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愛君
新一季《國家寶藏》節(jié)目中,西安碑林博物館選出的國寶之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六駿,六匹馬忠心護主的故事蕩氣回腸,而六駿石刻的命運也讓人感慨萬千。
隋末豪杰并起,李世民跟隨父親李淵起兵,伴隨他征戰(zhàn)四方的有六匹好馬,分別叫拳毛騧、什伐赤、白蹄烏、特勤驃、青騅、颯露紫。
李世民對曾陪伴其走過戎馬生涯、勞苦功高的六匹戰(zhàn)馬念念不忘。貞觀十年,長孫皇后病逝,李世民將她葬于九嵕山新鑿之石窟,即昭陵,并決定自己去世后與皇后合葬于此。
建造昭陵時,他命藝術家閻立德、閻立本兄弟,雕刻6塊高1.7米、寬約2米的駿馬石刻,分東西兩列,置于昭陵北麓司馬門內(nèi),即“昭陵六駿”。
盛世大唐的能工巧匠,大膽采用“高浮雕”工藝,使得昭陵六駿顯得磅礴大氣。六匹駿馬,或四蹄飛躍,或昂首疾行,其在戰(zhàn)場上的英姿,在石刻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歷朝歷代,昭陵一直受到保護。明清時期,帝王都以唐太宗為榜樣,為表明自己對偶像的崇拜,十分重視對昭陵的保護,不時派人祭祀,進行維修。
時過境遷,到了近代,昭陵六駿再也無法守護它的主人。
1913年,法國古董商格魯尚聽說昭陵六駿的大名,派心腹戈蘭茲來中國打探情況。戈蘭茲通過收買村民,成功潛入昭陵,將六駿中的其中兩尊打碎,打算偷偷運送出國。由于石刻沉重,難以輸送,幸而被鄉(xiāng)民及時追回。
這兩尊石刻,就是六駿中的颯露紫和拳毛騧。這兩匹“駿馬”展現(xiàn)了大唐精湛的浮雕工藝,都是名副其實的國之瑰寶。
不僅外國人對中華國寶心懷不軌,國內(nèi)一些人也動了私心。辛亥革命后,陜西成立軍政府,張云山任兵馬都督。此人對昭陵六駿心動不已。沒過多久,颯露紫和拳毛騧就被他搬到陜西督府中,兩尊石刻皆已“斷泐不堪”。
1914年,在袁世凱的干涉下,陜西軍政發(fā)生劇變,陸建章出任陜西督軍。張云山失勢,為求自保,將自己偷出來的昭陵“二駿”,颯露紫和拳毛騧獻給陸建章。
1915年,與袁世凱次子袁克文私交甚密的琉璃廠延古齋老板趙鶴舫,打聽到“二駿”在陸建章手中。恰逢袁克文為修建花園,搜羅奇花異草、怪石古樹。趙鶴舫遂借袁克文之手,命陸建章將兩尊石刻運來北京。袁克文揮霍無度,有時手頭拮據(jù),需趙鶴舫相助。有一次,又將“二駿”歸還給趙鶴舫做人情。
趙鶴舫到底是生意人,這兩件國寶來到自己手里,自然要待價而沽,賣個好價錢。
此時,另一個文物販子盧芹齋,注意到了離群的昭陵“二駿”。
盧芹齋從古董店學徒起步,逐漸成為小有成就的文物鑒賞家,可恨的是,此人從來不忘大發(fā)國難財。一大批在戰(zhàn)亂中流離失所的珍貴文物經(jīng)由盧芹齋之手,被走私到海外。其中有國寶級的青銅器、瓷器、書畫,甚至從中國各地盜割的壁畫。
他在紐約開設美國最大的古董店,自1915年起,其公司向美國出口文物長達30年,其中國寶不計其數(shù)。直到1948年,他的最后一批貨物才被截留在國內(nèi),僅這一次偷運的文物就有17箱之多。
這個生意為盧芹齋帶來了一生的名利,他成了西方人眼中的紅人,有了私人展覽館。
經(jīng)過一番周轉,流落民間的颯露紫和拳毛騧,被賣給盧芹齋,并因此經(jīng)歷另一番“劫難”。
