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曉彥
所謂“校本”(school-based)是指以學校為本,以學校為基礎。也就是要從學校的實際出發(fā),改進學校教學實踐、挖掘學校的種種潛力,讓學校資源更充分地得到利用,讓學校的生命活力釋放得更徹底?!靶1尽崩砟钪饕峭ㄟ^校本課程、校本教材和校本課題等載體來實現的。那么,高中英語教學作為“校本”理念下學校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應與這三個載體相結合。
筆者通過大量的英語教學觀察發(fā)現,很多高中學校的英語教學與其“校本”理念相違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校本課程得不到真正貫徹,如英語經典文學整本書閱讀課、外教口語課、國際生交流課等課程形同虛設。第二,校本教材被閑置一邊,高中英語教學沒有把反映當地文化特色、介紹名人軼事、體現學校辦學特色等校本教材內容融入進來。第三,校本課題基本被忽略。高中學校大多數都有自己的校本課題聚焦點,如“共生課堂”“自主課堂”“悟學課堂”等。很多英語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僅僅是用校本課題冠名而已,其教案內容還是走傳統教學的老路,根本沒有體現校本課題的核心理念。
很顯然,新課標背景下高中英語教學要想實現學科育人,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視野,提高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高中英語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應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幫助學生進一步學習和運用英語基礎知識的基本技能,發(fā)展其跨文化交流能力,為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知識、汲取世界文化精華、傳承中華文化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也為他們未來繼續(xù)學習英語或選擇就業(yè)提供更多機會。課標還指出,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應遵循多樣性和選擇性原則,根據高中學生的心理特征、認知水平、學習特點以及未來發(fā)展的不同需求,開設豐富的選修課程。而校本課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是以學校為本位、由學校根據本校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當地人文特點而確定的課程,它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對應。校本課程關注的是不同地區(qū)人文內涵的差異、不同學校學生認知能力的差異、不同學校特色發(fā)展的差異等,目的是讓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讓不同的人文內涵都得到充分的彰顯。因此,校本課程可以包括以下三類選修課程。
1.大學與中學英語銜接課程。外國語學校和四星級重點高中的學生的學習英語的能力較強,開設這樣的銜接課程,使學生英語學習的熱情不斷攀升,有利于不斷激發(fā)學生英語學習的潛力。很多外國語學校開設了中高級口譯課、原版英美報刊閱讀課等,很多重點中學開設了大學英語概要寫作課、大學四級詞匯教學課等,這些因材施教、因校改教的創(chuàng)新舉措都有利于學生的英語學科素養(yǎng)可持續(xù)發(fā)展。
2.英文戲劇表演課程。學校的辦學特色和品質最終是由教師和學生體現出來的。很多高中學校把英文戲劇表演融入英語課堂教學,英語教師在課堂上讓學生表演一部英文戲劇片段或者中國戲劇的英文版片段,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和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學校在每個班級選出的學生演員中再選拔出適合一部英文戲劇的各個角色,進行整部英文戲劇表演,把碎片化的英語課堂變成了一部完整的英文戲劇或者中國戲劇英文版的表演。最近幾年,很多重點中學把英文戲劇表演作為學校英語節(jié)或者文化節(jié)的重要內容,有的學校呈現的是莎士比亞的作品,有的學校呈現的是中國著名戲劇《雷雨》英文版等,既彰顯了學校的辦學品質,也提升了師生英語語言素養(yǎng)。
3.國際交流課程。國際交流課程主要根據高中學校當地的經濟文化背景而定。目前,一線城市的很多中學與英美國家的一些中學結為友好學校,互派交流生。這些國外交流生和中國本地的學生一起上下學,生活在當地中國人家里(Homestay)。當然,中國的高中生也以同樣的模式到國外生活交流一段時間。有國際學生加入的英語課堂教學及其他學科教學對學校教師雙語教學能力的要求很高,也非常有利于培養(yǎng)中國中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對不同文化的包容態(tài)度。在中國經濟與科技實力越來越強的背景下,國際教育文化交流將是常態(tài),三四線城市要主動對接一線城市,教育欠發(fā)達地區(qū)要主動融入教育發(fā)達地區(qū),后疫情時代設置國際交流課程是一種必然趨勢。
然而,校本課程的設置一定要結合學校的辦學特點、辦學需要和辦學方向,合理科學的校本課程一定能促進學校英語教學質量和辦學品質的提升,反之,不切合實際的校本課程會浪費師生的時間精力,增加社會和家庭的負擔。
