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一蘡
(桂林市中醫(yī)醫(yī)院,廣西 桂林,541000)
胃脘痛即臨床俗稱的“胃痛”,是指因各類原因導致的胃脘處疼痛?!端貑枴酚醒裕骸拔鸽洚斝亩??!薄秹凼辣T贩Q其為“心胃痛”。歷代醫(yī)家又有“心腹痛”、“心痛”、“心下痛”等稱謂。祖國醫(yī)學認為胃脘痛病位在胃,常見證候有寒邪犯胃、脾胃虛寒、脾胃氣虛、胃熱、胃陰虛、肝氣犯胃、瘀血停滯與宿食停滯?;颊卟∑趷簢I感、腹脹、食欲減退等問題,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隨著社會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國民生活壓力與日劇增,飲食失調問題已十分普遍,導致近年來胃脘痛的整體患病率顯著提升,甚至呈現(xiàn)年輕化趨勢。所謂三分治療、七分護理,科學、理想的胃脘痛對癥護理,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祖國醫(yī)學護理技術通過經絡腧穴理論,兼顧治療屬性,大量臨床研究證實中醫(yī)護理在胃脘痛疾病護理中的有效性。以下就中醫(yī)護理在胃脘痛疾病護理中的應用進行綜述,請閱下文。
現(xiàn)代護理學強調,護理工作不僅要追求患者的生理舒適度,同時也要兼顧患者的心理舒適度。情志護理是中醫(yī)特色護理內容,主要由言語開導(護士主動與患者溝通,掌握患者個體差異,為后續(xù)的情志護理打下基礎)、清凈養(yǎng)神(為胃脘痛患者創(chuàng)建良好的病區(qū)休養(yǎng)環(huán)境,讓患者與外界應激源保持距離)、移情易性(通過觀看正能量影片、聆聽優(yōu)美歌曲、讀報等行為,轉移患者對自身疾病的注意力)、情志相勝(利用積極情緒覆蓋患者的負性情緒,如通過與患者一同做其愛好之事,例如下象棋等,使患者在這種護患互動中感受到快樂,進而沖淡其負性情緒)、順情解郁(鼓勵患者以主訴的方式排解心中苦悶,引導患者表達內心期許,并酌情幫助其實現(xiàn)合理愿望,令其產生歡欣感)等方式。張艷等學者[1]在常規(guī)中醫(yī)護理基礎上加用情志護理,最終文獻中觀察組患者的積極應對評分(26.35±3.85分)較之對照組(20.13±2.41分)更高,消極應對評分(12.17±1.26分)較之對照組(18.93±1.94分)更低,漢密爾頓焦慮(5.31±0.65分)、抑郁量表(5.24±0.69分)結果也優(yōu)于對照組(8.69±0.92分、8.74±1.13分),肯定了情志護理對改善患者情緒狀態(tài)的有效性。當然,在情志護理途經上,臨床也進行一些探討,21世紀是互聯(lián)網行業(yè)發(fā)展的新紀元,醫(yī)療行業(yè)也在逐步融合互聯(lián)網元素,并將之運用至護理領域。微信是目前集成度較高、適合信息化護理且為數不多的線上平臺,其完全免費的屬性,以及多元化信息交流的功能,使其在護理領域獲得廣泛運用。但目前有關中醫(yī)情志護理聯(lián)合微信平臺在胃脘痛領域的研究報道較少,多數是套用其他疾病的循證護理經驗,直接開展的護理工作。黃霞等學者[2]所撰研究表示,將微信宣教與中醫(yī)情志護理聯(lián)合,實現(xiàn)情志護理的線上干預,是緩解患者應激反應與自我感受負擔的關鍵,進而尋求患者治療依從性的提升。
按摩護理是中醫(yī)護理的另一大特色所在,其是經由經絡腧穴原理,通過按揉手法作用于皮膚,傳達至腧穴經絡,進而發(fā)揮活血運氣等療效。按摩護理技術難度不高,重點在于取穴精準,患者家屬通過系統(tǒng)訓練,即可完成此項護理內容,且技術無創(chuàng),因此患者易于接受。徐海霞等學者[3]在耳穴壓豆基礎之上運用穴位按摩,研究人員針對虛證運用輕按慢揉的補法按摩方式,針對實證運用重按快揉的瀉法按摩方式,取足三里與中脘穴為主穴;配穴為建里穴、梁丘穴(飲食停滯型);大椎穴(寒邪客胃型);內關穴、期門穴、太沖穴(肝氣郁滯型)。經專業(yè)的按摩護理,最終研究組患者的疼痛情況改善率達90.0%,高于對照組的76.7%,證實按摩護理對改善胃脘痛患者癥狀的療效。其中足三里有健脾胃、促運化、固本培元之療效;中脘穴疏肝利膽、和胃健脾、消積化滯;建里穴、梁丘穴止痛和胃;大椎穴健脾和胃、止痛散寒;內關穴、期門穴、太沖穴止痛和胃、理氣疏肝。譚禮茵等學者[4]為胃脘痛患者取穴足三里、內關、天樞、中脘穴,每日2次護理,15~20min/次,最終患者的胃脘部隱痛、噯氣吞酸、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癥狀均較之護理前顯著改善,護理有效率達到83.33%,且接受實驗室檢查發(fā)現(xiàn)較之護理前,患者的胃蛋白酶原比值升高,胃蛋白酶原1水平上升,胃蛋白酶原2水平下降,胃泌素水平上升。按摩護理實施便捷高效,護理療效突出,值得應用與推廣。
