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曉楠 王雪 楊晶
(徐州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腎臟內(nèi)科 江蘇徐州 221000)
膜性腎病在臨床上比較常見,可分為特發(fā)性、繼發(fā)性,共兩種,以特發(fā)性膜性腎病為主。特發(fā)性膜性腎病的病因不明,而繼發(fā)性膜性腎病的病因包括糖尿病、乙肝等。近年來,臨床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膜性腎病發(fā)病影響因素主要包括環(huán)境因素、遺傳因素以及免疫因素等,可通過對癥治療、免疫治療措施進行治療,而腎小球硬化可用于特發(fā)性腎性病變預后的推測,也是其腎功能發(fā)展的危險因素[1-2]。本次研究以2017 年1月~2021 年1 月院內(nèi)就診的特發(fā)性膜性腎病患者96 例為研究對象,按照硬化積分將患者分成0-1 分組、2-3 分組、4 分組,比較組間資料差異,現(xiàn)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選取2017 年1 月~2021 年1 月院內(nèi)就診的特發(fā)性膜性腎病患者96 例。
納入標準:符合膜性腎炎診斷;意識清楚,無精神系統(tǒng)疾??;知情同意,自愿參與。
排除標準:除特發(fā)性膜性腎病以外腎臟疾??;自身免疫性疾??;腫瘤等。
所有患者均接受體格檢查、實驗室檢驗及影像學檢查;研究人員通過查看病歷、與患者或家屬交流等方案,收集資料。按照腎小球硬化部分占腎小球總數(shù)占比評估為0-4 分,0分無硬化,1 分硬化占比<10%,2 分硬化比例10%~25%,3 分硬化比例26%~50%,4 分硬化比例>50%;將96 例特發(fā)性膜性腎病根據(jù)腎小球硬化評分分成0-1 分組、2-3 分組、4 分組,分析并比較資料差異。
觀察指標:(1)比較三組性別、年齡、BMI、高血壓率、舒張壓、收縮壓、24h pro 尿蛋白定量、腎病綜合征、血尿酸、血肌酐、CKD 分期、炎性細胞浸潤、腎小管萎縮、腎小動脈增厚、病理分期差異。(2)隨訪12 個月,比較三組在eGFR<30ml/(min·1.73m2)例數(shù)及占比,比較三組數(shù)據(jù)差異;跟蹤三組死亡病例。
將96 例依照硬化積分0-1 分、2-3 分、4 分分成32 例、41 例、23 例;0-1 分組、2-3 分組、4 分組男性率、平均年齡、BMI、高血壓率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0-1 分組、2-3 分組、4 分組收縮壓、舒張壓、血肌酐水平、血尿酸水平、血尿素氮、腎小動脈壁增厚率均呈上升趨勢,兩兩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0-1 分組24h pro 水平低于4 分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0-1 分組、2-3 分組腎病綜合征率低于4 分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0-1 分組、2-3 分組CKD 分期分布與4 分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0-1 組炎性細胞浸潤率、腎小管萎縮率低于2-3 分組、4 分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組間不同硬化積分組資料比較
隨訪12 個月,0-1 分組、2-3 分組、4 分組eGFR<30ml/(min·1.73m2)比例分別為2 例、6 例、9 例,共17 例,占比分別為6.25%、14.63%、39.13%;0-1 分組、2-3 分組eGFR<30ml/(min·1.73m2)占比均低于4 分組(P<0.05),但0-1 分組與2-3 分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4 分組內(nèi)1 例因重度感染而導致死亡,其他2 組無死亡病例;詳見表2。
表2 組間隨訪結(jié)果比較
特發(fā)性膜性腎病屬于慢性進展性疾病,預后多樣變化,一方面存在自我緩解傾向,另一方面可能進展為ESRD。影響特發(fā)性膜性腎病因素包括高血壓、血肌酐在病變早期異常升高、大量蛋白尿等[3-4]。近年來,腎小球硬化性病變逐漸在臨床上受到重視,但對預后的影響存在一定的爭議,而造成這種情況的可能性因素包括地域、遺傳因素等[5-6]。
本次研究結(jié)果顯示,0-1 分組、2-3 分組、4 分組收縮壓、舒張壓、血肌酐水平、血尿酸水平、血尿素氮、腎小動脈壁增厚率均呈上升趨勢,兩兩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0-1 分組24h pro 水平低于4 分組(P<0.05);0-1 分組、2-3分組腎病綜合征率低于4 分組(P<0.05),且CKD 分期分布與4 分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0-1 組炎性細胞浸潤率、腎小管萎縮率低于2-3 分組、4 分組(P<0.05);但三組病理分期分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隨訪12 個月,0-1分組、2-3 分組eGFR<30ml/(min·1.73m2)占比均低于4 分組(P<0.05)。研究證實,硬化比例越高,血壓、血肌酐、血尿酸及血尿素氮水平也不斷提升,腎功能不斷下降,炎性細胞浸潤、腎小管萎縮風險也逐漸增加。
總之,腎小球硬化比例與特發(fā)性膜性腎病患者腎臟預后有一定關(guān)聯(lián),而腎小球硬化比例越高,特發(fā)性膜性腎病患者的腎臟預后可能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