傳統意義上的教材是指國家或者各省根據課程標準編寫的適合某一地區(qū)或全國的教學材料。校本教材是指學校根據自身的發(fā)展歷史,結合本地區(qū)的風土人情和飲食文化,組織本校教師編寫的符合本校學生認知水平的教學材料。作為通用教材的輔助教學材料,校本教材更貼近生活,更有時代氣息,可以對教學產生積極而持久的影響。有些教師認為,校本教材的使用會給學生的升學應試帶來負面影響。其實不然,筆者參與過某重點中學的高中英語校本教材的開發(fā),我們把該教材分成幾個篇章,包括學校歷史、知名校友、校園文化、地方名勝、地方飲食文化及風土人情等,在編寫相關英語文章時,我們盡可能選用國家課標詞匯和高中英語課程中的重點短語、句型和語法。學生學習了該教材,不僅可以了解更多關于學校和地方的文化歷史背景,還可以拓展詞匯量,提高自身的英語閱讀能力。
高中學校在研發(fā)英語校本教材時要組織本校英語骨干力量對學生的英語學習情況做調研分析,明確本校學生的英語學習的薄弱點和問題,進而有針對性地編寫校本教材。有的學校專門編寫了引領正確價值觀的“校本”英語外刊閱讀教材、“校本”英語故事續(xù)寫教材和“校本”新課標詞匯教材等,彌補了學生英語學習的短板。有的學校針對英語教學中缺乏適合學生背誦的優(yōu)秀語篇的現象,編寫了專門的“英語美篇背誦”校本教材,豐富了學生的英語語言積累,增強了學生的英語語感。
2020年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江蘇省南通市時強調,張謇先生提倡實干興邦,起而行之,興辦了一系列實業(yè)、教育、醫(yī)療、社會公益事業(yè),幫助群眾,造福鄉(xiāng)梓,是我國民族企業(yè)家的楷模??倳泴堝老壬母叨仍u價讓大家意識到學習張謇精神的重要性。本地高中學??砂褟堝老壬娜宋飩饔浘幦胗⒄Z校本教材中,與譯林新版高一必修英語教材中屠呦呦的人物傳記文本閱讀相結合,形成群文閱讀的效應。
總書記在考察江蘇省揚州時強調,要把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同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提升、沿線名城名鎮(zhèn)保護修復、文化旅游融合發(fā)展、運河航運轉型提升統一起來,為大運河沿線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人民生活改善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這也提醒當地學校應該把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納入英語校本教材中,在學生學習英語教材中關于文化的單元時進行英語拓展閱讀。
校本課題是學校辦學過程中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其意義在于為學校的辦學指明方向,明確解決問題的步驟與方法。校本課題是引領全校教師教學設計的綱領性文件,對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行為提出具體要求。英語教師要認真領悟學校的校本課題,把核心內容貫徹到日常的英語教學設計中,提升英語教學質量。
高中英語教師應深入領會學校校本課題的核心內容,結合自己的教學內容,設計出符合校本課題的教學任務,以任務驅動的形式達成教學目標。因此,高中英語教師領悟校本課題的準確性決定了教學任務的契合度。例如,如果一所學校的校本課題是關于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運用,那么英語教師在教學任務設計時就要體現信息技術對英語教學的支撐;如果一所學校的校本課題是關于自主課堂,那么英語教師在教學任務設計時就要突出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引導為輔。高中英語教師通過多模態(tài)教學資源,運用學生回答問題、學生討論、學生查閱工具書、學生質疑、學生展示等形式把校本課題理念轉換成具體的教學任務,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特色。
在當今電子化教學設備基本普及的背景下,高中英語教師利用多媒體等電子設備進行教學成為常態(tài),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也不少。電子化教學更多地關注學生的聽覺和視覺獲得,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學生上一堂課下來,能真正掌握的內容很少。很多學生在課堂上根本來不及記錄重要信息,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沒有給學生充分的留白時間,學生疲于奔命,收獲甚微。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就是高中英語教師要把根據校本課題理念設計的教學任務落實到紙質學案上,給學生時間思考并寫下來。英語教師要逐漸把對學生的視覺聽覺訓練變成動手寫的訓練,讓學生從“眼高手低”變成“眼高手能”的、“聽說讀看寫”全面發(fā)展的英語學習者。
校本課題理念在高中英語教學中體現如何關鍵還是看教師的教學行動。任務驅動型教學設計和紙質學案落實得再好,如果教師在執(zhí)行過程中不能做到進退自如,不能準確定位自己在課堂中的角色,經常喧賓奪主,那么校本課題理念還是一個空中樓閣,最終無法真正落實。因此,教師在導學環(huán)節(jié)、師生互動環(huán)節(jié)、教師點撥環(huán)節(jié)、教師評價環(huán)節(jié)要掌握好度,不能過于直白,也不能過于隱晦。教師的行動是幫助學生學習,但不能代替學生學習。高中英語教師無論上閱讀課、語法課、寫作課還是詞匯教學課,在教學設計時心中要裝著校本課題,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
“校本”理念的貫徹執(zhí)行對優(yōu)化一所學校的教育教學品質意義重大。高中英語教師要樹立學校教育教學發(fā)展大局觀,深度融入“校本”情境,深刻領會“校本”內涵,深入貫徹“校本”要求,精心規(guī)劃高中三年英語學習內容,精準施行高中英語教學策略,精細設計英語教學案,做到“校本”理念與英語教學深度融合,不斷提升英語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