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鵬
(廣州醫(yī)科大學,廣東 廣州 511436)
判例教學法(case method)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蘭達爾(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教授于十九世紀七十年代首創(chuàng)的一種法學教學方法,是美國法律教育中公認的最成功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職業(yè)律師始終是美國各法學院辦學最根本的目的[1],因此美國法學院按照職業(yè)律師的技能要求開展教學,強調實踐的重要性而不注重抽象的理論教學,教學內容除了基本的法律知識外,更加重視律師綜合職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即獲取法律知識能力、職業(yè)思維能力和駕馭法律信息資源的能力。美國判例教學法通過教師給定實際判例,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判例,不僅使學生得出一個被社會普遍接受的某一項法律理念或法律原則,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感受到獲得這些法律知識的過程,去體驗法律職業(yè)的思維方法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具體運用,通過體驗和運用激勵學生自己的主動探索和主動發(fā)現(xiàn)的行為。顯然,美國判例教學法契合美國法學院培養(yǎng)職業(yè)律師的目標,當下美國法學院普遍采用判例教學法。美國判例教學法在現(xiàn)實社會中“為美國培養(yǎng)了一批批杰出的法律人才”[2]也有力證明了判例教學法的成功。
我國有學者明確提出:“法學教育要定位為職業(yè)教育”[3]。2018年1月,教育部公布的《法學類專業(yè)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確認了“法學類專業(yè)教育是素質教育和專業(yè)教育基礎上的職業(yè)教育”。2011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員會《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yǎng)計劃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我國高等法學教育,……培養(yǎng)模式相對單一,學生實踐能力不強,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yè)人才培養(yǎng)不足”,應“適應多樣化法律職業(yè)要求,堅持厚基礎、寬口徑,強化學生法律職業(yè)倫理教育、強化學生法律實務技能培養(yǎng),提高學生運用法學與其他學科知識方法解決實際法律問題的能力,促進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yè)的深度銜接”。2018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發(fā)《關于堅持德法兼修實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養(yǎng)計劃2.0的意見》明確提出“重實踐,強化法學教育之要?!娀瘜嵺`教學,……積極探索實踐教學的方式方法,切實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和效果”。因此,無論從我國法學教學是一種職業(yè)教育的內在要求,還是國家對卓越法律人才培養(yǎng)的明確要求,都需要在借鑒美國判例教學法的基礎上建立契合我國法學教育需要的判例教學法。
