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海英
(上海大學 文學院,上海 200444)
今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誕辰200周年,這又一次引發(fā)了關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高潮??墒牵覀冊陉P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同時,與之相關的一個人物卻不能不提,這就是車爾尼雪夫斯基?,F(xiàn)在談論車爾尼雪夫斯基,對于老一輩來說,早已是老掉牙的人物;對于當今年輕人來說,卻未必熟悉他,或對他感興趣,甚至是否知道他也未可知,因為,筆者在課堂上無論詢問本科生還是研究生,有誰讀過《怎么辦?》,結果竟無一人。問題來了:近20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我們這里熱得不能再熱,但我們卻忽視了他的對手;過去那個時代,熱讀車爾尼雪夫斯基,卻讀不到他的論敵。這樣,在陀氏與車氏這一對矛盾辯手之間,兩代研讀者手里,要么只有矛,要么只有盾。
在已有的關于車爾尼雪夫斯基的研究中,多是在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框架內進行;也有不多的幾篇文章將兩者并列對比的①,這時主要涉及圍繞“水晶宮”意象在兩人之間的論爭。不過,在所有涉及兩人關于“水晶宮”論爭的研究中,無一例外,都將這一意象的原型指向倫敦1851年世界博覽會會址的“水晶宮”,他們的論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經參觀過倫敦“水晶宮”,有《冬天記的夏天印象》為證②;車爾尼雪夫斯基1856年6月參觀了倫敦“水晶宮”。但是,首先我們注意到,在談到車爾尼雪夫斯基1856年參觀了倫敦“水晶宮”時,無一例外,均沒有指出任何出處,任何佐證,只說他沒有留下記錄。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水晶宮”意象有沒有其他來源?其次我們注意到,關于“水晶宮”意象的內涵及兩人的爭論,無一例外,均界定為: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怎么辦?》以歐洲啟蒙運動的理性為思想資源,設想了一個人類未來社會的“烏托邦”;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記》以人性的非理性和社會發(fā)展的不確定性,駁斥了車爾尼雪夫斯基“水晶宮”烏托邦實現(xiàn)的可能性。也就是說,均認為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水晶宮”思想內涵來源于歐洲。這種界定是否準確?同時我們還注意到,在談論車爾尼雪夫斯基時,更多的或幾乎全部都傾向于談他的“革命”傾向。他還有沒有其他傾向?
最近,有幾個機緣促成了對以上問題進行重新審視。首先,是給研究生的一次講座《陀思妥耶夫斯基與現(xiàn)代性》。自然這一問題要涉及陀思妥耶夫斯基對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水晶宮”思想的批判。為此筆者重讀了車氏的《怎么辦?》和陀氏的《冬天記的夏天印象》《地下室手記》《罪與罰》《荒唐人的夢》(當然他的其他作品同時在筆者思考的背景中)。另一個機緣是,近幾年筆者一直在研究俄國《現(xiàn)代人》雜志各時期的狀況,在19世紀50—60年代,車爾尼雪夫斯基的一系列政經文章發(fā)表在《現(xiàn)代人》(以及《祖國紀事》)上。筆者注意到,不僅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怎么辦?》中涉及“水晶宮”,在《現(xiàn)代人》等刊物和著作中,車爾尼雪夫斯基不只涉及“英國的水晶宮”,還大量涉及“美國的水晶宮”。 同時,《怎么辦?》中,不僅僅有“水晶宮”的意象,也有大量關于美國的情節(jié)和政經論述。
我首先看《怎么辦?》,其中有三位重要人物:拉赫梅托夫、洛普霍夫和薇拉。
《怎么辦?》中的兩位重要人物——拉赫梅托夫和洛普霍夫,均與美國有關。拉赫梅托夫是一個來無蹤去無影的人物(筆者認為這是該作品的生硬之處),在交代拉赫梅托夫離開莫斯科后的去向時,借一位同行人的說法,他走遍斯拉夫國家和歐洲各國,“為了對比”,“一年之后,他無論如何‘需要’到美國去,他覺得研究美國比研究任何其他國家更‘需要’,他將在那邊久住,也許一年多,也許永遠住下去……”[1]324。
