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經貿大學 李文文
我國《保險法》第十二條第六款這樣規(guī)定保險利益:“指投保人或者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認的利益。”我國學者對保險利益的內涵也有所闡述。司玉琢教授解釋為:簽訂保險合同的當事人共同指向的標的物,就是保險利益。汪鵬南則認為保險利益獨立存在于保險合同之外,是法律加以規(guī)定的可以明確確定的經濟利益。學者覃有土、孫積祿也認為保險利益就是與保險標的有關系的主體對標的所享有的一種經濟利益。
英國1906年的《海上保險法》在保險利益發(fā)展過程中至關重要。據該法第五條對保險利益的界定,保險利益的定義可以歸納為:在海上運輸的貨物無論在途中發(fā)生損害或者滅失,還是安全到達指定地點,也不管該貨物是為其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還是獲得一定的經濟收益。只要是和海上貨物有關系的人就能獲得保險利益。此外英國學者約翰·T·斯蒂爾認為保險利益是一種能被法律所許可,來源于被保險人和保險標的之間的經濟聯(lián)系的權利。
綜合上述觀點,本文認為保險利益應當是法律能夠認可的,現實存在的或者未來能夠明確的一種經濟利益。所體現的是投保人或者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所擁有的利害關系。
在海上貨物運輸中關于保險利益的判定標準一直存在著很多的爭議,海洋法系和大陸法系的學說也有不同的規(guī)定。
2.1.1 事實期待說和法定利益說
在海洋法系中,關于事實期待說和法定利益說的判定,是由1806年英國的盧塞納訴Cranfurd案引發(fā)的:當時英國船員俘獲了一批荷蘭船只押送回英國,并為該批船投了船舶險,但是船卻在航程中發(fā)生了沉沒,兩位審理這起案件的法官卻對保險利益的界定出現了分歧。一位法官認為案例中投保人與該批船舶,就屬于與保險標的之間存在利益關系,這個觀點被叫作事實期待說(經濟利益說)。而另一位法官則認為:期待并不能用法律來確定。相對于事實期待說,該學說限制比較嚴格。
2.2.1 一般性保險利益
該學說產生于16世紀由學者De Carsregis創(chuàng)設,他把保險利益直接和所有權畫為等號,也就是說,只要被保險人在保險事故發(fā)生的時候能夠證明他的所有權存在,就能要求獲得保險金。
2.2.2 技術性保險利益
技術性保險利益是19世紀德國學者貝內克提出的,其主要的觀點是,只有所有權人才能擁有保險利益的說法已經開始落伍。不動產抵押權人、留置權人等能夠完整保存該物,都應當具有保險利益。
2.2.3 經濟性保險利益
該學說的內涵是:取得保險利益賠償的,不是法律規(guī)定的能夠擁有保險利益的人,而是在經濟上受到真正損失的人,才有權獲得保險利益賠償請求權。此時的保險利益不再是一個法律概念,而完全變?yōu)榻洕系母拍睢?/p>
由于大陸法系對保險利益的研究僅僅是理論上的研究,而海洋法系是判例法,是在運用的過程中不斷完善保險利益的。所以,海洋法系的保險利益學說在實踐中被應用得更加廣泛。
本文對保險利益轉移的界定僅僅是指在保險合同有效期限之內,海上運輸貨物的保險利益從投保人移轉到受讓人。
為了保證國際海上貿易活動順利進行,在國際海上貨物運輸的過程中,雙方在運輸合同中約定的貿易術語與風險的轉移密切相關。本文根據《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中最常用的三種國際貿易術語對此加以介紹。
3.1.1 FOB價格條件下保險利益的歸屬
FOB(船上交貨)是賣方在合同中約定的在裝運港上把需要運輸的貨物裝載到船上,賣方就完成了交付貨物的國際貿易術語。這表明買方在貨物還沒有開始運輸的時候就要在起點上承擔貨物可能滅失的風險,保險公司依舊可以買方對貨物不享有保險利益為由,不負賠償責任。
3.1.2 CFR價格條件下保險利益的歸屬
CFR(成本加運費)是指把貨物在裝運港裝上船時賣方就完成了貨物的交付,賣方必須支付貨物運送到指定目的港所要花費的費用。在此術語下,賣方交貨后貨物滅失或損毀的風險以及其他需要花費的費用就由賣方轉移給了買方。
3.1.3 CIF價格條件下保險利益的歸屬
在CIF(成本、保險加運費)價格條件下,在貨物未交付給第一承運人或裝上船之前由賣方為貨物投保,賣方享有運輸貨物的保險利益。當貨物裝載上船之后,且有效的保險單證進行轉讓,即使貨物在海上運輸過程中發(fā)生損毀,買方或者賣方都可以依據法律的規(guī)定向保險公司請求賠償。
總而言之,在FOB和CFR貿易術語下把運輸的貨物裝載上承運人的船之后買方就擁有了保險利益。在CIF術語下只要貨物還有沒有裝載上船,一旦發(fā)生毀損或者滅失買方就可以獲得賠償。
我國學者對保險利益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且大多數觀點都參考了海洋法系的學說。因此,我國關于保險利益的立法在《保險法》與《海商法》中存在著很多的缺陷。本文試從保險利益的概念、保險利益轉移的判斷標準等方面出發(fā)對保險利益原則的完善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議。
我國1995年《保險法》對保險利益做出了明確的法律定義,2015年新修訂的《保險法》保留了這一概念,把保險利益界定為“法律上承認的利益”,但這一做法卻限制了保險類型的多樣性。本文認為,我國對保險利益概念的界定,應該舍棄法定利益學說,采用相對含義較為寬泛的經濟利益說。應把保險利益和以減少風險、補償損失的海上保險宗旨相聯(lián)系,關注經濟效益在海上運輸中起到的作用。
在我國《海商法》中只是簡單地列舉了保險利益轉移的幾種方式,而關于保險利益轉移的判斷標準在法律中卻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這方面的立法還有待完善。而且隨著貿易范圍的不斷擴大和加深,用風險轉移來判定保險利益轉移已經得到了各國的廣泛認可。所以應該把用風險轉移來判定保險利益轉移的界定標準明確寫進我國《海商法》中,避免我國在海上貿易實踐中出現引用他國法律的窘境,創(chuàng)造良好的貿易交流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