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昌鮮,閉德金,彭 崇,郭 強,唐利球,馬文清,施澤升,梁永檢
(廣西南亞熱帶農業(yè)科學研究所/農業(yè)部龍州熱帶作物科學觀測綜合實驗站蔗糖產業(yè)省部共建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廣西 崇左 532415)
蔗糖業(yè)是廣西的支柱產業(yè),促進廣西蔗糖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對發(fā)展廣西地方經濟具有重要意義。蔗糖業(yè)存在甘蔗生產技術水平低、生產成本高、生產效率低、品種更新緩慢造成品種單一化等諸多問題。新臺糖22號近年來平均產量與剛引進時期相比已下降10%左右,呈現出宿根發(fā)芽少、病蟲害嚴重、宿根產量低、含糖率低、抗寒抗旱能力低等特征,種性退化嚴重。針對以上問題,廣西加大對甘蔗育種力度,在新品種選育和推廣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目前,廣西自育品種桂糖42號、桂柳05136等占廣西甘蔗種植面積78%以上,新臺糖22號等新臺糖系列占比不足10%,初步完成了優(yōu)良甘蔗品種多系布局及其結構優(yōu)化。
自2014年以來,廣西全區(qū)10個蔗區(qū)市啟動開展33.3萬公頃“雙高”糖料蔗基地建設,加快推動糖料蔗生產經營規(guī)?;?、水利現代化、種植良種化、生產機械化建設,夯實糖業(yè)發(fā)展基礎,推動蔗糖產業(yè)“二次創(chuàng)業(yè)”。在這種新形勢下優(yōu)化甘蔗品種結構顯得尤為重要,科學的甘蔗品種種植比例,不僅能有效防止病害發(fā)生,增加甘蔗蔗莖產量,還能通過甘蔗早、中、晚熟品種合理搭配增加糖廠效益。雖然廣西優(yōu)良甘蔗品種初步完成品種多系布局及其結構優(yōu)化,但龍州蔗區(qū)的形勢仍舊嚴峻,新臺糖22號種植面積1.75萬公頃,占比50.03%,廣西自育品種桂糖42號、桂糖32號、桂糖46號、桂柳05136等甘蔗品種種植面積1.55萬公頃,占比44.31%,造成龍州蔗區(qū)品種多系布局落后全區(qū)的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糖廠不重視甘蔗優(yōu)良品種推廣;第二,缺乏新品種宣傳推廣;第三,蔗農思想守舊,不接受新品種。廣西南亞熱帶農業(yè)科學研究所(下稱南亞所)地處廣西“糖都”崇左龍州縣境內,擁有甘蔗種植面積108.6公頃,甘蔗課題組承擔新品種選育以及廣西區(qū)試、國家區(qū)試任務,擁有較為豐富的品種來源,為龍州糖廠、單位蔗農及周邊農民提供優(yōu)良品種的服務。通過探討南亞所蔗區(qū)近年來在優(yōu)良品種引進和示范推廣,以及品種多系布局、結構優(yōu)化的途徑,為龍州蔗區(qū)進一步調整甘蔗品種結構提供參考依據,提高甘蔗產業(yè)的競爭力。
2013年以前,南亞所蔗區(qū)的當家品種為ROC22,占比70%以上,2014年甘蔗課題組引進桂糖42號,2015年引進桂柳05136,2016年引進桂糖46號,2017年引進中蔗1號,并進行示范推廣,逐步改善了甘蔗品種單一、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優(yōu)化了品種結構,為周圍農村種植甘蔗品種提供良種。表1為2019年統計南亞所蔗區(qū)甘蔗品種種植情況,全所甘蔗種植面積為108.6公頃,其中ROC22為17.7公頃,占比16.2%;桂糖42號為31.6公頃,占比29.1%;桂糖46號為23.9公頃,占比22%;桂柳為05136為13.6公頃,占比12.5%;其它品種主要為中蔗系列(以中蔗1號為主),21.7公頃,占比20%。
2013年以前,所內蔗農主要種植的品種為ROC22,由于多年連作,ROC22表現出宿根性差,宿根年限短,宿根產量低,黑穗病發(fā)生嚴重等特點。隨著甘蔗課題組引進甘蔗新品種(如桂糖42號、桂糖46號、桂柳05136等)進行生產示范,蔗農開始種植新品種,ROC22種植面積呈逐年下降趨勢。
桂糖42號自2014年種植面積呈逐年上升趨勢,2019年在南亞所種植面積占比最大,在龍州的表現也具有該品種的特性即高產、高糖、極易脫葉、抗倒力強[1],其農藝性狀在龍州的具體表現為:萌芽率63.2%,發(fā)株率62.6%,分蘗率53.4%,莖徑2.66cm,有效莖4000條/666.7m2,產量7100公斤/666.7m2,深受蔗農喜愛,現為龍州糖廠加價品種,預計往后幾年種植面積仍呈繼續(xù)增長的趨勢。