祖國醫(yī)學認為,耳乃五臟六腑之脈匯聚之地,以機械應力刺激耳上諸穴,能夠起到良好的暢調氣血、養(yǎng)胃止痛之療效。耳穴壓豆是通過王不留行籽,經醫(yī)用膠布固定于專門的耳穴之上,再以手施加壓力,由王不留行籽向耳穴施加更加集中的應力刺激,發(fā)揮刺激經絡腧穴之療效。與按摩護理一致的是,耳穴壓豆護理方案同樣便于實施,甚至患者可自行護理;護理要點在于耳穴的取穴需精準。李所[5]選擇的耳穴有胃、脾、肝膽、交感、大小腸、神門、三焦等反射區(qū),以4~6h進行一次壓豆干預,持續(xù)約5min,并提出每4~5d更換一次敷貼,避免穴位移位。經系統(tǒng)的中醫(yī)護理,最終文獻中試驗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5.00%,高于對照組的90.0%,且試驗組胃炎癥狀評分高(優(yōu))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高(優(yōu))于對照組,認為耳穴壓豆可有效改善患者病癥,促生活質量轉歸。卜苗苗[6]取胃、脾、交感、神門四個耳反射區(qū),獲得90.00%的治療有效率,并提出夏季敷貼需勤換(1~3d),還可以雙耳交替實施護理。
中藥穴位敷貼是指將中藥成分敷貼于患者特定的穴位之上,令藥力滲透腠理,實現(xiàn)靶向給藥的疾病護理目的,保障重要穴位藥物因子濃度達標,進而更好地緩解患者病情。胃脘痛疾病常用中藥穴位敷貼進行中醫(yī)護理,由于其操作便捷、護理效果理想、無創(chuàng),因此患者易于接受。唐仲周[7]在常規(guī)中藥口服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藥穴位敷貼護理,組方內含肉桂、花椒、五味子、肉豆蔻、補骨脂各30g,吳茱萸、制附子各10g,研磨成粉末狀,加姜汁調制為糊狀,經無菌膠布敷貼于患者的中脘穴、胃俞穴、脾俞穴、神厥穴、足三里穴。在經過為期2個月的護理后,文獻中研究組中醫(yī)證候積分、疼痛感評分、焦慮評分均低(優(yōu))于對照組;研究組治療有效率為96.55%,1年復發(fā)率3.44%,分別優(yōu)于對照組的75.86%、20.68%。究其原因,首先方中補骨脂、五味子與肉豆蔻均1號方具備溫腎健脾之藥效;制附子補火助陽、回陽救逆、祛風濕寒邪、;丁香溫中降逆;肉桂、吳茱萸、花椒、桂枝溫中祛寒,諸藥共奏溫中祛寒之效。加之施加穴位如足三里可調理胃脾;中脘乃胃之募穴,可止痛理氣、健運中州等。中藥敷貼于要穴,進而改善血運、激發(fā)經氣、發(fā)揮藥效。隨著醫(yī)學水平的不斷發(fā)展,中藥穴位敷貼護理變得更加便捷化,類似中成藥一般,穴位敷貼的中藥甚至也有“成品”可用。正如鄭琳等學者[8]所撰文獻,研究人員使用“胃痛型穴位敷貼”直接敷貼于太沖、中脘、足三里、神厥、脾俞穴,6h/次,2次/d,連續(xù)治療1個月,最終總有效率達93.33%,中醫(yī)證候積分較之對照組與本組治療前顯著改善,療效確切。
艾灸通過熱力作用于腧穴,如中脘、足三里、至陽等穴,可發(fā)揮顯著療效。如王綺云[9]研究顯示,經艾灸治療,最終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可達97.14%。但是一篇關于艾灸治療胃脘痛的薈萃分析得出結論[10],認為艾灸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胃痛癥狀,同時國內有關艾灸治療胃痛的研究報道,多呈現(xiàn)為文獻質量不高、療法標準化欠統(tǒng)一的問題,認為艾灸治療胃痛更適用于輔助治療。如張博[11]在艾灸基礎上加用中藥“黃芪建中湯”內服治療胃痛,王娟[12]在艾灸基礎上加用中藥穴位貼敷療法治療胃痛,均取得顯著療效價值。
利用機械與熱力的刺激,由表及里循經傳感,發(fā)揮止痛溫中、健脾和胃之效。朱光祥等學者[13]研究證實該中醫(yī)護理方式有助于改善患者癥狀,降低復發(fā)率,療效顯著。石丹梅等學者[14]的研究顯示,通過經絡拔罐治療,胃脘痛患者的疼痛應激轉無痛率達67.21%(41/61),高于對照組的51.61%(32/62),且接受拔罐療法的一組治療有效率(95.1%)高于對照組(87.1%),疾病復發(fā)率(3.3%)低于對照組(17.7%)??偠灾?,拔罐療法是一種簡單快捷、對設備要求低、護理經濟性好的有效干預措施,值得推廣。
胃脘痛患者接受中醫(yī)護理,有助于改善胃痛癥狀,整體療效顯著。隨著技術的發(fā)展,中醫(yī)護理操作越來越便捷高效,患者甚至可居家自護,因此建議臨床加大中醫(yī)護理宣教。未來,我們還將持續(xù)關注胃脘痛的中醫(yī)護理領域發(fā)展,致力于推廣中醫(yī)護理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