判例教學法作為法學教育的一種教學法,不是單純的法律職業(yè)技能訓練方法,從美國判例教學法來看,因其有獨特的教學觀、教學目的、教學任務、教學素材、教學方式、考核方式等特質而成為一種教學法,也明顯有別于講授法、案例教學法等其它法學教學方法。借鑒美國判例教學法,立足于我國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yè)深度銜接的要求,結合判例教學法實踐探索,認為我國判例教學法應包括如下特質:第一,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教學觀;第二,教學目的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法律職業(yè)能力(主要包括獲取法律知識能力、法律思維能力和法律檢索能力);第三,教學任務重在讓學生熟悉現(xiàn)實法律問題、法律運作過程,掌握尋找法律規(guī)則處理法律問題過程及處理結果;第四,教學素材是教師選擇的網上公開的法院判決書(案件);第五,教學方式是教師引導學生開展蘇格拉底式討論;第六,考核方式采取學生書面回答給定判例提出的問題。
顯然,上述對我國判例教學法的界定,除了在教學素材上[法院網上公開的全部裁判文書(判例)而不是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先例判決]有別于美國判例教學法外,其他五個方面特質是相同的。這樣界定我國判例教學法將大大有助于判例教學法在我國法學教育落地生根[4]。
在我國運用判例教學法開展教學活動,通常包括依次進行的五個階段:第一,教師收集精選判例、設置思考問題與作業(yè)階段;第二,學生對教師指定判例課下準備階段;第三,課堂學生討論判例與教師評析階段;第四,學生撰寫法律文書階段;第五,教師評講階段。上述開展判例教學法的實踐探索固然有助于建立我國的判例教學法,厘清我國判例教學法的實踐價值更是建立我國判例教學法的關鍵。
法學(類)教育是素質教育與專業(yè)教育基礎上的職業(yè)教育①。長久以來,法學畢業(yè)生法律職業(yè)能力不能適應現(xiàn)實法律職業(yè)的要求是我國法學教育的“痛點”。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法學本科生社會閱歷較淺(相對于美國法學教育是后本科教育而言),另一方面是法學教學較多采取講授法、實踐教學不足,學生法律職業(yè)能力較少得到訓練培養(yǎng)。雖然有部分法學院(系)開展案例教學法,事實上無論是“以案說法”型還是“以法說案”型,都難以較好地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職業(yè)能力。有研究者指出:以案說法型案例教學的案例是虛構的,案例情節(jié)為與某個法條相符而編寫,存在因法“造案”的缺陷,很大程度上背離了案例教學法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初衷;以法說案型案例教學的案例雖然是現(xiàn)實發(fā)生的案件,但往往是有“案”無“判”,不利于引導學生對相關法律的正確理解、應用[5]。我國法學教育長期開展案例教學法的實踐也表明,案例教學法難以有效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職業(yè)能力。我國判例教學法教師在課堂上以精選的法院判決書作為教學素材,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以不同法律職業(yè)角色(或轉換角色)討論分析案件中包含的法律事實、法律問題、處理結果、撰寫相應法律文書。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真實案情能夠了解認識現(xiàn)實社會,間接積累社會閱歷,以不同角色(或轉換角色)討論分析案件包含的法律問題能夠培養(yǎng)學生法律職業(yè)需要的法律人思維,撰寫相應法律文書更讓學生真切感受到現(xiàn)實法律職業(yè)內容及其職業(yè)能力要求,顯然我國判例教學法非常有助于培養(yǎng)法學本科生的法律職業(yè)能力。這是我國判例教學法對我國法學教育的價值。
針對我國法學教育在培養(yǎng)學生法律職業(yè)能力方面的短板,當下各大法學院(系)在開展案例教學法的同時,也通過法律診所教育、增加見習、實習等進行修補。從2000年開始我國部分法學院(系)在福特基金會的資助下開展法律診所教育,經過十多年的發(fā)展,雖然對培養(yǎng)學生法律能力取得了一定實效,實行的困難也日益顯現(xiàn)出來,主要的困難第一是法律診所運行經費嚴重不足,第二是案源很少。正如有學者明確指出“一些法學院雖然開設了法律診所,但因為經費或師資的原因很少或是根本沒有運行,還有一些法律診所因為案源不足而勉強運作。真正運行良好的是那些知名高校的有著雄厚資金和人才支持的法律診所”[6]。顯然,法律診所在當下我國法學教育中由于需要雄厚的教學經費支撐而難以有效開展。增加法律見習、實習需要學校增加支付交通費、實習費、保險費等教學經費,同時見習、實習離開校園增加了學生人身風險、教學效果也較為模糊,因此增加見習、實習往往由于需要增加教學經費而難以開展。