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紅生
冬日的午后,暖意融融。赤山湖,我已去過多次,一年四季,無論是白天或夜晚,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
赤山湖由內(nèi)湖與外河組成,秦淮源大橋橫跨外河,將內(nèi)湖與寬闊的大道連在一起。道路中間蒲葦蒼蒼,西側透出濕地味道,淺淺的水面有樹木和水草。荷葉枯萎,青苔尚泛出綠色,“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景致已消失。幾只野鴨嗖地飛入其間,分不清是葉還是鴨,更像一幅水墨畫。
走過宏偉的秦淮源大橋,數(shù)千畝水面赫然映入眼簾,碧波蕩漾。徜徉在綠道,十分愜意。
冬日的赤山湖刪繁就簡,簡潔明了,花花草草已失去往日的生機,垂柳、槭樹等樹木也脫去盛裝,還原了生命的脈絡。水杉正在淡妝濃抹,在陽光下紅撲撲的,一陣風兒吹過,葉撲簌簌滿地,樹上樹下一片通紅。最惹眼的是蘆葦,在水邊、在洼地,一簇簇、一片片,迎著瑟瑟寒風,倩影婆娑,舞動出曼妙神韻。此時的蘆葦猶如飽經(jīng)風霜的長者,坦然面對一切,老去的是容顏,不老的是風骨。
湖邊有亭臺水榭,名字也富有詩意,抱月亭、藏幽亭、弄香亭……可我最喜歡的還是胭脂亭,一來這名字嬌美有詩意,亭柱上刻有古人描寫赤山和赤山湖的兩句詩“落花過雨湖水紅,湖上涌出胭脂峰?!蓖っ慈∽杂诖?。二來站在亭下,不遠處的赤山就像一位胭脂美人,靜靜地躺著,萬頃湖面波光粼粼,陪伴著她。1400 多萬年前,天崩地裂,大地顫抖,地殼噴出一股巖漿,造就了這座孤山,此山因由丹赤的砂巖形成,故稱赤山。伴隨著山的隆起,周邊地面斷裂下沉,形成了環(huán)山C 型洼地,湖隨山而得名丹湖、赭湖,現(xiàn)稱為赤山湖。山枕著水,水依著山,山水相擁,靜動相宜,大自然的神奇讓人驚嘆不已。
在萬木蕭條的冬季,已看不到什么綠色,翠竹林修竹萬桿,凌霜傲寒,依然青翠。葉在風的吹拂下沙沙作響,似在娓娓道來“ 謝安釣臺”故事。東晉時期的謝安是否在此垂釣已不重要,我偏愛的是此時此景。持一釣竿,聽松濤竹語,聞碧浪擊石,看鳥飛鳥落。一湖寒水,水天一色。不覺天色漸暗,遠遠望見高高的樹上有一團黑,那便是鳥巢。偶見兩只喜鵲,嘰嘰喳喳叫幾聲,瞬間打破寂靜。在這北風凜冽的日子,有個窩就能感受家的溫暖。
除了有兩處較大的人工島外,湖區(qū)為鳥類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許多地方還保留著一堆堆土丘。為防風浪的侵蝕,在周邊用木樁圍擋,并栽樹種草固土,特別是湖中保存的一座橋,被水淹沒后,前無來路,后無歸途,成了座“斷橋”。這不僅是鳥的最愛,尤其在夕陽下,鳥兒相互競逐,“斷橋夕照”也成為奇特一景。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fā)展理念,實施退漁還湖工程,并執(zhí)行“河湖長”制,環(huán)境逐年改善,如今已成為鳥的天堂。綠頭鴨、斑嘴鴨、綠翅鴨等近百種、十萬多只候鳥不遠萬里到此越冬。
行至赤山湖廣場,已繞湖一圈。我佇立在寒風中,回味起赤山湖四時好景:春風拂柳,百花盛開;夏日水上森林光與影輝映,風情萬種;秋天是一幅色彩斑斕的畫卷;冬季則清簡而素雅,我更戀上眼前淡筆輕描的唯美,使人淡定且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