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佳 鳳
(重慶工商大學派斯學院,重慶 401500)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知識和技能的獲取途徑逐漸變得多元且簡單便捷,學生網絡自主學習逐漸常態(tài)化,教師的知識傳授職能不再完全不可替代,但教師對學生的價值引領、品德塑造等影響卻愈發(fā)重要。因此在教學中怎樣處理知識講授和價值觀塑造之間的關系,如何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三觀”便成為了當前教師教學中的重點?!罢n程思政”正是解決這些重點問題的關鍵所在。要真正做好新時代人才培養(yǎng),全面提升學生素質,增強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家國情懷和人文素養(yǎng),“課程思政”是必經之路。在這一背景下,專業(yè)課要進一步實現學科升華,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單純重知識傳授的模式,將知識與德育結合起來。“課程思政”重在以課程為載體,充分挖掘蘊含在專業(yè)課程中的德育元素,充分發(fā)揮知識講授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雙重功能,實現通識課、專業(yè)課與德育有機有效的融合,把思想政治培養(yǎng)滲透于專業(yè)教學的頂層設計上,從而助力學生的全面發(fā)展[1]。因此,通過“課程思政”,可以使思政教育范圍更廣,渠道更多,時間更長,從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現階段的英語教學實踐中,雖然教師已經開始樹立“課程思政”育人的理念,然而重知識、輕德育的問題仍然存在,而且“課程思政”教學并沒有形成系統(tǒng)體系,更多呈現出零散的特點。因此,在教學中必須積極思考如何轉換教學理念,通過中西文化、核心價值觀等的對比方式,以批判的發(fā)展的視角來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2]。將“課程思政”教學系統(tǒng)化、常態(tài)化。外語教學具有其獨特性。在外語學習過程中,學生難免會接觸大量的他國文化,也會主動去了解他國的政治、價值觀等。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學生自身經歷不足,認知和辨別力有限,很容易受到其他意識形態(tài)和不良價值觀的誤導。這種情況下,教師對于學生的價值觀的正確引導就十分必要。因此,在語言教學過程中,既要注重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也要注重對學生的文化價值觀的正確引導。讓學生在了解西方的思想和文化的同時,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中國文化,學習用英語表達中國優(yōu)秀文化,樹立用英語這門語言向世界傳播中國先進文化思想的意識。因此,把思想政治教育主動融入日常英語課堂教學中,可充分發(fā)揮英語學科教學的育人價值。通過對中外文化的對比學習,提升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增強愛國情懷,最終解決“為誰培養(yǎng)人”和“培養(yǎng)什么人”的問題[3]。
要真正做好“課程思政”,必須根據學校、學生的相應的特點,制定個性化的教學方案和教學設計。同時,課程思政要真正落到實處,關鍵還在于具體的實施主體和對象,即教師和學生。專業(yè)教師是實施改革的主體,是課程建設取得成功的關鍵[4]?!罢n程思政”的核心是育人,而學生正是“課程思政”的實施對象。因此,要了解“課程思政”的實施現狀,最重要就是從教師和學生的視角去研究。應用型本科學生不同于普通的高校學生,有其自身的特點。教師除傳授理論知識外,還應強調應用性和實用性[5]。不僅英語教學要重視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課程思政”一樣要考慮到與學生實際情況。筆者所在的院校是一所獨立學院,屬于應用型財經類院校,學校以培養(yǎng)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為目標,注重加強實踐環(huán)節(jié)。因此在實施“課程思政”的過程中,也有必要和普通公辦高校的“課程思政”有相應的區(qū)分,突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項目前期,研究人員通過大量查閱理論文獻,收集“課程思政”相關理論資料和研究,整理出研究思路和框架。同時在課程思政的理論框架及思路和模式的指導下,深入挖掘英語專業(yè)課程《高級英語》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并逐步建設課程相關的教學資源庫和試題庫,并確定一個樣本班級進行一學期的課程思政教學。為了更好地進行專業(yè)課“課程思政”的設計,研究人員結合所在學院的實際情況,設計課程思政的調查問卷,向研究人員所在院校外國語學院的學生隨機發(fā)放問卷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98份。同時,對本校5名資深教師進行了訪談,以了解當前“課程思政”課堂教學現狀、學生對當前“課程思政”的認可度和接受度、專業(yè)教師在“課程思政”過程中的感受和反思、以及教師是如何進行 “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的。調查問卷問題主要分為四個部分,分別針對學生基本情況,學生心目中的“課程思政”,當前英語專業(yè)“課程思政”的實施現狀,以及學生針對當前專業(yè)課“課程思政”的看法及建議進行了調查。調查對象的成績、政治面貌等各方面占比情況都比較符合學院的整體情況,調查結果具有較高的參考度和可信度。
