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香平 陳晉
2014年10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治理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關鍵是要立規(guī)矩、講規(guī)矩、守規(guī)矩。法律是治國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規(guī)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堅持依法治國,為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的制度保障。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堅持依法治國,為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的制度保障。我們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堅定不移厲行法治,一個重要意圖就是為子孫萬代計、為長遠發(fā)展謀?!?/p>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什么更加注重法治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又是怎樣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這是黨的十八大后第一本以多語種版同時向國內外發(fā)行的綜合性文獻集。自2014年10月在德國法蘭克福國際書展首發(fā)之后,截至2017年9月,已在16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發(fā)行21種文字、640多萬冊,海外發(fā)行量突破50萬冊,創(chuàng)造了近年來我國政治類圖書短時間內海外發(fā)行量最高紀錄。這意味著,黨的十八大后中共中央的治國理念和執(zhí)政方略,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
作為一個在大國長期執(zhí)政的黨,怎樣更好地治國理政,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思考的一個重大問題。
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履新20天的習近平總書記作出擲地有聲的鄭重承諾:“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zhí)政,關鍵是依憲執(zhí)政?!迸c此同時,他鮮明地提出:“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執(zhí)政是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執(zhí)政的基本方式,依法行政是各級政府的基本準則;法治國家是主體,法治政府是重點,法治社會是基礎?!睍r任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副主任袁曙宏認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個共同推進”“三個一體建設”明確了建設法治中國的總布局、路線圖。
法學界有一種觀點認為,法律是人類最大的發(fā)明,別的發(fā)明使人類學會了如何駕馭自然,而法律使人類學會了如何駕馭自己。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地域遼闊,國情復雜。我們黨在這樣一個大國執(zhí)政,要保證國家統(tǒng)一、法制統(tǒng)一、政令統(tǒng)一、市場統(tǒng)一,要實現經濟發(fā)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tài)良好,都需要秉持法律這個準繩、用好法治這個方式。這就是黨的十八大明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部署全面深化改革之后,黨中央緊接著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部署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工作的基本考慮。
金秋十月,世界的目光聚焦北京。
2014年10月20日,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大幕開啟?!耙婪ㄖ螄?,以其鮮明的時代特征,第一次鐫刻在黨中央全會的歷史坐標上。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著眼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長遠考慮。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部署,既是立足于解決我國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中的矛盾和問題的現實考量,也是著眼于長遠的戰(zhàn)略謀劃。從現在的情況看,只要國際國內不發(fā)生大的波折,經過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應該可以如期實現。但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路該怎么走?如何跳出‘歷史周期率、實現長期執(zhí)政?如何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這些都是需要我們深入思考的重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深入淺出地闡明了黨中央部署全面依法治國的現實考慮和戰(zhàn)略籌謀。