判例教學法在我國各級法院裁判文書上網公開的情況下,判例教學素材可謂取之不竭,教師精選教學判例只需一臺上網電腦即可完成,也不會明顯增加教師的工作量;在課室開展判例教學,學生面對全真的案件思考討論教師設定的法律問題、處理教師設定的法律事務,并不增加日常教學經費支出,學生的法律職業(yè)能力能夠得到有效訓練培養(yǎng)。顯然,在彌補培養(yǎng)學生法律職業(yè)能力短板上,相對于法律診所、見習、實習,我國判例教學法具有不增加教學費用的優(yōu)勢(當然這種優(yōu)勢是在我國法院判決書上網公開的時代才具有的)。從教育經濟考慮,我國判例教學法更能夠得到高校支持而得以開展。這是我國判例教學法對法學教育的又一實踐價值。
審判公開原則將審判活動置于社會有效監(jiān)督之下以保障司法公正。審判公開原則在互聯(lián)網時代以審判過程視頻網上直播(可回看)和裁判文書網上公布(可檢索)的方式展開。以裁判文書網上公布為例。裁判文書網上公布為監(jiān)督審判活動提供了一種更便利的途徑,客觀講社會公眾零散的對裁判文書的關注、評價,專業(yè)法律人士零散的評析,很難使裁判文書網上的公布對審判活動產生一種有力的現(xiàn)實監(jiān)督力量。因此可以說,沒有系統(tǒng)的對裁判文書的關注、評價、評析,裁判文書網上公布的監(jiān)督功能將大打折扣。法律判例教學法在我國法學教育開展,法學教師為精選判例需要關注、評析網上公布的裁判文書,學生參與判例討論、撰寫法律文書同樣需要關注網上公布的裁判文書,課堂上師生判例討論更是將一定判例置于“聚光燈”下審視,這樣存在瑕疵或錯誤的判決案件就更容易被發(fā)現(xiàn)、被評價、進而被糾正,客觀上形成倒逼法官公正裁判的機制。顯然,我國法學教育開展判例教學法能夠在客觀上、在現(xiàn)實社會中形成對法官公正裁判的現(xiàn)實監(jiān)督力量,倒逼法官依法公正裁判。同時,法科生作為未來的準法官,在判例教學過程中更能感受到判例教學法對公正裁判的監(jiān)督作用,有助于其形成公正裁判的信念。因此,我國法學教育開展判例教學法,當下即可產生監(jiān)督法官公正裁判的力量,放眼未來可形成法官公正裁判的長效機制,對促進司法公正具有重要價值。正如有學者所言“判例教學法的推行無異將法院裁判從深院大府的密室放到普通百姓的街衢,從高文典冊到通俗文獻,從暗箱操作到公開審判,從而實現(xiàn)真正的、全面的審判公開,杜絕司法腐敗的土壤,純潔司法隊伍和機體”[7]。
正如“法律的生命在于實踐”,只有普遍開展判例教學法才能實現(xiàn)判例教學法的上述實踐價值。為推動判例教學法的普遍開展,總結開展判例教學法的實踐經驗與教訓,開展判例教學法需要注意以下四個事項。
開展判例教學,判例(裁判文書)是基礎。教師精選判例應遵循如下要求:首先,要根據教學內容確定選擇判例的范圍,避免選擇判例的重復無序;其次,一門課程需要選擇內容繁簡不同的判例以適應開展判例教學由易到難的需要;第三,一門課程精選的判例應包括一審判例、二審維持判例、二審改判判例、最高院發(fā)布的指導判例等四種,以適應培養(yǎng)學生法律職業(yè)能力不同層次的教學需要。按照以上要求教師精選判例后,為保障高效開展判例教學,教師要根據精選每個判例的教學目標、任務,在判例后依次提出相應需要學生思考討論的法律問題、需要完成的作業(yè),這樣精選的每個判例經匯編成冊后即完成判例教學的基礎工作——編寫課程(如合同法學)判例教程(教材)。課程判例教程是適應判例教學法教學需要的教材,不同于講授法教學的教材,其內容主要為精選的法院裁判文書與附在該判例后需要思考討論的法律問題、需要完成的法律文書撰寫作業(yè)。課程判例教程從開展判例教學現(xiàn)實需要考慮,通常選擇25—30個判例即可滿足該課程判例教學的需要。教師編寫完成的課程判例教程根據現(xiàn)實情況也可以增加新的判例或者替代原有判例。開展判例教學的實踐探索顯示:編寫課程(如合同法學)判例教程非常有利于判決教學開展(目前有關課程判例教程也尚未公開出版)。筆者在圖書銷售的知名網站以“判例”“教材”進行分類檢索后顯示:用于我國判例教學的教材很少,僅有《判例刑法學》教材②,同時該判例教材判例研究的色彩濃厚,并不適合開展判例教學使用。缺乏符合判例教學的教材使我國判例教學缺乏開展的基礎,因此,編寫出版課程判例教程是開展判例教學的當務之急。
