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2021年桂林市高中英語教師職業(yè)技能展示活動為例,論述高中英語教師命題比賽展現(xiàn)的亮點,針對命題比賽中表現(xiàn)出的題目類型分布不平衡、題干和選項設計不規(guī)范等不足,提出以點帶面和合作學習、參與專業(yè)的培訓、不斷思考和總結等做法,從而促進高中英語教師命題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高中英語 命題比賽 職業(yè)技能 命題能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2-0124-03
命制一套高質(zhì)量的高考模擬題,要求教師對高考真題有深入的研究,對高考相關試題的分析要有持久和密切的關注,同時也要求教師具備一定鑒別試題優(yōu)劣的能力。在2021年桂林市高中英語教師職業(yè)技能展示活動中,筆試部分是參賽教師按照高考要求,給2篇英語文章命制8道閱讀理解試題。筆者擔任筆試部分的評委,閱讀了參賽教師命制的試題。本文針對此次閱讀理解這一題型的命題情況,探討教師展現(xiàn)出的亮點與不足,對提高高中英語教師的命題能力提出一些建議。
一、命題比賽中教師展現(xiàn)的亮點
從2021年桂林市高中英語教師職業(yè)技能展示活動的參賽者答題的情況可以看出,憑借對高考真題細致地觀察,大多數(shù)教師能夠挖掘和歸納出高考真題的一些特點、規(guī)律和變化,基本能悟出高考命題的一些規(guī)律。其表現(xiàn)出的亮點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教師對高考真題的觀察能力較強
首先,教師觀察能力強,表現(xiàn)在對高考閱讀理解試題的題目設置和數(shù)量比例上。例如,在獲得比賽通知以后,有教師能快速地把近3年英語高考閱讀理解題按設問類型進行分類,根據(jù)分類結果擬出本次參賽的部分題目的雛形,根據(jù)圖1中草稿顯示,該教師將擬出3道細節(jié)題、2道推理判斷題、2道主旨大意題和1道詞義猜測題(如圖1所示)。在語言組織方面,也依據(jù)高考的設問方式來設置參賽的題目,最后擬定每一篇閱讀理解的題型分布和答案分布。
多數(shù)參賽教師都采用了這一方法來做好命題前的準備工作,這與他們平時認真研讀高考真題是分不開的,同時也說明教師觀察高考真題是細心、深入的。賽前確定題目的雛形,這是多數(shù)教師參加命題比賽采用的策略之一,這為比賽中選項設置、答案解析、試題修改騰出了寶貴的時間。
其次,教師觀察能力強,還表現(xiàn)在閱讀理解的選項特征方面。有些教師總結了高考試題選項設置時的一些特點,把正確選項的特征歸納為同義替換、正話反說、原文原詞等;對錯誤選項的特征歸納為顛倒是非、張冠李戴、以偏概全等(如圖2所示)。
列出正確選項和錯誤選項的特征,是為了把這些特點運用于命制的試題中,為選項設置的科學性、邏輯性和嚴謹性提供重要依據(jù),同時也有利于增強錯誤選項的迷惑性,讓試題更有區(qū)分度。教師的草稿雖然不是正式命制的試題,卻能反映出他們思考的過程,他們能根據(jù)數(shù)據(jù)說話,在命題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認真研讀高考真題,細致觀察真題中釋放出來的種種信號,這是科學命題的基本要求,避免了僅憑借經(jīng)驗和主觀想象去命制試題。
(二)教師對試題的“包裝”能力強
這次提交的試題,體現(xiàn)了教師比較強的“包裝”能力。大部分教師的參賽作品與高考真題保持高度的“形似”。所謂形似,就是命制的試題與高考真題“外觀”極為相似,仿真程度極高,不需要深度解讀即可判斷試題有沒有科學性、常識性錯誤等“硬傷”。
根據(jù)前期所準備的數(shù)據(jù),參賽的教師在題目設置的時候,基本都涉及細節(jié)理解題、推理判斷題、主旨大意題和詞義猜測題等高考常見的提問類型。在選項的設計、答案的解析以及正確答案的分布上,做到跟高考題高度一致。以推理判斷題為例,根據(jù)2020年高考全國英語III卷閱讀理解B篇的24題和2018年高考全國英語III卷閱讀理解的34題,參賽教師命制了一道推理判斷的試題(如圖3所示)。
該教師設置的問題采用一般過去式,提問的方式也是以Why開頭,選項都采用動詞不定式,這幾點都是以高考真題為參照的。
另外,在大小寫、標點符號、選項長短的“包裝”方面,部分教師比較嚴謹,基本能以高考真題為參照。以推理判斷題(見圖4)和作者意圖題(見圖5)為例,教師命制的試題,都是依據(jù)高考真題的“模板”來設計,在選項的大小寫、標點、選項的長短和詞數(shù)方面,試題都與真題保持“形似”。
筆者認為,參賽教師所表現(xiàn)出的“包裝能力”,是命題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去“包裝”試題,實際上體現(xiàn)了教師命題的依據(jù),沒有依據(jù)和規(guī)則的去命題,是沒有質(zhì)量可言的。命題既要體現(xiàn)原創(chuàng),也要有高考真題的“味道”,不能有“硬傷”。
(三)教師對試題的創(chuàng)新能力強