而假自殺后的洛普霍夫,首先就是到了美國,從美國回到俄國后,他化名查理士·比蒙特,向卡捷麗娜講述美國:“我們美國人可不知道什么叫煩悶。我們沒有時間煩悶,我們的事情太多了?!盵1]478卡捷麗娜向他講述薇拉的事業(yè),他說:“您忘了這一切我早已在我們美國見過……我是太熟悉了,它在你們這兒才算新鮮?!盵1]491卡捷麗娜擔心比蒙特認為自己是個唯物主義者(實用主義者)時,比蒙特說:“大家都斷言我們民族(即美國——筆者)的唯一目標和心思就是撈錢,一個屬于這種民族的人,還會這樣責備您嗎?”[1]488比蒙特講述一番關于美國婦女的狀況:“人家對你們說我們的婦女多么自由,那全是真的?!盵1]489這引起卡捷麗娜的向往,她對父親說:“爸爸,等比蒙特先生盤下您的工廠,我們上美國去吧。我要在那兒干點兒什么。啊,那我該多高興!”[1]489在小說的第一版中,比蒙特還稱“自由的北美人是世界上最好的人 ”[2]626??傊对趺崔k?》的主角之一洛普霍夫假自殺,到美國,又回到俄國娶卡捷麗娜為妻,應該說是該作品的主線;洛普霍夫帶回眾多的關于美國的消息和認識,以及他對美國社會經濟模式、價值觀念的敘述,占據了小說的大部分篇幅,構成了《怎么辦?》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均是積極肯定的認識和敘述,這同樣是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認同。
當然,《怎么辦?》中還有大家所知道的薇拉的第四個夢:關于“水晶宮”的夢。筆者認為這不僅僅是車爾尼雪夫斯基1856年參觀的倫敦“水晶宮”的投射,而更多的是美國的“水晶宮”。這需要看車爾尼雪夫斯基在《現(xiàn)代人》(及《祖國紀事》和其他著作)中所發(fā)表的政經文章涉及美國的文字。
車爾尼雪夫斯基早在15歲時就對美國產生了興趣,當時在一篇小札記《發(fā)現(xiàn)美國》里他寫道,“美國,尤其北美,正快步走向國家的強大和幸?!?,而“發(fā)現(xiàn)美國應該具有重大意義”[3]371。這樣理解北美誕生和發(fā)展的意義,將貫穿他整個的政論。
他在1854年《祖國紀事》上連續(xù)4期(第8—12期)發(fā)表《文學、藝術、科學和工業(yè)的新氣象》。其中在第8期他講述了紐約世界工業(yè)展覽會(也就是第二屆世界博覽會),當然必然講述了紐約世界工業(yè)展覽會址“晶瑩宮”(Кристальный дворец),并稱因故中斷的展覽將在“今年5月重新開放,屆時會有2萬觀眾”[3]108。然而在介紹“晶瑩宮”之前,車爾尼雪夫斯基已經用大量篇幅極盡詳細地列出大量數據介紹1851年第一屆世界博覽會的會址倫敦的“水晶宮”(Хрустальный дворец)(這里我們將英美兩個“宮”的不同形容詞,但意義接近的詞,也用不同的詞翻譯),很顯然,他非常熟悉倫敦的水晶宮。不過,他只是把英國的“水晶宮”作為美國的“晶瑩宮”的前身來介紹,文中充滿興奮與贊嘆。
車爾尼雪夫斯基關于美國的文字涉及面很廣,甚至在一些簡短的新聞報道中都可以看到他對美國的關注。在1854年第9期《祖國紀事》的《新聞》欄目中,他讓讀者注意希臘政府寄給華盛頓一塊帕特農神廟的黑色大理石,上面刻著:“獻給喬治·華盛頓,英雄—統(tǒng)帥?!赃@塊古老的石頭表達來自梭倫、忒彌斯托克勒和伯利克勒斯的大地的敬意與仰慕!”[3]155
在嚴酷的預先審查制度下,車爾尼雪夫斯基沒有可能直接涉及美國獨立宣言,但是他總是以極大的尊敬提起那些美利堅聯(lián)邦締造者的名字。1857年他寫道:“華盛頓是一個罕見的現(xiàn)象,不僅因其剛直不阿和過人的才能,還因為,即使最無關緊要的事情他也同樣熱忱地完成自己的職責,而他卻是作為整個民族事業(yè)最高領導者而生。他,最高的統(tǒng)帥和領袖,從來都不是一個小分隊的優(yōu)秀軍官,而是一方領土的優(yōu)秀管理者?!盵4]670而車爾尼雪夫斯基將富蘭克林·皮爾斯歸于“天才的總統(tǒng)”[5]315。在《評亨利·托馬斯·巴克爾的書〈英國文明史〉》一文中,車爾尼雪夫斯基又寫道:“第三階層的領袖常常與杰斐遜(美國第三任總統(tǒng))商討?!盵3]612他同樣高度評價自己的同時代人廢奴運動者林肯:“(1860年)11月6日,擁有自己候選人林肯的黨派勝利的日子,這是個偉大的日子——是合眾國新時代的開始,是偉大的北美人民政治發(fā)展的轉折的開始。”[6]353
美國的什么如此強烈地吸引了車爾尼雪夫斯基?是這個國家的政治制度還是快速發(fā)展的經濟?