當下較少課程全程采取判例教學法開展教學,更多是在講授法開展教學的基礎上實施判例教學,這樣就面臨如何處理講授法與判例教學法的關系問題。判例教學法采取蘇格拉底式討論明顯比講授法需要更多的課堂教學時間,因此可采取適當增加課程學時與壓縮課程講授學時兩個途徑進行解決。在壓縮講授學時方面,教師應采取講授重點、難點教學內容,一般教學內容告知學生教學要求讓學生自學掌握即可。開展判例教學,主要目的不是傳授法律知識而是讓學生將法學理論知識聯(lián)系實際,通過“全真”處理判例中的法律問題以培養(yǎng)學生法律思維能力與法律職業(yè)技能,因此應在講授完畢課程教學內容后開展判例教學。實踐中,在課程教學初期開展判例教學,學生無法應用法學理論知識處理判例中的“全真”法律問題(因沒有掌握課程的相應法學理論知識),也不容易檢索找到處理該“全真”法律問題的法律依據,而是憑借直覺討論“全真”法律問題,這不利于甚至有害于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思維能力與法律職業(yè)素養(yǎng),偏離開展判例教學的目的。因此,課程開展判例教學應壓縮講授法的教學時間并在課程內容講授完畢后開展判例教學。
判例教學法以教師引導下學生課堂討論給定判例中的法律問題為表現(xiàn)形式。事實上,課堂討論只是判例教學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學生展示自己觀點并與其他同學交流觀點、辯論的階段。該階段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思維能力、解決具體法律問題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學生的課前準備。學生課前準備的實質是獨自對給定判例中的法律問題進行思考分析?;谠谡n堂討論中更好展示自己觀點的心理需求,學生普遍會積極主動地進行課前準備,因此,教師應提前指定判例并留給學生較為充裕的課前準備時間(至少三天),最忌課堂當場給定判例開展判例討論。為了使學生在課前準備得更加充分,教師也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課前準備。
判例教學的課堂討論應盡可能讓每個學生都展示自己的觀點,同時不同觀點之間學生的辯論也普遍存在。顯然,在大班開展判例教學(60人以上),課堂討論需要更多的時間,往往導致判例教學虎頭蛇尾,甚至無奈舍棄既定的討論內容。在小班開展判例教學可以較好地解決上述問題,有效保證判例教學的既定教學目標與效果,因此判例教學應采取小班教學(30—40人),課室最好選用小班討論用課室(平面圓桌課室或者平面活動座椅課室)。在小班開展判例討論中,教師是討論的引導者與旁觀者,一般不直接參與討論(除非學生強烈要求),對學生討論表達的觀點應盡量給予正面肯定,這樣能夠激勵學生參與判例討論的內在動力,保證學生在判例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實踐中,教師直接參與討論會對學生表達觀點產生一定壓力,不利于學生表達觀點以及持不同觀點學生之間展開討論,教師最好在學生討論結束總結評析階段表述自己的觀點。
判例教學法是以判例為教學素材、以培養(yǎng)學生法律職業(yè)能力為目標、以學生討論判例為基本教學方式的一種教學法。在判例教學法的諸多特質中,應該說以判例為教學素材進行學生討論是手段,培養(yǎng)學生法律職業(yè)能力是目的?!胺▽W教育是素質教育與專業(yè)教育基礎上的職業(yè)教育”,顯然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職業(yè)能力是法學本科教育的主要目標。事實上,以判例為教學素材不僅可以采取在課堂上學生討論判例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職業(yè)能力(姑且稱謂課堂判例教學),也可以將判例素材在法律咨詢、模擬法庭、優(yōu)秀判例推選、類案分析等實踐教學活動中應用(姑且稱謂非課堂判例教學)以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職業(yè)能力。因此,就判例教學法的目的與手段的關系而言,將判例素材在法律咨詢、模擬法庭、優(yōu)秀判例推選、類案分析等實踐教學中應用都屬于判例教學法的應用。判例素材在這些非課堂判例教學中的應用是判例教學法的應用拓展。以下結合實踐探索分別加以介紹。
