fā)學生回讀文本,探究情感,理解“百草園是我的樂園”的美好感受,理解“我不知道為什么家里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里去了,而且還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中的無奈,文本解讀走向縱深。
《阿長與〈山海經(jīng)〉》“思考探究”中的問題有:1.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情?2.在“寫作時的回憶”中,作者對阿長的懷念充滿了溫情。你從哪里能讀出來?3.在“童年的感受”中,作者對阿長的印象和態(tài)度是有變化的,試簡要說明。第一個問題是了解文本內(nèi)容;第二、第三個問題正好對應雙重視角??梢越M合設計問題:文章圍繞阿長寫的事情可以看出作者對阿長的態(tài)度和情感有哪些變化?既推動學生梳理文本內(nèi)容,又按照文本思路探究對阿長態(tài)度、情感變化的原因,再聯(lián)系創(chuàng)作意圖、彼時心境,促使學生與作者、與文本面對面交流,使學生全方位、多視角、整體性把握文本內(nèi)涵,厘清作者情感動機,體會敘事散文的審美、風格、意蘊,進而促進學生思維的整體發(fā)展。學生回讀課文、思考探究之后設計問題,更具有針對性和延展性,對學生的要求也更高,無形中鑄就學生的高位解讀,問題指向性、適切性、遷移性也推動學生深入思考,問題答案就更加有深度,有力度,有寬度。
葉圣陶在《編者的話》中以一個“讀者”的身份要求散文“作家”:“我要求你們的工作完全表現(xiàn)你們自己,不僅是一種意見、一個主張,要是你們自己的,便是細到像游絲的一縷情懷,低到像落葉的一聲嘆息,也要讓我認得出是你們的而不是旁人的?!睌⑹律⑽氖仟氂械摹澳且黄保恰皹撕炍谋尽?,或記錄自己日常,或回憶自己過往;或借事表達自己感受,或借人抒發(fā)自己情感,真實、樸素,無需雕琢,只需真情實意。為了更好地解讀文本,可以組成群文來教學,整合內(nèi)容,比讀異同,鼓勵學生與文句切磋,與人物對話,與作者神交,通過感性思維來表現(xiàn)理性思考,通過文章組群,將隱含在文字背后的內(nèi)涵傳達給學生,讓學生感知文字的力量、解讀的欣喜,進而提升散文閱讀能力。
趙曉燕,江蘇省南通市啟秀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