如果說“包裝”能力是把命制的試題做到與高考“形似”,那么創(chuàng)造能力就是把命制的試題做到與高考“神似”,即題目的嚴謹性、科學性、邏輯性、應用性、良好的導向性等與高考試題十分的契合。
首先,教師的創(chuàng)新能力表現(xiàn)在選項的設置上。在選項的設計上,教師充分地利用文本里的信息,用“張冠李戴”“無中生有”“以偏概全”“斷章取義”等方式設計選項的錯誤答案,使得3個錯誤同樣具有邏輯性和迷惑性。
例如,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What brings me to the coastal town of Portrush are the waves. Located on a peninsula,Portrush is home to three brilliant beaches and all the usual points of interest of a coastal town. But what makes the North Antrim Coast so special is the promise of the consistent waves hitting its shores. Although still relatively unknown,its a surfers dream destination. This is the home of six-time Irish national surfing champion,Andrew Hill,after all. I meet Andrew at his surf shop,the most popular in Portrush......”,有教師設置了一道細節(jié)理解題如下:
(B)What attracted tourists to the North Antrim Coast?
A.Its inviting water sports there.
B.Its consistent waves hitting its shores.
C.Its remarkable scenery and surf shops.
D.Its brilliant sight and surfing champion.
該教師設計的4個選項素材基本上取自原文材料,其中A選項采用“無中生有”的方式,將water sports編入選項。同理C和D選項是采用“無中生有”將scenery和sight編入選項中,C和D也采用了“曲解文意”的方法,使答案具有迷惑性,成為干擾選項。
其次,教師的創(chuàng)新能力還表現(xiàn)在詞匯替換方面。詞匯的處理有利于調(diào)整試題的難易梯度,參賽教師能用一些同義詞、近義詞、詞組等去替換文本里的一些詞匯,作為選項當中的詞匯,從而提高或者降低試題的難度。例如,針對原文材料“Im invited to surf a different spot with Andrew and his friend that afternoon,but I decline his generous offer.My head is set on one thing only:taking revenge on the same waves that almost turned me into an ice block that very morning. ”有教師設計了以下試題:
(D)Why did the writer turn down his friends invitation?
A.Because the writer was occupied with his work.
B.Because the writer was busy surfing and jumping.
C.Because the writer was engaged in hiring a different surfboard.
D.Because the writer concentrated on taking revenge on the same waves.
在題干部分,該教師用詞組“turn down”替換了原文中“decline”一詞,在選項部分用了“be occupied with”“be busy doing ”“be engaged in doing ”3個不同的詞組來表達“忙于做某事”。同時,這道試題也運用的“原文原詞”的策略,使D選項具有正確選項的特征,從而降低了試題的難度。
參賽教師所展示出的種種亮點,為命制“形似”和“神似”的高考閱讀理解題提供了保證。在命制試題的題干、選項、答案解析時,都能以高考真題為標桿,無處不體現(xiàn)出他們對高考靈敏的嗅覺,這對命制閱讀理解試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命題比賽中教師表現(xiàn)的不足
這次比賽有近100人參加,當中有教齡較長的資深教師,也有教齡短的年輕教師,有些教師是第一次參加命題比賽。因此,命制的試題質(zhì)量也有差距,有些試題無論是“形似”還是“神似”,都與高考真題相去甚遠。
(一)題目類型分布不平衡
