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寶鋒,孫西慶
(1.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山東 濟南250014;2.山東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山東 濟南250014)
老年性癡呆又稱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原因不明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漸進性神經退化性病變,常發(fā)生于老年人,主要臨床表現為進行性記憶力減退、認知功能下降、語言功能缺失等[1]。隨著我國人口的逐漸老齡化,老年性癡呆發(fā)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給社會和家庭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因其病因未明,故目前尚無理想的藥物對該病進行治療。傳統(tǒng)中醫(yī)學雖無老年性癡呆這一病名,但是依據其癥狀可將其歸屬于“呆病”“健忘”“癲狂”“郁證”等范疇。該病病變部位在腦,與心、腎密切相關,根據孫西慶教授多年的臨床經驗,可將其基本病機歸結為“腦-心-腎軸”功能失常,神機失用。
督脈為陽脈之海,總督人體一身之陽,作為人體最重要的經脈,下屬腎、中貫心、上絡腦,將腦心腎三者緊密聯系在一起?!端貑枴す强照摗酚醒?“督脈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貫脊屬腎,與太陽起于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少腹直上者……上貫心入喉?!绷硗饽X心腎三者還可通過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間接相連,如手少陰心經屬心,上絡腦;足少陰腎經屬腎,上絡心;足太陽膀胱經下絡腎,上絡腦;足太陽與足少陰交于足小指端。
西醫(yī)學認為心臟泵血、腎臟濾血,大腦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最高級中樞,也是人體能量消耗最大的器官,三者通過循環(huán)系統(tǒng)相連接,還可通過體液中的多肽、蛋白等物質進行反饋調節(jié),如:來源于心室的腦利鈉肽,對于心臟可以降低心臟的前、后負荷,改善心肌重塑;對于腎臟可以直接作用于腎小球和髓質內的集合管,通過抑制腎素和醛固酮的分泌升高出球小動脈壓,降低入球小動脈壓,增加腎臟血流量,提高腎小球濾過率;對于腦可以通過中樞神經系統(tǒng)調節(jié)水電解質平衡[2]。
1.2.1 腦心共主神明 腦為元神之府,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具有統(tǒng)帥人體精神、意識、思維及臟腑功能活動的作用。正如《素問·脈要精微論》所言:“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可見在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的先哲們就已經認識到頭是藏精氣出神明的地方;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辛夷·發(fā)明》中更是首次提出“腦為元神之府”的觀點,進一步將腦主神明提升至一個新的高度;清代《類證治裁》認為:“腦為元神之府,精髓之海,實記性所憑也”,明確指出腦髓充足是靈機記性的根本。
心主血,血養(yǎng)腦。心為君主之官,主一身之血脈,《素問·五臟生成篇》曰:“諸血者,皆屬于心?!薄端貑枴ゐ粽摗费?“心主身之血脈?!毙呐c腦通過血脈相聯絡,使血可以上注于腦,濡養(yǎng)腦髓,為腦功能活動的正常發(fā)揮提供重要的物質保障。
心主血,血化神?!端貑枴ぐ苏衩髡摗吩?“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yǎng)?!薄夺t(yī)學入門》中提出“神者,氣血所生,生之本也”,可見血液是化神的物質基礎,只有物質基礎充盛,才能產生充沛而舒暢的精神活動。心主一身之血脈,只有心生血、行血的功能得以正常發(fā)揮,才能使血液充盛、血脈通利、腦神清明。
