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娟, 張?zhí)鹛?/p>
(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yī)院 呼吸內(nèi)科,江蘇 南京,210029)
肺癌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均較高,臨床多采用手術治療。但經(jīng)過根治性切除術后,也有患者可能會出現(xiàn)局部復發(fā)或遠處轉移,故術后輔以化療是十分必要的[1]。化療是肺癌患者延長生存時間和改善預后的重要措施,然而在化療過程中患者通常會伴隨多種不良反應,且生理上的不適會給其帶來痛苦,降低生活質量。健康信念模式是一種以心理學為基礎,從人們健康信念形成的角度,解釋影響其健康行為因素的重要理論模式,近年來已廣泛應用于臨床護理的多個領域[2]。呼吸康復訓練則是以呼吸引導為主,致力于從生理上促進患者肺功能和運動耐力恢復的干預手段,已多次被報道應用于肺部和呼吸疾病的臨床護理中[3]。在臨床上實施更優(yōu)質的聯(lián)合護理干預,可改善患者的應激反應,促進其盡快康復?;诖耍狙芯恐荚谔接懡】敌拍钅J较碌淖o理策略聯(lián)合呼吸康復訓練對肺癌術后化療患者預后的影響。
選取南京市胸科醫(yī)院于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間收治的84例接受肺癌根治術后化療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隨機分為對照組(n=42)和觀察組(n=42)。納入標準:① 經(jīng)細胞學或病理學檢查確診為肺癌;② 首次行肺癌根治手術,且正在進行1~6個周期的化療;③ 認知清晰,可與他人正常溝通;④ 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① 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② 伴有嚴重精神系統(tǒng)疾??;③ 再次復發(fā)。兩組間一般資料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2.1 呼吸康復訓練護理 對照組患者在術后化療期間實施基于呼吸康復訓練的常規(guī)護理。護理人員給予患者基礎的健康知識教育,使其了解化療相關知識,并進行合理的用藥指導、飲食指導,以及咳嗽和排痰指導?;熎陂g患者接受呼吸康復訓練的護理干預,每周對患者進行3次呼吸康復訓練,直至出院。其主要內(nèi)容為:每次30 min的呼吸肌訓練和每次30 min的輔助運動訓練。以每分鐘7~8次的頻率進行10 min的縮唇呼吸后,靜心調(diào)息10 min,然后以每分鐘6~8次的頻率進行10 min的腹式呼吸。在熟練應用腹式呼吸后,根據(jù)患者的康復和體力情況指導其進行輔助運動肢體訓練,訓練方式為適量的有氧運動,包括室內(nèi)散步和太極拳,活動量要嚴格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在患者呼吸訓練康復期間,于每周五組織一次病患交流座談會,引導康復行為正確的患者分享其康復效果,使患者釋放壓力,舒緩心情,努力克服呼吸康復訓練帶來的生理不適,養(yǎng)成正確的行為習慣。康復期間常規(guī)監(jiān)測患者的病情和體征變化。
1.2.2 健康信念模式護理 觀察組患者在呼吸康復訓練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健康信念模式的干預措施,具體如下。
1.2.2.1 信息干預信念增強 患者入院后的第1天,醫(yī)護人員通過一對一的方式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病史、吸煙史和身體素質等。入院3 d內(nèi),依據(jù)患者的個人情況為其量身定制化療宣傳會,采用數(shù)據(jù)、圖片和視頻等多種方式為患者及其家屬介紹肺癌相關知識、致病機制和化療中的注意事項。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詳細講解化療的不良反應,解答患者疑問,充分提高其對肺癌術后化療的認知程度,同時使患者做好心理準備。
1.2.2.2 溝通干預信念強化 化療期間,每周二和周四與患者進行一對一的訪談,每次20 min,了解患者心理狀態(tài)的同時對其心理狀況進行評分,并根據(jù)評分動態(tài)調(diào)整干預策略。對于負性情緒高的患者加強心理疏導,注重引導患者家屬給予患者支持,緩解其緊張和恐懼情緒。介紹與患者類似的案例,強化患者信念,激發(fā)其化療意愿,提高其配合度和治療依從性。
1.2.2.3 持續(xù)跟蹤信念維護 在患者出院后,每季度對患者進行隨訪工作,提醒其定期來院復查。并跟蹤和評價患者的生命體征指數(shù)和健康行為,給予其長期的指導和監(jiān)督。同時對患者的不良行為及時進行糾正。
1.3.1 心理狀況 在護理干預前和干預3個月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4]對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況進行評定。每個量表包含20個條目,采用4分級制,總分均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焦慮或抑郁癥狀越嚴重。