在我國法學教育中開展現(xiàn)場法律咨詢也是常見的實踐教學形式。通常認為,開展法律咨詢對于法學生了解社會、運用法學理論知識解決社會問題(培養(yǎng)法律職業(yè)能力)、激發(fā)學習動力等具有積極作用。事實上,開展現(xiàn)場法律咨詢往往“咨詢者了了或者咨詢問題復雜學生無法直接解答”,這樣學生常常產生開展法律咨詢“體力消耗不少能力提升了了”的感覺。當場提供法律咨詢是法律職業(yè)者的重要能力之一,應當培養(yǎng)法學生該項能力。為此,通過收集判例、從判例中概括出擬咨詢的法律問題并在擬咨詢的法律問題后注明該法律問題來源的案件編號,完成編寫一個擬咨詢的法律問題,最后將編寫完成的一個個擬咨詢法律問題匯編成《法律咨詢實訓案例集》,作為學生開展法律咨詢的教學材料。該《法律咨詢實訓案例集》應盡可能選擇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問題,數(shù)量根據需要確定?!斗勺稍儗嵱柊咐房砂l(fā)給法學生作為課余學習的參考資料。在開展法律咨詢活動時,可以將匯編成冊的案例由學生分別制成一個個案例卡片,由組織法律咨詢的學生引導咨詢者帶著卡片上的問題向提供咨詢的學生進行咨詢,這樣可以較好地解決“咨詢者了了”的問題,同時也可以激發(fā)學生課余學習《法律咨詢實訓案例集》的主動性。學生面對《法律咨詢實訓案例集》中的法律咨詢問題,可以用自己了解掌握的成文法律規(guī)范予以解答,同時可以通過相應法律問題后的判決書編號檢索到判決書體會法官的“解答”,從而形成對相應法律咨詢問題的合理合法解答。上述將判例素材引入法律咨詢的活動,有效解決了當下開展法律咨詢的困境,是判例教學法的應用拓展。
模擬法庭教學也是當下法學實踐教學的方式之一,其目的在于讓學生在模擬審判中加深對相應訴訟制度的掌握。模擬審判教學通常包括教師給定基本案情分派學生角色、學生以分派角色進行準備、在模擬法庭進行開庭審判、教師對模擬審判進行評講等四個階段。以判例為素材開展模擬法庭教學,教師指定判決書就給定了案情,同時判決書中關于證據列舉、質證、證據的認定、判決依據、判決內容等內容,非常有助于學生進行準備和補充案情,使模擬審判過程內容更加豐富、更加接近社會現(xiàn)實,同時判決書的結構、格式、文字表達、判決部分等也對制作裁判文書具有借鑒價值,對學生來講不僅加深了對相應訴訟制度的理解,也加深了對相應實體法的理解。顯然,相對于以虛構的案件為基礎開展的“表演式”模擬法庭教學,以判例(真實的案件)為素材開展模擬法庭教學不僅更加有利于教學的開展、有利于學生加深對程序法與相應實體法的理解,而且訓練了學生法律文書撰寫等法律職業(yè)能力。以判例為素材開展模擬法庭教學,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判例教學法培養(yǎng)學生法律職業(yè)能力的目標,屬于判例教學法應用的又一拓展。
優(yōu)質判例是成功開展判例教學的保障。為了獲取優(yōu)質判例,依托學生社團在法學學生中開展優(yōu)秀判例推選活動。該活動讓學生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下載當年上網公布的裁判文書若干篇,閱讀后每人推薦自認為優(yōu)秀的一個判例,并書面說明推薦的理由。經由教師組成的評審小組評定后,根據推薦判例的質量分別給予相應學生頒發(fā)“優(yōu)秀判例推選活動”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的獎勵證書。每年如期在學生中開展一次優(yōu)秀判例推選評獎活動,學生就可以在平時查閱判例時把閱讀后有較多收獲的判例作為參加“優(yōu)秀判例推選評獎活動”的推選判例。該活動作為一種學生課外活動,一方面有助于幫助教師收集優(yōu)質判例用于開展判例教學,另一方面有助于在學生中形成一種“閱讀判例、學習法律”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顯然有助于學生法律職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上述優(yōu)秀判例推選評獎活動是判例教學法在學生課外活動的應用拓展。
類案分析教學是教師收集特定法院(通常是某基層法院)公布上網的若干件(通常不超過十件)同類判例(如離婚案件),提出該類判例中涉及的主要法律問題,讓學生指出各個判例中的異同并進行評析討論。類案分析教學讓學生看到類案處理的一般規(guī)律與差異原因,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相應案件的處理能力,同時有助于啟發(fā)學生對相應法律問題的思考。類案分析教學是將若干個同類判例作為一個整體教學素材進行的判例教學,可以說是判例教學法的“升級版”,在法學本科教學中較少開展,可以在大四教學中擇機開展。因此,類案分析教學是判例教學法應用的“升級”。
注釋:
① 見《法學本科專業(yè)教學質量國家標準》,2019年版。
② http://search.dangdang.com/?key=%C5%D0%C0%FD&-category_path=01.49.00.00.00.00#J_t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