心中內涵識神,有輔助腦共同主司神明的作用。張錫純在《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中指出:“人之神明有體用,神明之體藏于腦,神明之用出于心?!苯袢藫颂岢觥靶哪X共主神明”,認為元神陰涵為本,藏于腦,識神陽用為標,發(fā)于心[3]。
1.2.2 腦腎共主思維活動 腦為髓海,腦髓充則腦神清明;腎藏精,精生髓,髓聚而成腦。《靈樞·海論》中明確指出:“腦為髓之海。”《醫(yī)學入門·天地人物氣候相應圖》言:“腦為髓之?!鑴t腎主之?!蓖跚迦卧凇夺t(yī)林改錯》中指出:“精汁之清者,化而為髓,由脊髓上行于腦,名曰腦髓?!庇纱丝梢娔I精是腦髓的主要來源,只有腎精充沛,髓海得養(yǎng),腦的功能正常,才能思維敏捷,精力充沛。
腎不僅可以通過化生腦髓對元神起到調控作用,還可以直接輔助腦對元神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如《素問·靈蘭秘典論》指出:“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其中“作強”和“技巧”就是指腦的思維活動[4],在朱沛文的《華洋臟象約纂》中亦有“內腎為腦之原”之說。
在西醫(yī)學中腎與腦在病理上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如急、慢性腎臟疾病所致的腎衰竭可引起淡漠、對環(huán)境的注意力和感知力降低、記憶力減退等神經系統(tǒng)癥狀,并且隨著腎功能逐漸惡化還會出現譫妄、幻覺和強迫癥狀,甚至出現人格分離和夢樣狀態(tài),隨著癥狀逐漸加重逐步發(fā)展為意識障礙[5]。董愷等[6]在腎小球濾過率與急性腦梗死患者腦血管病變及預后的相關性研究中發(fā)現,急性腦梗死患者顱內血管狹窄發(fā)生率增高往往伴隨著腎臟功能的下降,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腎功能越差,預后越差,死亡及心腦血管事件發(fā)生率也隨之增加。
1.2.3 心腎相交 心五行屬火,腎五行屬水,腎水升騰,上濟于心,資助心陰,則心火不亢,血脈通利,腦得以濡養(yǎng),神得以化生,故腦清神明,心無火熾則心神得安;心火下達于腎,資助腎陽,溫暖腎水,則腎水不寒,腎精得以封藏,腦髓得以充養(yǎng),志意得以安康。正如《吳醫(yī)匯講·卷八》所言:“心無水,則孤火上逆;腎無火,則寒水下凝?!薄吨袊t(yī)學匯?!分赋?“是以腦為諸髓之主,而腎又為腦之主矣……蓋心腎相交,水火濟而后妙用神,心屬火,火能燭物,而下照于腎,腎屬水,水能鑒物,而上通于心,陽用陰涵,水資火養(yǎng),相維相系……腦以腎水之流生為體,心火之靈明為用?!毙闹鞑厣?腎主藏精,心腎相交方可精神互用。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認為“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故水火既濟還體現為陰陽相交。陰陽相交是維持人體陰陽動態(tài)平衡的重要保障,人體陰陽平衡則精神固秘,百病不生;人體陰陽失衡則百病由生;陰陽離決則精神消滅。故《素問·生氣通天論》言:“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标庩柌唤?陽氣在上、在外不得入于陰則會出現煩躁、不寐、神昏、譫語、二便失禁、遺精滑脫等癥。
腦心腎三者在結構上通過經脈相互聯絡,在功能上相輔相成,相互聯系,在病理上相互影響。三者及其相連接的經絡共同構成“腦-心-腎軸”系統(tǒng),通過“腦-心-腎軸”系統(tǒng)中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協(xié)調配合,共同完成對人體精神、意識、思維及臟腑功能活動的統(tǒng)帥作用。
老年性癡呆病位在腦,與“腦-心-腎軸”密切相關,“腦-心-腎軸”系統(tǒng)中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問題都將影響到整體的功能狀態(tài),從而導致神機失用,發(fā)為癡呆。