1916年2月,美國費城的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建成。這座博物館以收藏亞洲文明藏品著稱,可說是美國掠奪“戰(zhàn)利品”的展覽館。當時的館長高登與盧芹齋是故交。
此前,美國文物商人畢士博在西安游覽昭陵后,發(fā)現(xiàn)石刻雕琢精美,遂給高登寫信:“最好的二駿由前督軍盜走,它們十有八九遲早會在美國市場出現(xiàn)。”高登經(jīng)過一番打聽,得知它們就在老朋友盧芹齋手里。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交涉,盧芹齋將“二駿”借展于賓大博物館。
1918年5月,颯露紫和拳毛騧,被分成幾大塊運往費城。賓大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根據(jù)碎塊編號,將“二駿”拼接復原,參與博物館展覽。
“二駿”到美國后,立馬引來各方角逐,波士頓博物館有意收購。高登費盡心思才借來,自然不肯退讓,要讓它們從此留在費城。在高登的奔走下,一個叫約翰遜的商人愿意為賓大博物館慷慨解囊。盧芹齋起初開價15萬美元,雙方經(jīng)過一番討價還價,最終在1920年年底,以12.5萬美元成交。
此次“借展”,有借無還。
盧芹齋聲稱,這兩件駿馬雕像,是他向中國“中央當局”購得的,合法合規(guī)。但事實上,從1914年起,中國就嚴令禁止古物出口。為了運送“二駿”出境,盧芹齋甚至制定了逃避海關干涉的詳盡方案。
如此足以證明,當年賓大博物館“購買”二駿,實為贓物,并不受法律保護。
颯露紫和拳毛騧被掠奪后,另外四駿差點也慘遭厄運。1918年,又有洋商來到西安,托陜西督軍陳樹藩的父親陳配岳幫忙偷運“四駿”。
陳配岳讓人拿著公文前往昭陵,謊稱要把這四尊石刻運到省城妥善保管。負責看管昭陵的工作人員不敢違抗,只好裝箱放行。
照計劃,這幾尊石刻將經(jīng)由渭河運往洛陽,再從洛陽用火車運至上海,最后運到美國販賣。聽到風聲的當?shù)剜l(xiāng)民怒不可遏,自發(fā)組織起來,打響了一場國寶保衛(wèi)戰(zhàn)。西安一家古董店的老板得知運送路線,帶領部分民眾,分頭行動,成功攔截,阻止了洋商水運“四駿”的計劃。隨后,“四駿”被轉移至陜西圖書館,暫時得以安寧。
抗日戰(zhàn)爭期間,“四駿”得到保護,為防止日軍轟炸和搜刮,一度被掩埋至地下。“四駿”經(jīng)過歲月侵蝕,又在偷運過程中被分割,早已斷裂殘缺。
1942年,文史專家王子云率領文物考察團,秘密將“四駿”挖掘出來,進行石膏模鑄,由于戰(zhàn)火頻仍,工作只能趁夜完成。王子云及其同事,冒著被敵人發(fā)現(xiàn)的危險,對“四駿”進行修復。
1953年,陜西省博物館成立,對這四尊石刻進行接收。從此之后,“四駿”安家落戶,再無丟失之憂,但它們的另外兩個兄弟,仍流落海外。
自颯露紫和拳毛騧遭劫,中國的有識之士從未忘記它們。
1972年,尼克松訪華。在來中國前,他為要贈送什么禮物征求社會各界意見。諾貝爾獎得主、美籍華人楊振寧再三請求,建議送回颯露紫和拳毛騧。然而,此事再沒下文。
2017年1月,陜西省昭陵博物館正式發(fā)文:《昭陵“二駿”,中國等你回家》,據(jù)理力爭,公開呼吁,要求賓大博物館歸還“二駿”。
如今,自颯露紫和拳毛騧漂洋過海,被盜賣給賓大博物館,已經(jīng)過去100多年,二駿的兄弟們還在西安,等它們回家。我們,也在等它們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