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
實習之初,我的導師施德玉老師便告訴我:英語教學,教會學生英語知識和英語思維固然重要,畢竟這是孩子們通往美好未來的重要基石,但更重要的,還要讓孩子們能夠體驗語言中包含的深切情感。
說來有趣,這樣的觀念是施德玉從兩堂語文課中學到的。施德玉曾經(jīng)聽兩位非常優(yōu)秀的教師講解《項脊軒志》這篇散文,其中一名教師將這篇文章的語言特色分析得頭頭是道,她敢保證學生們聽完這堂課一定會牢牢記住“以小見大”“善用疊詞”“語言質(zhì)樸”等描寫方式。而另一位教師只是簡簡單單地請同學們誦讀,然后討論作者每句話背后到底蘊含了怎樣的情感轉(zhuǎn)變。然而,只是聽了這樣的一節(jié)課,卻使得施德玉每次再讀到“亭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這句話,都會有想流淚的沖動。
施德玉認為,同為語言類學科,英語教學也一定是一樣的。比如自然災害的教學單元,語法知識為被動語態(tài),是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體會到在大自然的威力下,人類是多么無能為力,多么“被動”;而中國文化的單元,有趣奇妙的故事,是想要孩子們感悟中國勞動人民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以及希望在這個更加多元化、更加融合的世界,孩子們?nèi)绻龅搅送鈬讶?,能夠自豪地向他們講述中國人自己的動人故事。
施德玉說,她會一如既往地在這個崗位上奮斗下去,迎接接下來每一段奇妙的旅程。
施德玉
河南省實驗中學英語教師。曾先后獲得信陽市浉河區(qū)“優(yōu)秀教師”“四好教師”、鄭州市教育局“優(yōu)秀教師”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