1.3.2 肺功能指標 兩組均在干預前和干預3個月后進行肺功能檢查,主要指標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和FEV1占FVC的比例(FEV1/FVC)。
1.3.3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包括肺不張、肺部感染和呼吸衰竭,并比較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干預前,兩組間SAS和SDS評分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干預3個月后,兩組的SAS和SDS評分均較同組干預前顯著降低(P值均<0.05),且觀察組的上述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值均<0.05)。見表2。
表2 兩組SAS和SDS評分比較分)
干預前,兩組間FVC、FEV1和FEV1/FVC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干預3個月后,兩組的FVC和FEV1均顯著低于同組干預前(P值均<0.05),F(xiàn)EV1/FVC均顯著高于同組干預前(P值均<0.05);且觀察組的各項肺功能指標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值均<0.05)。見表3。
表3 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
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4.76%,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3.81%,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目前,臨床治療肺癌多采用手術、放療、化療和生物治療等多種手段的綜合治療,其中化療是重要且常用的治療方法。臨床上大多采用呼吸康復訓練輔助化療進行康復指導。呼吸康復訓練是一套科學且全面的護理方式,已有研究[5]證實,呼吸康復訓練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運動耐力。然而臨床上由于患者對化療缺乏認知,以及受到家庭和社會角色等因素影響,常出現(xiàn)焦慮和抑郁情緒,從而影響康復治療依從性,導致康復護理達不到預期效果[6]。
健康信念模式是人們對健康教育的不斷深入研究后提出的科學概念,闡述了人類行為與健康信念之間的關系,并給予患者針對性的指導,能夠全方位且多角度地改善其不良行為[7]。該護理模式通過關注患者的情緒,定期與患者展開一對一的交流,聆聽其需求,同時引導患者家屬給予患者支持,注重緩解其緊張和恐懼的情緒,使其體會到無微不至的關懷,增強化療信心。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的SAS和SD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值均<0.05),表明實施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護理策略聯(lián)合呼吸康復訓練,調(diào)動了患者的積極性,改善了其負性情緒,這是康復護理依從性的優(yōu)秀基礎,這一結果與陳春霞等[8]的報道一致。分析其原因可能為,一方面健康信念模式聯(lián)合呼吸康復訓練的干預能夠有效幫助患者保持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另一方面,該護理模式為患者實施了定制化的健康教育,加深了患者對化療和康復的認知,有助于改善其自我行為管理。徐歡等[9]的研究結果表明,指導肺癌患者術后進行早期肺康復訓練,有助于改善其呼吸功能。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的FEV1、FVC和FEV1/FVC指標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值均<0.05),且觀察組的并發(fā)生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究其原因可能為,健康信念模式聯(lián)合呼吸康復訓練使患者在進行呼吸康復訓練時的依從性得到提升,由于呼吸康復訓練不僅改善了患者的呼吸功能,同時還促進了肺復張,有助于其快速康復。而健康信念模式在配合治療、遵醫(yī)囑用藥和按要求訓練的行為上執(zhí)行到位,使呼吸康復訓練的護理達到了預期效果,與張琦婉等[10]的報道相符。
綜上所述,對接受肺癌根治術后化療患者實施健康信念模式聯(lián)合呼吸康復訓練的護理策略,有助于促進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康復,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預后質量,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