把“全面依法治國”作為中央全會主題并作出專門決定,這在黨的歷史上是第一次。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包括“三個共同推進”“三個一體建設”“五大法治體系”建設、新十六字方針等。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全面依法治國作出的頂層設計和戰(zhàn)略部署,標志著依法治國按下了“快進鍵”,進入了“快車道”,開啟了法治中國建設新征程。
法治中國,意味著各級領導干部首先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huán)境,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
曾被稱為濟南“最大爛尾樓盤”的濟南郊區(qū)彩石山莊,是山東省屬企業(yè)三聯(lián)集團推出的房地產項目,因資金鏈斷裂,債務糾紛復雜,在2008年9月全面停工。陷入沉寂的樓盤背后,帶來的卻是2000多名購房者漫長的上訪維權路。
多年的博弈、煎熬、等待,早已讓購房者麻木,出乎意料的是,轉機在2014年4月開始出現。
其實,早在2012年山東省就專門成立了工作組,但經過反復研究卻始終找不到合適方案。到了2014年,時任省長的郭樹清提出,要“按照法治思維,在法律框架內予以解決”的工作原則,“把解決三聯(lián)問題的過程,變成一個可以復制、對全局對以后都有指導意義的宣傳法制、依法維權、依法辦事的案例”。
“法治方式、法治思維”的方向明確了,但具體操作顯然沒有那么容易。面對“資不抵債”的困境,有的購房者在政府調解會上甚至振臂高呼:“堅決不去法院!”因為按照現有法律規(guī)定,結果就是銀行首先拿走錢,購房者利益依然無法保障。
不突破法律的困境,案件的“死結”就難以解開。
擔任山東省政府法律顧問的張巧良說:“經過深入研究各種法律條文,我們發(fā)現,承包人是經濟上的強者,購房者是經濟上的弱者;承包人獲取的是經營利益,購房者的利益是生存利益,在利益衡量上,生存利益永遠比經營利益具有更高的價值位階。這一法律理念讓我們看到了曙光?!?/p>
按照這一法理,負責審理這一案件的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形成了20多份、15萬字報告材料,核心就是“購房款返還請求權優(yōu)先”。報省高院,高院也認為,“返還購房款請求權優(yōu)先”“體現了保護弱者和保護人權的雙重社會價值和法律價值”。最后報送最高法,得到書面批復,就是“房屋買受人的權利,優(yōu)先于建筑工程承包人的優(yōu)先受償權與抵押權人的抵押權”。
具有司法解釋效力的最高法批復,成為打開案件“死結”的金鑰匙。濟南中院將調解裁判與執(zhí)行拍賣同步進行,截至2014年年底,法院向1700多名購房者發(fā)放執(zhí)行款8.2億多元。
“那天,我特意請了半天假。捧著一沓沓現金,有人問我什么感受,我說:有點兒沉。”購房者楊帆如此表達自己的心情。
“2007年我支付了40萬元房款,如今領到53萬元執(zhí)行款。多年上訪都未解決,如今終于了卻一大心事。”購房者李建剛坦陳,終于可以踏踏實實睡上一覺了。
“茍利于民不必法古,茍周于事不必循舊。”法治精神的真諦,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在群眾利益訴求復雜、法律條文并不完備的今天,要堅持依法辦事,就要以改革精神創(chuàng)新法律適用,這是對政府治理能力的全面檢驗。政府法律顧問張巧良的手機里,至今保存著他與一位購房代表互動的100多條微信。其中一條是:“這個結果我們接受。一個拖了6年的民生問題用司法手段解決,考驗政府的智慧?!?/p>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全面深化改革,如何處理改革決策與法律制度之間的關系,考驗著黨和政府的智慧。
2014年2月28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在整個改革過程中,都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發(fā)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加強對相關立法工作的協(xié)調,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p>
2014年年底,中央部署了在全國33個縣(市、區(qū))試點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立法銜接工作時間緊、任務重,但“于法有據”是硬道理。2015年2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了國務院關于提請審議《關于授權國務院在北京市大興區(qū)等33個試點縣(市、區(qū))行政區(qū)域暫時調整實施有關法律規(guī)定的決定(草案)》的議案。時任國務院法制辦農村司司長左力說:“這是立法與改革無縫對接的一個縮影?!?/p>
全面實施“二孩”政策、廢止勞動教養(yǎng)制度、建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qū)……黨的十八大以來,每一項重大改革措施的出臺,都經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審議、表決,都提前對所涉及的現行法律作出修改完善,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堅持嚴格執(zhí)法。
2013年3月20日,國務院第一次全體會議就明確提出全面建設法治政府,把政府工作全面納入法治軌道。
過去,有的地方政府為推動“一把手”工程、政績工程,往往是置程序于不顧,隨意決策,導致“爛尾工程”和“民怨工程”頻現。為防止“決策拍腦袋、執(zhí)行拍胸脯、走人拍屁股”現象,各地在推進法治政府建設中把科學民主決策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重大行政決策也揭開了神秘的面紗,征求意見、專家論證、法律審核、風險評估、集體討論等法定程序,在越來越多的地方一項都不能少,保障了重大行政決策在法治的軌道上運行。