1860年,托克維爾的《美國的民主》的俄譯本由阿·雅庫鮑維奇翻譯在基輔出版,車爾尼雪夫斯基對譯本及原著的評論發(fā)表了著名的《對權威的不敬——論托克維爾的〈美國的民主〉》,文中車爾尼雪夫斯基援引了托克維爾的話:“美國制度所賴以建立的原則,是秩序原則,權力平衡原則,真誠而深刻尊重權利的原則,這些原則是必需的?!盵7]687接著他詮釋道:“托克維爾著作的價值主要在于這一愛國精神和清醒的思想——研究美國制度的目的在于運用他們的知識更好地建設法國的事業(yè)?!盵7]687那么換言之,車爾尼雪夫斯基研究美國制度,也是要解決俄國現(xiàn)代轉型問題。1859—1862年車爾尼雪夫斯基在《現(xiàn)代人》上開辟有專欄《政治》用以觀察西歐政治生活。在1861年第1期《現(xiàn)代人》上,評論凱利的《給美國總統(tǒng)的政治經濟書信》時,車爾尼雪夫斯基稱那些只看到這個“偉大和崇高的民族”生活中不足的人是“進步的敵人”[7]916。同時,這篇評論中還有一點值得注意,車氏認為,“自由貿易的理論更符合民族的利益”[7]909。
我們知道,從1860年底到1861年2月初,南卡羅來納、佛羅里達、佐治亞、亞拉巴馬、密西西比、路易斯安那和得克薩斯7個州先后宣布脫離聯(lián)邦政府,美國正經歷著一場危機。車爾尼雪夫斯基在1861年第2期《現(xiàn)代人》的《政治》欄目中寫道:“報刊上滿是預測,說春天前歐洲正在醞釀非常重大的事件。但是無論這些期待如何重要,讀者也不會奇怪這次我們的‘觀察’的大部分篇幅將用于北美的事件,這些事件使我們在上個月幾乎完全忘記了歐洲?!F(xiàn)在北美所經歷的危機,不會不對文明世界的命運產生非常強有力的影響。如果這一危機的結局是,正如現(xiàn)在整個歐洲所預言的那樣,一個政黨投降了,社會意見就轉向了另一方;如果北美的事情是另一種結局,那么西歐將會顯著地加速事件的進程。自然,無論何種情況,北美歷史對西歐的影響都不會立即顯現(xiàn),不會是某個有效力的事實的源頭。不,不是的,這是另一種關系,聯(lián)系不在于個別事件,而在于西歐思想的總體態(tài)勢是守舊還是渴望向前,是害怕未來還是期待未來一切美好的東西。這里, 聯(lián)系不是表面的,不是稍縱即逝的,不是顯現(xiàn)在某些個別事實中,而是深入到西歐事件根底的聯(lián)系。北美這個榜樣,是一股常在的力量,它應當要么將歐洲引向眾所周知的道路,要么使其背道而馳。也許在一兩年內,西歐歷史不會顯現(xiàn)由當前北美轉折的結局而帶來的變化,但是未來幾十年它將對歐洲未來的走向發(fā)生作用,正像先前北美的創(chuàng)立本身所產生的作用那樣,區(qū)別僅在于,現(xiàn)在這個榜樣不再是與西歐國家相比是弱小的人口稀少的一個部落,而是一個強大的民族,在外部力量上已經在所有國家中居于首位。深入領會這一轉折的性質,努力猜透層層隱秘,預見它的出路,這一任務對于規(guī)劃即將到來的夏天和明年冬天歐洲的事業(yè)毫無益處,但是對于評估未來的政治思想運動卻非常重要,因為這一思想將決定整個我們的事業(yè),也許還有我們下一代的事業(yè)?!盵6]409-410可以看出,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美國的存在本身,無論是現(xiàn)在還是將來,都會對人類命運的許多方面有決定性影響。這是多么有預見性!