桂糖46號種植面積占比排名第二,在龍州的表現為:萌芽率61.2%,發(fā)株率80.2%,分蘗率70.4%,莖徑2.72cm,有效莖4197條/666.7m2,產量7500公斤/666.7m2,具有該品種的特性即高產、穩(wěn)產、脫葉性好、宿根性好[2]等特點,是一個比較受歡迎的品種,但龍州糖廠定桂糖46號為普通品種,預計往后幾年會保持種植面積不變,或呈逐年下降趨勢。
桂柳05136具有高糖、脫葉性好[3]的特點,在龍州的具體表現為:萌芽率50.2%,發(fā)株率88.6%,分蘗率49.1%,莖徑2.71cm,有效莖3888條/666.7m2,產量6500公斤/666.7m2;2019年在南亞所的種植面積占比為12.5%,自引進以來種植面積也是呈逐年上升趨勢,2019年在龍州糖廠屬于加價品種,因此桂柳05136也比較受蔗農歡迎,預計種植面積會保持不變或稍有下降。
其他品種主要為中蔗系列,種植面積排名第三,中蔗系列大多為大莖、株高較高,其中中蔗1號,萌芽率50.2%,發(fā)株率50.5%,分蘗率33.7%,莖徑3.01cm,有效莖3510條/666.7m2,產量8000公斤/666.7m2,因此也比較受蔗農喜歡。
南亞所蔗區(qū)目前種植的甘蔗品種中,桂糖42號、桂柳05136平均蔗糖分分別為15.43%、15.2%,屬早熟品種;桂糖46號、中蔗1號、ROC22平均蔗糖分14.17%、13.6%、14.1%,屬中熟品種;桂柳05136和桂糖42號蔗糖分較高,中蔗系列蔗糖分則略低于ROC22。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南亞所蔗區(qū)已由2013年以前的種植品種過于單一,已初步完成了向品種多樣化的轉變,早、中熟甘蔗品種進行搭配種植,有效控制因品種自有缺陷帶來的大規(guī)模損失,還能改善因連作障礙造成的甘蔗品種種性退化等問題。南亞所甘蔗課題組需加大引進甘蔗新品種力度,進行示范推廣,為蔗農提供更多、更好的甘蔗新品種,為甘蔗品種結構的優(yōu)化提供支撐。
甘蔗品種應該多樣化,一個蔗區(qū)應該有計劃地按一定比例種植不同品種,才能避免因為品種單一造成的病蟲害累加的問題,才能提高應對氣候環(huán)境變化等不利因素的能力,理論上,每個品種的甘蔗保持在20%左右的比例就能有效的控制因品種自有缺陷而帶來的大規(guī)模損失。因此加強甘蔗育種工作,選育出高產、高糖、抗逆性強的甘蔗新品種,為龍州蔗區(qū)提供適合當地種植的新品種尤為重要。南亞所于2008年開始開展甘蔗育種工作,至今已有10余年育種經驗,育出桂南亞08336甘蔗新品種,目前已有2~3個甘蔗優(yōu)良品系進入廣西區(qū)試。由于南亞所所處龍州縣內,育種生態(tài)環(huán)境與生產環(huán)境相同,選育的品種更具有當地適應性,具有較好的推廣應用前景。為此,育種團隊應加強學習和引進先進的育種技術和經驗,有關部門也應加大對甘蔗育種工作的支持,確保為龍州蔗區(qū)甘蔗品種結構優(yōu)化源源不斷的提供新品種支撐。
甘蔗育種者都希望選育出產量和糖分都比ROC22高,高抗黑穗病的甘蔗新品種,但短期內,不一定能夠選育出各農藝性狀皆超越ROC22的甘蔗品種,但可以有針對性地選育出一些某些性狀特突出的甘蔗新品種,如產量、糖分與ROC22相當,但抗倒力特好,宿根性特強的適合機械化收獲的品種。這些品種雖然不能全面超越ROC22,但增加了甘蔗品種的多樣性,改善了連作障礙,促進甘蔗品種結構優(yōu)化。
南亞所擁有專門負責甘蔗育種及栽培的甘蔗課題組,應與龍州糖廠合作,廣泛收集區(qū)內外甘蔗育種新成果信息,繼續(xù)加強區(qū)內外甘蔗新品種引進,如桂糖44號、桂糖55號、桂糖58號、福農41號、中蔗6號等,做好品種篩選試驗工作,篩選出適合當地種植的新品種,并加大示范應用推廣。
每個甘蔗品種都有不同的特性,有些甘蔗品種分蘗率高,成莖率高,下種量就要適當減少,有的甘蔗品種分蘗率比較少,則需要較多的下種量,才能更好的發(fā)揮品種特性,達到高產、穩(wěn)產的目的。所以,需要制定各甘蔗品種配套的高產高糖栽培技術,實現良種良法相結合,并加以培訓,讓蔗農更好的了解甘蔗特性,掌握其高產栽培技術。
甘蔗無性繁殖,多年后受宿根矮化病、花葉病等病原物的反復侵染,造成產量和品質下降,而脫毒健康種苗的應用可使甘蔗增產20%~40%,并能大大促進良種繁育速度,是加快新品種推廣應用有力措施。南亞所生物技術研究中心每年可生產甘蔗脫毒健康種苗500萬株,輻射周邊蔗區(qū)6.67萬公頃,實現無毒化、健康化種植,2008年以來,已向廣西等蔗區(qū)推廣種植脫毒健康種苗1200萬株,能有效促進廣西乃至全國蔗區(qū)的新品種推廣和甘蔗優(yōu)良新品種結構優(yōu)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