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外國語學(xué)校 楊文玫
圖/視覺中國
《論語》中,隱士對孔子冷嘲熱諷,那是常事。但是,像那位荷蓧丈人嘲諷孔子“四體不勤,五谷不分”之后,又留宿孔子弟子子路,并“殺雞為黍而食之”,這在《論語》也就僅此一回。
“殺雞為黍而食之”如從字面理解就是,殺雞做菜、煮黍為飯來款待子路。以我們現(xiàn)在的眼光來看,這是再普通不過的飯蔬。其實不然,在上古時期,“黍飯”是貴族階層的日常主食,平民的日常主食是“稷飯”。只有在大豐收之年平民才有可能吃上“黍飯”。荷蓧丈人此舉的意圖就是向子路展示自己的美好生活,希望通過子路婉諫孔子放棄“明知不可而為之”的執(zhí)念??梢姡@頓“雞黍”飯非同一般。
“黍,禾屬而黏者也。以大暑而穜(同‘種’),故謂之黍。從禾,雨省聲??鬃釉唬骸蚩蔀榫?,禾入水也。’凡黍之屬皆從黍?!保ㄔS慎《說文解字》)許慎的這番解釋,大致包含三個方面的重要信息:一是“黍”因在大暑時播種,故得名為“黍”;二是黍米是有黏性的;三是孔子說“黍”米可以用來釀酒。
許慎以聲訓(xùn)方式來解釋“黍”的得名,非常巧妙。“暑”和“黍”同音,大多數(shù)的黍種確實差不多都是在大暑時節(jié)播種。至于那種“蟬鳴黍”,也就是蟬鳴時成熟的黍子,可能只是少數(shù)黍類品種。
在已辨識的一百多個甲骨文“黍”字中,多數(shù)是沾有“水”的。但是,“黍”長于旱地,耐干旱,按理應(yīng)該與“水”無關(guān)。許慎引孔子的話說:“黍可為酒,禾入水也?!币浴笆颉笨梢葬劸茷橛?,說明“黍”是“禾”“入”“水”三位一體。這樣解釋“黍”字帶水,似乎很合理。但是,典出何處,查無實證。這是不是也有類似于現(xiàn)在的網(wǎng)絡(luò)流行語“杜甫說”“魯迅說”的嫌疑?其實,“黍”有黏與不黏之分,用來釀酒的,常常是指黏性的“黍”。用黍米釀制的酒叫“黍醴”或“黍觴”;用黍米熬制的粥叫“黍酏(yǐ)”?!笆螋币渤3S脕磲劸??!棒本褪敲拙?、甜酒或黍酒的意思。比如,“禾田春風(fēng)起,種黍釀成酏。金鞍垂兩鐙,不如負耒耜?!保ㄇ濉づ俗伞陡邩瞧罚┰娭小胺N黍釀酏”,即是羈旅之人對田園美好生活的一種想象。
商代人特別喜歡飲酒,“黍”又可供釀酒,“黍”無疑是商代主要的農(nóng)作物。從現(xiàn)代考古情況來看,“黍”的種植范圍極廣,南至河南、山東,北達東北諸省。北方人稱它為“黃米”?!包S米飯”香醇,營養(yǎng)豐富,宋代詩人賈似道曾有言:“雞豆菱肉盡非宜,不及朝朝黃米飯。”(《養(yǎng)法十二條·其四》)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里有一則“黍雪”(謂用黍子來擦拭桃子上的毛)小故事。相傳孔子侍坐魯哀公,哀公賞賜他桃子和黍飯。孔子先吃黍飯,再吃桃子。左右的人捂口而笑。哀公提醒孔子,黍飯是用來擦桃子的,不是用來吃的。孔子說,據(jù)他所知,黍為五谷之長,是祭祀先王的上等祭品。瓜果中桃為最低等,祭先王時桃子連宗廟的門都不得進?,F(xiàn)在用五谷中高貴的黍來擦拭瓜果中低賤的桃,他認為這樣做有損于“禮義”。在這里韓非有意借用圣人之口,道出“黍者,五谷之長也,祭先王為上盛”,并指出“黍雪”行為是對“禮義”的踐踏。從“禮義”高度關(guān)照“黍飯”,“黍雪”不是個例,漢語中還有“弄黍”一詞,意即戲玩黍飯,后借指文人的傲慢放縱。
可見,“黍”為五谷之長,在古代糧食生產(chǎn)、祭祀慶典、文化建構(gòu)等領(lǐng)域都彰顯著其不同凡響的地位和影響力。
比如,“黍尺”,即將100 顆中等黍米粒排列起來,取其長度作為1尺的標準。黍米橫向排列的長度叫“橫黍尺”,黍米縱向排列的長度叫“縱黍尺”。“橫黍尺”1 尺等于“縱黍尺”8 寸1 分。這是西漢末年經(jīng)學(xué)家、韻律學(xué)家劉歆首創(chuàng)。他根據(jù)《周禮·考工記》記載的“栗氏”所確定的黃鐘律管長度,用黍米來校核黃鐘管長度,然后厘定分、寸、尺、丈、引的長度:
“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長短也。·本·起·黃·鐘·之·長。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廣,度之·九·十·分,·黃·鐘·之·長。一為一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漢書·律歷志》)
這樣制定度量衡的方法,乍看確實有點兒玄乎。但細想之下,不能不佩服劉歆的天才妙思?!笆颉睘楣任?,其形狀大小,天生有常,以它的大小為標準,制尺求律,正是道法自然的具體實踐。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課文《核舟記》注釋即借用“黍尺”之說,將“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的“·二·黍·許”解釋為“二分左右”,這樣解釋是準確可信的。
“黍尺”一詞在生活中的應(yīng)用并不是十分普遍,但在古代音樂類書籍中還是比較常見的,也偶見于古人詩詞之中。比如,清代詩人龔自珍《己亥雜詩》(其二十):“消息閑憑曲藝看,考工文字太叢殘。五都·黍·尺無人校,搶攘廛間一飽難?!蓖ㄆ栌谩笆虺摺边@個典故,揭示當時市場度量衡的混亂,奸商“搶攘廛間”,官府卻不加以校正,以致市場欺詐叢生,民不聊生。從深層次來看,龔自珍也是借此暗諷當時法紀混亂,公職人員執(zhí)政失度。
成語“黍離之悲”,典出《詩經(jīng)·王風(fēng)·黍離》。相傳西周亡國之后,周大夫經(jīng)過西周宗廟,看到昔日繁華國都,滿地禾黍,觸景傷懷,悵惘徘徊,寫下了這首詩《黍離》(節(jié)選):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關(guān)于本詩主旨歷來有不同解釋,但是不管如何闡釋本詩主旨,都離不開對“黍”這個核心意象的理解,以及對“黍秀宮庭”的情境把握。在這里“黍”無疑是家國情懷的一種載體。后來,“黍離”也成為文人騷客抒寫亡國之痛的重要文化符號。
凡此種種,是否都與“黍為五谷之長”的說法有關(guān),已是無法考證。但在五谷之中,確實是“黍”最為活躍,“出場率”也極高。在中國的歷史文化中,儼然就是一種別具特色的“黍文化”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