不只是政治制度、國際地位,美國快速發(fā)展的經濟也令他吃驚。他在1860—1861年對穆勒的著作《政治經濟基礎》(4卷)進行翻譯并注釋,其中第1卷發(fā)表在《現(xiàn)代人》上,2—4卷因體量太大而單獨出版。該書的翻譯,主要是注釋構成了車爾尼雪夫斯基本人的“工人經濟理論”完整和詳細的表述,其中指出:“美國是社會財富增長最快的令人吃驚的榜樣,其體量之大足以稱其為一個獨立的經濟體。”[8]499其實,在我們前面提到的車爾尼雪夫斯基 1854年在《祖國紀事》第8期上的《文學、藝術、科學和工業(yè)的新氣象》中,他就已經注意到美國經濟的增長:“最新公布的數據證明合眾國的財富與實力迅速增長……僅一年的收入(1852年7月1日—1853年7月1日)就增長了(折合)18,000,000銀盧布。”[3]114
車爾尼雪夫斯基不僅注意到美國經濟收入的數字,同時還注意到美國的現(xiàn)代化建設。自然,美國的鐵路建設吸引了他的注意力,鐵路建設鮮明地反映了經濟的總體水平,正如我們現(xiàn)在親身目睹和感受到的中國的鐵路建設水平代表著中國現(xiàn)在經濟的總體水平。眾所周知,1851年俄國第一條鐵路——莫斯科到彼得堡的鐵路,交付使用。同樣眾所周知的是,鐵路交通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俄國在克里米亞戰(zhàn)爭中的失敗。而此時在美國早已開始了鐵路建設的真正熱潮:1840年鐵路總長度達到了4410公里(而莫斯科到彼得堡的鐵路僅長為645公里),在國內戰(zhàn)爭前已經達到48000公里。在《現(xiàn)代人》1854年第8期“外國新聞”欄目中,車爾尼雪夫斯基讓讀者注意“(各國)新規(guī)劃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國的規(guī)劃”,他指的是,有可能很快開始建設的“從位于密西西比或密蘇里州的城市開始到圣弗朗西斯科結束”的鐵路,他形容鐵路的長度將是在上面可以行駛“整整一個星期的時間”[3]264-265。還有資料表明,一個更宏大的洲際鐵路計劃在1862年被林肯簽署生效。[9]車爾尼雪夫斯基不僅強調鐵路的長度,還寫了沿北美鐵路出行的舒適性:“現(xiàn)在可以舒適地乘美國鐵路出行,整整數月可以不用走出車廂;車廂是按照新系統(tǒng)設計的:為每一位客人提供的座位、空間非常寬敞,旅客可以躺著休息,美國人還對鐵路進行了另一種完善:所有的車廂都可以通過有線電報與機車司機聯(lián)系,這樣必要的信息瞬間就可以到達司機那里?!盵3]265三年后,在1857年第3期《現(xiàn)代人》的《雜志札記》中,車爾尼雪夫斯基又注意到鐵路這一主題,他在評論1857年開辦的一份新雜志《經濟指南》周刊時寫道:“在我們所讀的已經發(fā)行的七期雜志上,不只一些非常有趣的研究,我們尤其注意到了韋爾納茨基(Вернадский)、哈格邁斯特(Гагемейстер)和 Д. Г.先生關于鐵路的文章?!盵4]712《經濟指南》頭七期雜志就發(fā)表一系列論述鐵路的文章,其中出色的是Д.Г.先生的《鐵路札記》,此外我們發(fā)現(xiàn)還有哈格邁斯特先生的《給〈經濟指南〉編輯的信》和韋爾納茨基先生的《談談交通手段》。[4]713接著車爾尼雪夫斯基就用相當的篇幅解讀了這些文章,并比較了俄國與美國的鐵路狀況,分析了美國的經驗。他看到了俄國農奴制經濟與合眾國狀況之間的巨大差別,但他也相信自己國家現(xiàn)代化轉變的可能性。
