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俊霖
贛南采茶戲是江西省贛南地區(qū)的傳統(tǒng)戲劇,有著“客家藝術一枝花”的美譽。
既然叫作“采茶戲”,自然與采茶有著深厚淵源。采茶戲起源于明代,迄今已有幾百年歷史。贛南地區(qū)茶葉生產(chǎn)非常繁盛,最原始的采茶戲便是民間傳唱的采茶小曲。后來,部分贛南茶商便用采茶小曲搭配簡單歌舞表演的形式來招待遠方茶客,這種節(jié)目在吸收了贛南其他民間藝術的精華后逐步演變?yōu)槌墒斓牟刹钁?,從而成為中國民間小戲的一支。
由于是從民間歌舞發(fā)展而成,起初的采茶戲帶有即興表演、自娛自樂的性質(zhì),其人物較少,布景和道具都十分樸素,簡單到三個人便可以搭個班子唱臺戲。實際上,許多早期的采茶戲團都是“三角班”,只需“生、旦、丑”三個角色,便可以組成一臺鄉(xiāng)土小戲。
采茶戲簡單的舞臺表現(xiàn)形式非常適合在山區(qū)流行,加上采茶戲來自民間,戲劇內(nèi)容多為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景況,曲調(diào)唱腔也多為民歌風味。因此,采茶戲自誕生后便廣受人民群眾喜愛,并迅速風靡起來,鄰近的閩粵湘等地區(qū)競相傳演,蔚然成風,當時南方的許多戲種都受其影響。
清代乾隆年間流行在贛南地區(qū)的一首《南安竹枝詞》曾寫道:“長日演來三角戲,采茶歌到試茶天?!碑敃r采茶戲的流行程度可見一斑。不過,隨著采茶戲的深入發(fā)展,其劇目內(nèi)容也引起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警惕,比如其愛情題材與封建倫理相悖,部分以喜劇形式影射、諷刺封建社會現(xiàn)實的內(nèi)容更為封建統(tǒng)治者所不容,清代中期以后,采茶戲曾多次遭禁演。
到新中國成立前夕,贛南地區(qū)所剩的采茶戲團已屈指可數(shù),而且大都只能藏匿于深山中演出。新中國成立后,采茶戲獲得了新生,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贛南各地陸續(xù)新辦了許多專業(yè)采茶戲劇團,采茶戲從此走上了正規(guī)化、專業(yè)化的道路,演員素質(zhì)、演出水平都得到了巨大提升。經(jīng)過改編后的《補皮鞋》《十帶貨》等采茶戲作品陸續(xù)進京演出,并得到了各界廣泛稱贊。
贛南采茶戲的主要音樂成分是贛南客家民歌,同時融合了各式花鼓調(diào)和小調(diào),唱腔則與客家話語調(diào)相吻合,同時又融入了大量襯詞,比如斑鳩、蛤蟆的叫聲,甚至連街巷的叫化歌也被采茶戲所吸收了,因此其纏綿委婉或激情奔放的曲調(diào)中富有濃郁的市井與田園風味,顯得活潑而詼諧。
的確,作為一種源自民間的小戲,“詼諧風趣”是采茶戲最鮮明的特點。跟大劇種中丑角通常作為配角的形式不同,采茶戲中的丑角十分重要,甚至還有“小丑當家”的說法。采茶戲里的丑角不僅外表滑稽、語言幽默,而且身段靈活。小丑又有“正丑”與“反丑”之分,“正丑”多為善良男性,通常丑行俊扮,而“反丑”多為地痞無賴等,因此通常是丑行丑扮。
采茶戲里的小丑一般臉抹白鼻,從外形上便能給予觀眾喜感,丑角的虛張聲勢中又帶著幾分滑稽,卻也不一而同地有著各自的弱點,常常鬧出各種笑話,觀眾看到丑角的行為動作,便能不由自主地被逗樂,并在歡樂中收獲教益。
此外,“矮子步”“單袖筒”和“扇子花”是構成贛南采茶戲最具特色的三大表演技巧?!鞍硬健笔遣刹钁蛑械幕静椒?,源于贛南客家人民登山曲腿、挑擔負重等田間勞動,動作獨特而有趣。“單袖筒”即左衣袖加長用以揮舞,與另一只手的“扇子花”相對稱。踏著矮子步,一手甩袖,一手舞扇,幽默詼諧的風格讓采茶戲成為中國戲曲中的一道亮麗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