為解決責任追究的問題,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敖K身追責”就像一個緊箍牢牢地套在官員的頭上,“廟跑不了,和尚也跑不了?!?/p>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來,法治政府建設加快推進?!胺o授權不可為”的法治政府理念在從中央到地方的簡政放權實踐中得到體現。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堅持公正司法。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一次不公正的審判,其惡果甚至超過十次犯罪。因為犯罪雖是無視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審判則毀壞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惫痉ㄊ蔷S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
內蒙古呼格吉勒圖案、浙江張氏叔侄案、安徽于英生案、湖北佘祥林案、河南趙作海案、河北聶樹斌案……黨的十八大以來,超過30件重大冤假錯案得到糾正,許多案件是按“疑案從無”的原則改判的。這一司法觀念的重大轉變來自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的部署,來自習近平總書記對“有效防范冤假錯案產生”的多次強調。
2014年9月11日上午9時,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第二法庭。隨著一記清脆的法槌聲,一起故意殺人案正式開庭審理。與以往不同的是,主審者是該中院黨組書記、院長劉年夫。這是他年內第二回審理刑事案件。
起訴書顯示,這是一起故意殺人案。身為院長的劉年夫怎么審理?事后,一位現場觀摩者一口氣列出了幾個“更加”:更加注重陣容、更加注重程序、更加注重細節(jié)、更加注重語氣、更加注重公開,除了全程網絡直播,還邀請了10余家同城媒體現場采訪報道。
黨的十八大以來,“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成為司法系統(tǒng)審判權運行機制改革的重要內容。為推進這項改革,廣州中院在2014年4月明確公布了院長、副院長、審委會委員年度辦案任務,并將此作為履行審判職責的一項重要任務納入年度工作考評。目前廣州中院已在推行合議庭負責制,一般案件不再實行上報簽批制度,切實做到誰審理、誰裁判、誰負責,而且是終生負責。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司法越公開就越有權威和公信力。
自2014年1月1日起,全國3000多家各級法院的裁判文書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接受公眾監(jiān)督。黨的十八大以來,一系列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的大案要案、熱點案件,有的微博直播庭審,有的全程公開審判,有的裁判文書上網,一個個生動案例,標志著中國司法步入了公開透明的“快車道”。
2015年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通報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見》,即修訂后的《人民法院第四個五年改革綱要(2014—2018)》有關情況。圍繞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審判權力運行體系這一關鍵目標,意見提出7個方面65項司法改革舉措,進一步明確了司法改革的路線圖、時間表。
在全面深化改革時代,面對群眾利益訴求的復雜多元,司法體制改革一再換擋、加速前行。
2015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在深圳、沈陽設立巡回法庭,一年時間,兩個法庭受理案件近2000件,審限內結案率達100%。2015年5月4日,實施立案登記制后的首個工作日,全國法院立案75000多件,增幅高達43.8%。
自2015年7月起,最高人民檢察院在13個省區(qū)市開展提起公益訴訟試點。截至2016年2月,共對325起案件啟動訴前程序。
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因素。各級領導干部作為具體行使黨的執(zhí)政權和國家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全面依法治國的方向、道路、進度。
2015年2月2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發(fā)表長篇講話,聚焦問題,突出主題:全面依法治國必須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
據統(tǒng)計,我國80%的法律、90%的地方性法規(guī)、100%的行政法規(guī)和部門規(guī)章,都是通過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加以貫徹實施的。領導干部能否以身作則尊崇法治、捍衛(wèi)法治、厲行法治,成為民眾最有深切感受的法治溫度。
我國古代有徙木立信的典故,說的是戰(zhàn)國時期商鞅在秦國變法,為了取信于民,派人在城中豎立一木,說誰能將此木搬到城門,賞賜十金。搬一根木頭就可以拿到十金,民眾無人相信,后來把賞賜加到五十金,有人試著把木頭搬到城門,果然獲賞五十金。這就是說要言而有信?,F在,我們社會生活中發(fā)生的許多問題,有的是因為立法不夠、規(guī)范無據,但更多是因為有法不依、失于規(guī)制乃至以權謀私、徇私枉法、破壞法治。