可以看出,車爾尼雪夫斯基對美國現(xiàn)代化建設(以鐵路為代表)的成就、驚人的經濟與國家實力增長充滿了贊賞,而紐約的“晶瑩宮”更因其集中反映了美國現(xiàn)代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成就而成了一種象征,一種烏托邦的形式——在這個巨大的“晶瑩宮”內不僅實現(xiàn)著“美國夢”,也實現(xiàn)著人類美好的夢想,這成了他對俄國未來發(fā)展模式的期待。這樣也就不奇怪了,為什么《怎么辦?》中薇拉的第四個夢里,對俄國未來圖景的描述,簡直就是“晶瑩宮”(或“水晶宮”)的模樣。
薇拉的第四個夢中,在田地里工作的人住在“一座高大的建筑物”中,“它聳立在田野和草地、花園和樹木當中。……這座建筑物——這是什么?這是什么建筑式樣?今天沒有這種式樣。不,已經有了一個雛形——塞屯漢山丘上的宮殿:到處只見鑄鐵和玻璃、鑄鐵和玻璃。不,不只是鑄鐵和玻璃,這僅僅是建筑物的外殼,它的外墻;里面才是真正的房屋,一座高大的房屋:這道鐵骨透明的外墻仿佛一個匣子似的包蔽著它,跟它的每層樓中間有一圈寬闊的走廊相連接。這內屋的建筑式樣多么靈巧,窗與窗之間的墻壁多么狹窄啊?!@是怎樣的地板和天花板???這些房門和窗框是用什么做成的?這是什么?銀?白金?家具差不多也全是這樣?!盵1]427-428這種描寫不正是“晶瑩宮”(或“水晶宮”)的鋼架結構、玻璃幕墻的外形!
如果說,這還僅僅是外形的相似,很難說它是英國的“水晶宮”還是美國的“晶瑩宮”,那么,“宮”內的生產、生活模式更能說明問題。
還是在薇拉的第四個夢中,陽光燦爛的原野上,鮮花盛開,飛鳥歌唱,“原野就是我們俄國的原野;可是這樣的花朵今天只能在我們的花圃中見到”[1]427。“田間種著我們俄國常見的莊稼,不過又跟我們的莊稼不同,而是長得密密麻麻,一派豐饒景象。”[1]427“這些田地里散布著一群一群的人,到處是男男女女,老人不多,是因為這兒的人不容易衰老,這兒的生活又合理又安定,能讓人保持朝氣。田地里干活的人群差不多都在唱歌。不過他們在干什么活呢?哦,他們在收莊稼。他們干得多快!他們哪能干得不快,他們哪能不歌唱!原來收割、打捆和運送幾乎全由機器代勞,人幾乎只要走動走動,管管機器就行?!盵1]428-429他們是怎么吃飯呢?“收工以后,所有的人都朝那座建筑物走去”,大廳的一半擺滿了餐桌,桌上早已擺好了考究的食具,桌子中央擺著一瓶瓶鮮花,“有一千人或者更多,這不是全部,愿意單獨吃的都在自己家里吃”,不下地的老太太、老頭子和小孩“做飯、干家務、收拾房間,干這些活計”;“菜已經端上桌子,下地干活的人進來了,他們和做飯的人一同用餐”;“誰要愿意吃得更好,也可以吃到他愿吃的,但是得單獨付錢。如果不要求吃得與眾不同,他連一個錢也不用付。各方面都是如此,凡是照公家的財力來說,人人能得到的東西,個人一概不付錢”[1]429-430。吃完飯閑暇時,人們舉行舞會,“他們多么健壯有力,多么標致清雅,他們的面貌多么神采奕奕、善于表情!他們是幸福的美貌男女,他們過著勞動和享樂的自由生活——幸福的人啊,幸福的人啊!”[1]436“這些人都是我們俄國人”,“將來所有的人都這樣生”,“對于所有的人都是一個永恒的春天和夏天,永恒的歡樂”[1]430。也就是,俄國人在自己的土地上歡樂而自由地勞作、生活,人們“從心胸中唱出歡樂與幸福、愛與善的歌”[1]415。