針對學生心目中的“課程思政”情況分析,96%的學生能認識到“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是有區(qū)別的。92%的學生對于“課程思政”的目的是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有清晰的理解和認知,而且很大部分學生也認同“英語專業(yè)課程也應該加入思政育人內容”。但是也同樣有部分學生對“課程思政”有或多或少的誤解。24%的學生認為“課程思政”就是在專業(yè)課上直接增加思想政治內容,18%的學生擔心思政內容的融入會影響英語專業(yè)知識的學習。這就需要教師在“課程思政”的過程中通過一些潛移默化的方式,讓學生加強對這一概念的本質的理解,讓學生明白“課程思政”并非單純將思政內容直接增加進課堂,也不會占用其英語學習的時間。真正的“課程思政”的課堂應該是改變了一種學習英語的方式方法,而并不是減少了英語學習。96%的學生認為英語專業(yè)課的“課程思政”內容主要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西文化對比,86%的學生認為人文素養(yǎng)、文化涵養(yǎng)也應該是重點內容。但是對于思政教育和品德塑造方面的內容,只有極少數學生認為也應該是“課程思政”的重點內容。這一方面說明學生對于純粹的、直接灌輸的思政教育內容或多或少有些抵觸情緒,而且思政教育和品德塑造似乎和英語專業(yè)課并不相關。這也反映出學生目前對于專業(yè)課“課程思政”能起到的作用的不完全認知。實際上,專業(yè)課教師要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讓學生感受和認識到專業(yè)課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和思政教育是可以自然緊密地結合起來的,同時,教師也能夠通過一些有效的教學活動,對學生的品德塑造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通過對學生的調查分析發(fā)現,當前英語專業(yè)課“課程思政”與學生期望的“課程思政”有一定差距。主要差距表現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及評價方式等方面。教學內容上,當前課堂上的中國話題、文化等素材偏少。調查結果表明,英語專業(yè)的學生期望“課程思政”后的課堂有更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西文化對比以及人文素養(yǎng)、文化涵養(yǎng)方面的內容,他們普遍對文化方面的內容更感興趣。教師要結合英語專業(yè)特殊性,不斷思考更新,尤其要思考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課程的結合,增強學生“文化自信”。倘若我國外語教育依舊處于“強工具性、弱人文性”的現狀中,不進行深刻反思和及時有效調整,那么,外語教育將不能有效發(fā)揮“課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并且,也會面臨外來文化與意識形態(tài)的侵蝕,而出現本土文化和社會主義價值觀被削弱的現象[6]。同時,針對應用型高校的特點,在教學內容方面要多補充一些職業(yè)道德、法律法規(guī)方面的內容,畢竟這與畢業(yè)生的工作實踐是緊密相關的。教學中可以增加一些模擬實踐的環(huán)節(jié),理論聯系實際。這樣的方式更能將知識性和趣味性結合起來。因此,英語課堂是否可以探索一些類似模擬法庭、模擬談判、模擬訪談等,讓學生扮演不同角色,在角色模擬的過程中融入相應的思政元素,增加了趣味性和實用性。同時,學??梢砸灾驹刚呋顒雍蜕鐣嵺`活動為載體,鼓勵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參加實踐活動,在課堂用英語分享活動感想,或是一些感人事例。這樣的活動既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讓思政教育應用到具體的活動中,同時又回歸課堂,與英語教學相結合。教學方式上,52%的學生認為目前教師更多是生硬地插入思政話題,并進行內容灌輸,難免有些為了思政教育而思政教育。而且在問及關于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評價,哪方面最需要改進,56%的學生認為教學方式是最亟待改進的。關于如何改進,則重點要考慮如何進一步將思政教育與英語技能提升結合起來。畢竟英語和思政本身并沒有很強的邏輯聯系,教師在課堂上容易將思政教育和英語教學割裂開來。目前常用的思政教育和英語教學結合的方法是針對思政教育話題用英語進行討論、演講或者辯論等形式。但形式的豐富程度有待提高,另外,在教學方式的改進過程中,還要重視教學平臺的使用,要進一步充分利用各種網絡平臺,重視線上線下結合。