根據(jù)高考數(shù)據(jù),閱讀理解的試題主要以細節(jié)理解和推理判斷題居多,但有的教師設計了2~3個詞義猜測題,而原文材料下劃線的單詞,卻沒有設計詞義猜測題。有的教師2篇文章8道試題中,沒有一題是主旨大意題。題型分布的失衡,反映出部分教師沒有深入觀察高考真題,沒有參照高考的命題思路設計自己的試題雙向細目表,前期工作做得不夠,其包裝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大打折扣。
(二)題干和選項設計不規(guī)范
高考真題的閱讀理解題都是特殊疑問句,但有教師命制的試題采用一般疑問句的設問方式,個別教師在命制詞義猜測題時,4個選項全部為中文(如圖6所示)。
這些情況在高考真題當中沒有出現(xiàn)過,顯然試題的命制都是不嚴謹、不規(guī)范的,也是與高考真題不相符的。從“形似”的層面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明顯的“硬傷”,從“神似”的角度,這些試題也欠缺科學性和邏輯性。部分提交的試題還有大小寫混用、語法錯誤、標點符號亂用、選項長短懸殊、答案自相矛盾等不足之處,也暴露出部分教師的教學基本功不夠扎實,對高考研究不夠深入,對命制試題不夠了解等問題。
三、提高高中英語教師命題能力的建議
日常教學中命制試題,是每一位教師的必修課。一份試題的質(zhì)量能夠直接反映出一位教師的知識儲備和專業(yè)素養(yǎng)。然而,現(xiàn)實中教師檢測方式一般是“組題”,或利用教輔資料,教師主要精力在于教學,導致沒有更多的時間來提高自身的命題能力。如何有效地結合教學實踐,提高教師命題能力,是值得教師思考的問題。此次以“命題”為主題的職業(yè)技能展示活動,無疑具有重要意義。筆者對提高教師的命題能力提出自己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一)提高命題能力,要以點帶面,合作學習
所謂點,就是針對某一個題型去做深入的觀察和研究,再總結該題型的命題特點和規(guī)律。教師針對這一個“點”可以開展以“說題”和“命題”為主題的教研活動。比如針對某一個題型,教師可以各抒己見,這個題目好在哪里,不足的地方在哪里,怎么改進,等等。教師可以討論如何借鑒試題好的部分,共同商榷如何修改不足的地方。筆者認為,最開始僅就某一個題型去開展命題工作,是一個“性價比”比較高的做法,某一題型設計好了,其他題型的設計也就不那么“可望而不可即”了。教師通過對試題的優(yōu)劣的判斷,對試題反復的修改和打磨,從而獲得相對原創(chuàng)的試題,其命題能力的提高就走出了很扎實的第一步。
在教學上教師有“同課異構”,那么在命題上教師也可以有“同題異構”。同樣的一篇文章,教師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設計問題,運用不同的策略編寫選項,命制不同難度的試題,之后大家互相交流、借鑒。個人的智慧和力量是相對有限的,通過合作學習,教師可以取長補短,這也是提高命題能力的途徑之一。
(二)提高命題的能力,要參與專業(yè)的培訓
提高教師的命題能力,專業(yè)的培訓必不可少的。雖然一線教師也或多或少都參加過培訓學習,但并非都接受過有關測試學的系統(tǒng)學習。在有限的時間里“出爐”高質(zhì)量的試題,除了平時的命題實踐,教師還應多參加有關命題的專業(yè)培訓。例如,經(jīng)常參加一些命題專家的講座,了解命題的要求、命題的基本步驟、命題各個環(huán)節(jié)需要注意的問題,等等。系統(tǒng)的學習和積極的實踐,實際上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只有教師對命題有一個明確的方向,才能運用一定的命題技術,確定命題的步驟。這更有利于規(guī)范教師的命題,使命制的題目更加嚴謹、更加科學。
(三)提高命題能力,要不斷思考和總結
命題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命制一份高質(zhì)量的試題也是如此,它需要多道工序反復打磨。比如確定試題目標、確定雙向細目表、編選試題、預測難度、制訂評分標準、做題、磨題等。在此過程中,教師一定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比如,命題是針對哪個年級?是形成性的單元測驗還是終結性的考試?是過關性的考試還是選拔性考試?教師可以把產(chǎn)生的問題、命題時遇到的瓶頸、試題中出現(xiàn)的“硬傷”、解決問題的策略、培訓的心得等記錄下來。這些筆記將會為下一次命題提供寶貴的經(jīng)驗和教訓,逐漸把困難變成成功的“墊腳石”。
命題的過程是教師進一步分析和研究課程與教材的過程,是拓寬知識面的過程,是深入了解教學實際的過程,是進行有效教學的過程。優(yōu)秀命題團隊的培養(yǎng)和塑造并非一朝一夕,以實踐促提高,以思考促發(fā)展,將成為提高教師命題能力的大方向,命制高質(zhì)量的原創(chuàng)題,將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作者簡介】楊春艷(1979— ),女,廣西桂林人,教育碩士,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學英語教學法。
(責編 李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