車爾尼雪夫斯基1862年被捕,他是在潮濕陰暗的彼得堡要塞,聽著涅瓦河的濤聲寫成《怎么辦?》。在這里,他構想著未來的俄國,思考著俄國大地上依然以中世紀的方式被統(tǒng)治著的巨量的農奴,他們應該有的生產和生活,那“光明而美麗”的未來應該是——科學技術高度發(fā)達、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人充分就業(yè)、男女平等、文化繁榮的光輝時代。人們應該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由勞作,享受自由生活。這種“自由的勞作”和“自由的生活”,正是《怎么辦?》中從美國回來的比蒙特給卡捷麗娜所描繪的一副美國社會的生活圖景。如果我們還要找證據的話,那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與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論爭中,在自己的作品中涉及眾多人物都要跑到美國這個“自由的國度”體驗“自由的勞作”和“自由的生活”,他指向的正是車爾尼雪夫斯基的作品和主張,只不過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是反諷的態(tài)度:“跑到那里體驗的人,得到的卻是資本家的拳頭?!盵10]112
同時,在車爾尼雪夫斯基文學作品中的這一“夢想”,早在他的政論或書信中就有體現(xiàn)。他給阿·謝·澤列諾伊③的信中寫道,期望“保留那一原則:‘每一個農民應當是土地的擁有者,而不是雇農,應當是為自己,而不是為雇主或地主工作’”[11]347。這一原則,車爾尼雪夫斯基正是在美國找到了樣板:“在北方(即北美,下同——筆者),土地是由平民耕種的,而且他們熱愛勞作,他們從英國逃離,成為大洋彼岸的獨立的人:這些人中的每一個人都可以為自己找到一塊土地,可以讓他的家庭在上面充分勞作……北方的農村人口都由不為任何人服務的人組成,他們自己也沒有工人:那里的每一個農民都是他們耕種的土地的獨立所有者?!盵6]410-411這是他在尋求現(xiàn)代化地解決“俄國農民問題”時,欲以美國的狀況為借鑒,形成自己關于俄國未來社會的設想。?!ぱ拧ぐ退_夫在《俄羅斯理念與美國夢》中指出:“杰弗遜,像美國革命的其他思想家一樣,傾向于將美國的獨特性解釋為一條不同于歐洲歷史發(fā)展的特殊道路,一條防止老太太式的歐洲遭受的社會缺陷和疾病在年輕的(美國)社會蔓延的道路。杰斐遜夢想著一個不是通過工業(yè)發(fā)展,而是沿著農業(yè)道路發(fā)展的農業(yè)國家,正如《獨立宣言》的起草者(亦即杰斐遜——筆者)所認為的那樣,它產生了一切有益的后果。杰斐遜在《弗吉尼亞州筆記》中寫道:‘我們有廣闊的土地,農民可以在那里施展他的辛勤工作……因為我們有土地可以勞作,讓我們的公民永遠不要走到機器前,坐在紗線后面。木匠、石匠、鐵匠需要農業(yè)。至于一般的生產業(yè)務,讓我們的車間留在歐洲吧。最好為工人把食物和材料帶到那里,而不是把工人連同他們的風俗和生活準則帶到這里?!盵12]這里是將歐洲視為一個衰老的老太太,受著社會缺陷和疾病的折磨,美國應該避免走這一道路,也拒絕歐洲的生活準則。實質上,這是指出了車爾尼雪夫斯基的“俄羅斯理念”與美利堅奠基者之一、美國之父的杰斐遜的“美國夢”是相吻合的,因為,一百年后,車爾尼雪夫斯基似乎復制了杰斐遜的話,認為美國“所有階層消失了”[8]410,“沒有強迫勞動的北美在自由勞動中繁榮起來,他們的所有居民——地主和農民,資本家和工人,都同樣認為,如果他們有強迫勞動,對他們所有人來說都是毀滅”[7]410。所有人平等、自由地勞動,車爾尼雪夫斯基推崇建立在自由勞動基礎上的北美經濟。自由勞動——這是車爾尼雪夫斯基為俄國現(xiàn)代化道路尋找的基礎。這是其一。