筆者先前參與的教改課題《“雨課堂”對提高獨立學院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可行性探究》發(fā)現,“雨課堂”能夠大大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可以很好地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并幫助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和課后自學,因此教師可以將其運用到思政教育中,把思政課堂延伸到課外,作為課堂思政的有效補充。比如將課堂的思政話題討論搬到“雨課堂”上,課堂可以多做一些實踐模擬活動。平臺上還可以多補充課外思政相關英語閱讀資料,監(jiān)督學生進行每天的閱讀打卡。教學評價上,目前教師更主要是通過學生的課堂參與情況,或者學生的討論發(fā)言等表現進行評價,甚至有些教師并沒有將思政教學的內容納入教學評價中,還沒有形成對于英語教學中的思政教育的有效評價機制。如何將學生的思政學習表現納入先前的英語教學考評中也是需要不斷探索的。教師應重視過程評價,將學生平時行為規(guī)范和課堂表現結合起來,并采用同學互評作為補充,畢竟思政教育的效果最終會體現在學生的行為舉止上,而且學生與學生之間往往更了解。所以教師可以考慮設定一個思政考評量表,從不同的角度針對每個學生進行積分,作為期末成績的一個參考。同時,調查結果表明,成績好的同學與成績差的同學、黨員與非黨員、學生干部非學生干部對于“課程思政”的看法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學習成績好的同學,或是黨員和學生干部,往往對“課程思政”的態(tài)度更加積極,更愿意主動參與到“課程思政”的相關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因此,專業(yè)課教師在“課程思政”的過程中,可以充分調動這些積極分子的帶頭作用,讓他們帶動整個班級的“課程思政”建設。
而通過教師的訪談,發(fā)現教師們都非常支持和認同“課程思政”的教學理念,認為專業(yè)課的教學很有必要與思政教育緊密結合起來。但是也存在一些困惑。比如在“課程思政”的過程中,很難去深層次地挖掘到豐富的思政教育內容,至少很難保證每堂課都能有。同時,思政教育的內容也相對比較單一。在教學中容易形成固定思維,不太容易變換不同類型的思政教育題材。比如針對《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這門課,可能教師更容易想到的就是對比中西文化,而對于意識形態(tài)、個人品行及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意識等方面就極少涉及。要真正做好“課程思政”,專業(yè)課教師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為要從思政教育方面去引導學生,教師本身要具備足夠的思政內容的積累,要往深處去專研和學習。這需要學校層面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學習平臺和機會,也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制度保障。畢竟專業(yè)課教師的時間是有限的,思政教育的學習和研究也是占去了不少的部分。要讓教師保持足夠的精力和動力去不斷推進“課程思政”,才能做出更好的教學設計,有更豐富的教學內容。學生期望教師課堂上可以有更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因此,教師需要克服各種難題,不斷學習新的教學技術和教學方法,充分利用網絡交互平臺。教師們普遍也意識到學生更期望學到實用性強的知識,也不是單純的理論知識。學生往往對于關系到今后就業(yè)和工作方面的實踐性內容更感興趣,也更愿意參與。因此教師們也是積極在探討今后自己所講授課程的一個偏實用型的改革。這也更符合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學理念和要求。比如《國際商務談判》課程,可能要更偏重模擬談判,以及談判中的禮儀禮節(jié)、談判人員的職業(yè)道德等等問題。文學方面的課程要重視思考文學作品反映出來的社會現實和借鑒意義,而不單純是分析內容的意思。翻譯課程更多探究有具體語境和任務要求的翻譯,以實踐任務為導向,減少單純的文本翻譯。
應用型高校英語專業(yè)課的“課程思政”要真正落實下來,重點就在于教師和學生的有效合作,同時增加模擬實踐環(huán)節(jié),讓“課程思政”動起來。在“課程思政”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可以更多地交流,增強互動。“課程思政”實施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磨合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教師需要不斷思考、探索,儲備更多的相關知識,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政元素,并結合學生的興趣,關注學生的需求,用更多元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重視學生職業(yè)道德實踐能力培養(yǎng),將思政教育與提升英語專業(yè)水平有效結合起來。同時,教學評價也不容忽視,不然,“課程思政”很容易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