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建立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不到半年,2015年3月,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規(guī)定》,用13個條文建立起3項制度:司法機關對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等制度。與此配套,中央政法委也印發(fā)了《司法機關內部人員過問案件的記錄和責任追究規(guī)定》,為司法機關內部人員過問案件劃定紅線,明確責任追究,確保司法人員依法獨立公正辦案。2015年11月5日、2016年2月1日,中央政法委先后兩次公開通報12起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和司法機關內部人員過問案件的典型案例。“出臺這一規(guī)定,就是要建立防止司法干預的‘防火墻和‘隔離帶,為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提供制度保障?!敝醒胨靖霓k有關負責人表示。
法律要發(fā)揮作用,需要全社會信仰法律。
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說,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里。
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要充分調動人民群眾投身依法治國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wèi)者,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護法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追求。”
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引導群眾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逐步改變社會上那種遇事不是找法而是找人的現象。當然,這需要一個過程,關鍵是要以實際行動讓老百姓相信法不容情、法不阿貴,只要是合理合法的訴求,就能通過法律程序得到合理合法的結果。
2014年5月30日,重慶市江津區(qū)一位涉訴上訪農民,在當地基層法院視頻室里,通過遠程視頻接訪系統(tǒng)與最高人民法院法官進行了直接對話。這次對話跨越萬水千山,也標志著全國3300多家高級、中級、基層人民法院實現了與最高人民法院視頻接訪系統(tǒng)的互聯(lián)互通,使上訪人免受奔波之苦。
2015年8月,海南省樂東黎族自治縣萬沖村。一個農家院里,土坯墻上掛著法徽,十幾個人圍坐在石桌周圍,一個臨時簡易法庭就在這里開庭。當事人陳家父子沒有想到,他們信訪反映的問題這么快就有了回應,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竟然開到了這個偏僻的山村,開到了自家門口。更讓陳家父子驚喜的是,困擾十余年、幾乎讓全家流離失所的一起宅基地糾紛,終于得到圓滿解決。
這一場景,是設立巡回法庭這一司法改革成果的生動呈現。掛牌運行一年來,第一巡回法庭的信訪量從開門之初日均200多人次,降為現在日均30多人次;第二巡回法庭的信訪量從1000多人次下降到100多人次。顯著變化的背后,正是大量矛盾糾紛依法得到實質性解決。
“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核心價值追求。政法戰(zhàn)線要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義之劍,以實際行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绷暯娇倳浽?014年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振聾發(fā)聵。
“我宣誓:忠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維護憲法權威,履行法定職責,忠于祖國、忠于人民,恪盡職守、廉潔奉公,接受人民監(jiān)督,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努力奮斗!”2016年9月18日上午,中南海的國務院小禮堂里氣氛莊嚴、隆重。領誓人左手撫按憲法,右手舉拳,宣讀誓詞。其他宣誓人列隊站立,舉起右拳,跟誦誓詞。這是國務院首次舉行憲法宣誓儀式。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實行憲法宣誓制度的決定》和《國務院及其各部門任命的國家工作人員憲法宣誓組織辦法》,2016年以來國務院任命的38個組成部門、直屬特設機構、直屬機構、辦事機構、直屬事業(yè)單位的55名負責人依法進行憲法宣誓?!皩嵭袘椃ㄐ闹贫扔欣跇淞椃嗤?,有利于增強國家工作人員的憲法觀念。”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韓曉武說。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關系我們黨執(zhí)政興國、關系人民幸福安康、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zhàn)略問題?!?/p>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著眼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長遠考慮。”
“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p>
法治中國建設,國家治理現代化,正飽蘸濃郁的改革筆墨書寫著鏗鏘的時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