其二,在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在車爾尼雪夫斯基看來,政治結構對其經濟發(fā)展至關重要。在此方面,車爾尼雪夫斯基同樣引證了北美的經驗,以強盛的美國得以形成的歷史加以論證。他在評論1857年第10期《現(xiàn)代人》上發(fā)表的經濟學家伊·巴布斯特(И.К. Бабст)1856年在喀山大學發(fā)表的一篇精彩演講時,專門引用了一段話:“很難想象,糟糕的政府、缺乏安全、任意的課稅、搶劫、不良的行政機構,在國民資本的節(jié)儉、積累以及倍增方面的致命影響會到一種什么程度;自相殘害的戰(zhàn)爭、政黨斗爭……饑餓也不會有像專制和管理的任意性那樣對國民財富產生致命的影響。”[4]429車爾尼雪夫斯基分析說:“因此,如果我們在某個國家的習慣和生活中發(fā)現(xiàn)了其特征,這些特征有利于其資本的增加,換句話說,有利于它的財富增加,我們必須知道,它應該感謝的不是身體的部落特征,不是國家的氣候,而只能是國民自己的行政機構;相反,如果我們看到人們養(yǎng)成了阻礙國家資本增加的習慣,我們必須知道,這里的問題無非是國家民事機構的問題?!盵4]429
北美的共和制對于車爾尼雪夫斯基尤其重要,他在1859年的《作為政論家的奇切林》一文中,明確表達了對這種國家管理模式的好感,認為正是在這里才能看到民主原則最充分的體現(xiàn)。[13]652-6531860年,他又在我們前面提及的《對權威的不敬》一文中詳細闡述了自己關于美國民主的看法。[7]694-696此前1858年他也曾在《包稅制》一文中,以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與那些認為俄羅斯不能接受共和制的人爭論:“許多人發(fā)現(xiàn),在美國,邪惡的無政府狀態(tài)占了上風。也許這種觀點是公正的;我們甚至贊成它。但是有位愛爾蘭人卻不贊同這種觀點。他是一個無知、骯臟和懶惰的醉漢來到紐約的。他被雇去打工,最初他并不好好工作,所有掙的錢都喝光了。但很快他注意到,無論他賺了多少錢,它們都留在他手中,沒有人從他那里拿走多余的錢,也就是,這在他原來的東家那里似乎是多余的。他開始更努力地工作,以獲得更多的錢。他或他的同伴有時會與雇主發(fā)生沖突。這些爭議由美國政府來裁決,裁決結果讓這位愛爾蘭人覺得是不偏不倚和公正的。他很快確信,政府和裁判員不是他的敵對力量。他不再害怕不公正。很快,過了一年,一年半,你看到他徹底改變了。他努力工作,節(jié)儉,酗酒的習慣也在他身上完全消失了。他已經開始擁有一點資本,他去了西部,獲得了一塊土地,蓋了房子,成為一個模范農民,他關心教育他的孩子,他自己,盡管他40歲或45歲,還是學會了閱讀?!盵13]333他就用這個小故事來說明美國制度的公正及其促進社會、經濟與人發(fā)展的能量。
除了論證美國的政治結構,車爾尼雪夫斯基還注意到美國社會的道德力量使其社會充滿活力。
在我們前面指出的他分析巴布斯特的演講時,車爾尼雪夫斯基談到了巴布斯特使用的“民族資本”概念,并發(fā)展了這一思想,引入了“道德資本”的定義,即“最重要的民族資本是人民道德力量和精神發(fā)展的儲備”[4]472。這個儲備的過程中,教育居首要位置。其實,這個問題,他早在1854年《祖國紀事》第12期的《文學、藝術、科學和工業(yè)的新氣象》中,就已經注意到美國日常生活中,甚至是在對兒童的教育中的新措施,例如,他談到了一個北美組織的一次“全民育兒大會”,會議提倡“教育者應該采取最具關懷的健康和先進的教育方法和手段”[3]221。車爾尼雪夫斯基還指出,“移居美國的歐洲平民子女比留在歐洲的平民子女享有更多免于繁重工作的時間”[5]863,這里的教育更為普遍,社會生活更豐富充實,“具有閱讀報紙和書籍習慣的人的比例比英國高得多”,“即使是農村平民也具有在西歐只屬于大城市的貿易階層的習慣,這些人充滿熱情,他們的精神生活相當活躍;因此,會令人產生這樣的印象:他們的精神比歐洲平民更強大更有力。問題不在于氣候,而在于經濟生活的特性,在于人們普遍希望上升到社會的更高階層。許多歐洲平民被剝奪了這種希望;而每個精力充沛的美國人都擁有這種希望”[5]864。所有這些都有助于國家道德生活的健康與發(fā)展。