老年性癡呆多發(fā)于老年階段,年老之人其氣血弱,氣血虛弱則無以濡養(yǎng)心中之識神,識神主外而聰明智慧出[7];識神不清,則聰明智慧減,從而出現記憶力減退,邏輯思維、綜合分析能力減退,計算力下降等。不符合生命內在機制的“識神”活動又可以干擾“元神”的正?;顒覽8],進而出現明顯的行為和精神異常,如本來性格內向的人變得急躁易怒、興奮欣快,本來性格外向的人變得沉默寡言、淡漠癡呆等。
心脈是大腦的命脈,心血不足,腦失所養(yǎng),神失所化,神機失用則出現神識昏昧、思維反應遲鈍、健忘、失眠等癥,如《太平圣惠方·補心益智及健忘諸方》言:“夫心者,精神之本,意智之根,常欲清虛,不欲昏昧?;杳羷t氣濁,久濁則神亂,神亂則血脈不榮,氣血俱虛,精神離散,恒多憂慮,耳目不聰,故令心智不利,而健忘也。”
《靈樞·海論》認為“腦為髓之?!薄八韬S杏?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倦怠安臥”。腦髓是人精神活動的物質基礎,腦髓充盛則神識清明,思維敏捷,精力充沛;腦髓空虛,則腦神失常,記憶力減退,神情呆滯,思維遲鈍,失語失認,逐漸發(fā)為癡呆。腎藏精,精生髓,腎精所化之髓上注于腦,源源不斷充養(yǎng)腦髓。人至老年,腎精漸虧,無以充養(yǎng)腦髓,髓海不足,神機失用,發(fā)為癡呆。王清任在《醫(yī)林改錯》中指出:“精汁之清者,化而為髓,由脊髓上行于腦,名曰腦髓。年高無記性者,腦髓漸空?!?/p>
腎陽根于心火,心火不降則腎陽虧虛,一則腎失封藏而出現遺精、滑精;二則腎精失于溫化,生髓障礙,腦髓得不到腎精的充養(yǎng),髓海漸虧,則出現記憶力、計算力、定向力、判斷力進行性下降,智能減退,神情呆鈍,發(fā)為癡呆。
心腎不交,腎水不能上濟心火,心火上炎,擾亂神明,神明不安,出現失眠健忘、無理由欣快或暴怒、智能減退、道德倫理缺失、不知羞恥等癥,發(fā)為癡呆;心火熾盛,藩灼血液,血液受劫,則腦失所養(yǎng),神失所化,神機失用,發(fā)為癡呆。故陳士鐸有言:“人之聰明,非生于心腎,而生于心腎之交也;夫心腎交則智慧生,心腎離則智慧失。”
心腎不交則陰陽不交,陰陽是萬物運動變化的終始,是一切事物發(fā)生變化的緣由,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言:“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比梭w的健康和疾病同樣遵循這一規(guī)律?!端貑枴毭握摗吩?“人生有形,不離陰陽?!标庩栆越煌轫?《周易全解》對泰卦的解釋為:“天為陽,陽氣下降;地為陰,陰氣上騰。陰陽和暢,則萬物生遂,這種狀態(tài)叫做泰。”[9]若陰陽不交,則百病由生,腦失清明,精神昏昧,思維遲鈍,失眠健忘,逐漸發(fā)為癡呆。
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感應傳導信息的通路系統(tǒng)[10],經絡的暢通是“腦-心-腎軸”系統(tǒng)能發(fā)揮其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條件。痰濁、瘀血是導致經絡不通的重要因素。痰濁、瘀血停滯于“腦-心-腎軸”之間的經脈,一則影響腦、心、腎三者之間的信息交流;二則使腦失心血與腎精的濡養(yǎng),神機失用,逐漸發(fā)為癡呆。痰濁為病,還可以隨氣循經上逆,蒙蔽清竅,出現表情呆鈍、智能衰減、哭笑無常等癥狀,進而發(fā)為癡呆;外傷或者久病導致瘀阻腦脈,腦失所養(yǎng),則易致思維異常、行為古怪,逐漸發(fā)展為癡呆,正如《血證論》所言:“血在上,則濁蔽而不明矣。”痰濁、瘀血二者既可以單獨為病,又可相互轉化,互為因果,共同致病[11],進而加重病情,使病情纏綿難愈,張錫純曾提出:“老年人精氣虛衰,氣血不足,以至陽化風動,氣血上逆,挾痰挾瘀,直沖犯腦,蒙蔽清竅,元神失聰,而靈機記憶皆失?!?/p>
“腦-心-腎軸”是中醫(yī)整體觀在臨證中的具體體現,基于“腦-心-腎軸”系統(tǒng)來把握老年性癡呆發(fā)生的內在機理,可以充分發(fā)揮中醫(yī)藥整體觀念及辨證論治的優(yōu)勢,彌補以往在辨證中偏頗于某臟腑或某病理因素而失于對整體把握的不足。深入了解老年性癡呆的發(fā)病機制,有助于臨床選方用藥,在疾病的治療上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