然而,車爾尼雪夫斯基絕沒有對美國的其他社會現(xiàn)象視而不見,特別是南美的奴隸制。在進步的俄羅斯媒體中,一直將這種奴隸制與農奴制聯(lián)系在一起。車爾尼雪夫斯基在其《哲學中的人本主義原則》中指出:“在聯(lián)邦的另一半,在南部或奴隸制州,貴族占主導地位:所有權力實際上都屬于幾萬富有的種植者,他們不僅使黑人,而且使這些州的白人處于無知和貧困之中?!盵7]228
不過,不能僅僅從車尼雪夫斯基與俄國農奴制斗爭的角度看待他對美國的態(tài)度。他對美國充滿了信心。他在1861年《現(xiàn)代人》第1期的書評《評凱利的〈給美國總統(tǒng)的政治經濟書信〉》中寫道:“在北美的公共事務中,確實有很多壞事。北美愛國者希望,他們很快就會清除玷污國家的那些污漬;他們誰也沒有否認,到目前為止,國家有很多非常骯臟的污漬?!盵7]916他認為:“美國最主要的困難和缺陷,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是唯一的缺陷,就在于它還有奴隸制?!盵7]917
車爾尼雪夫斯基在一個年輕的美利堅合眾國的生活中看到了許多東西,他對美國現(xiàn)實、美國經濟、政治、社會生活等所作的研究,使他不僅客觀地認清了美國,也使他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俄國現(xiàn)代化綱領。這一綱領中對美國模式的借鑒,是他在俄國現(xiàn)代轉型中給出的道路之一,屬于眾多俄羅斯思想家在“現(xiàn)代性”語境中為俄國尋求的出路之一。因而,我們在車爾尼雪夫斯基的“美國傾向”中,看到了他的“水晶宮”理想的美國內涵,看到了一個更為完整的車爾尼雪夫斯基,他不僅有激進的社會改革主張,也有和平建設的訴求。如果將這一思想排除在外,不僅是對車爾尼雪夫斯不充分不完整的認識,也是對“俄羅斯理念”不充分不完整的認識。
注釋:
①童明.自然機器·人性·烏托邦:再論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車爾尼雪夫斯基之爭[J].外國文學,2009(1);單世聯(lián).“水晶宮”與現(xiàn)代文化的分裂:重思車爾尼雪夫斯基與陀思妥耶夫斯基之爭[J].外國文學評論,2011(2);金美玲.“水晶宮”與“黃金時代”之辯:車爾尼雪夫斯基與陀思妥耶夫斯基比較研究[J].中國俄語教學,2016(1).
②有的研究者甚至不知道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水晶宮”在《冬天記的夏天印象》中出現(xiàn)過,而說第一次出現(xiàn)是在《地下室手記》??梢娧芯恐杪?。
③Зеленой(Зеленый)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1822—1875) ,50—60年代社會活動家,政論家,劇作家,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