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1 帶翼深松鏟深松土壤擾動行為仿真與試驗//
DOI:10.25165/j.ijabe.20211401.5447
揭示帶翼深松鏟深松土壤擾動行為有助于深入理解帶翼深松鏟與土壤的相互作用規(guī)律,進而為帶翼深松鏟的設計和優(yōu)化提供基礎。該研究綜合利用離散元法和室內土槽試驗,研究了帶翼深松鏟對土壤宏觀和微觀擾動過程的影響。結果表明:翼鏟主要對其上方土壤的擾動范圍和破碎程度產生影響;帶翼深松鏟的鏟尖段、犁底層圓弧段、耕作層圓弧段、直柄段受到的牽引阻力分別占69.53%、25.22%、4.73%、0.52%;帶翼深松鏟對不同深度土壤的側向擾動范圍和破碎程度的影響由大到小依次為:耕作層、圓弧段犁底層、鏟尖段犁底層;增加翼鏟使圓弧段犁底層、耕作層、鏟尖段犁底層土壤擾動面積分別增加47.52%、7.74%和4.59%,同時使總牽引阻力增加36%。與不帶翼深松鏟相比,帶翼深松鏟耕作后的土壤蓬松度、土壤擾動系數、地表溝槽寬度和犁耕比均不同程度的增加。離散元仿真與土槽試驗結果基本一致,表明離散元仿真能夠較為準確地模擬帶翼深松鏟的耕作過程。
[編譯自:Wang X Z,Li P,He J P,Wei W Q,Huang Y X.Discrete element simulations and experiments of soil-winged subsoiler interaction.Int J Agric & Biol Eng,2021;14(1):50-62.]
20210302 中國玉米機械粒收田間損失及影響因素研究//
DOI:10.25165/j.ijabe.20211401.6036
田間收獲損失是國內外玉米生產機械收獲普遍存在的問題。2012至2019年在21個玉米主產省區(qū)共測試獲得2 987組田間機械粒收質量樣本,分析表明,落穗損失占總損失率76.5%,說明機械粒收田間產量損失主要來自落穗損失。按籽粒含水率10%-15%、15%-20%、20%-25%、25%-30%、30%-35%和35%-40%分段統(tǒng)計發(fā)現,當含水率低于20%時,田間落穗率與總損失率急劇增加,且落穗損失較落粒損失隨含水率降低增加的更快。多點試驗、分次收獲試驗的結果均表明,倒伏造成的落穗是機械粒收田間損失的主要來源。35組聯合收獲機械田間粒收對比測試結果顯示,表明機械類型及其參數調試是影響粒收田間損失的重要因素。因此,選育抗倒伏品種、合理密植與培育健康植株,研發(fā)低損失收獲機械,加強操作人員培訓,適期收獲,是降低玉米機械粒收田間損失的主要途徑。
[編譯自:Hou L Y,Wang K R,Wang Y Z,Li L L,Ming B,Xie R Z.In-field harvest loss of mechanicallyharvested maize grain and affecting factors in China.Int J Agric& Biol Eng,2021;14(1):29-37.]
20210303 基于積溫的玉米機械粒品種配置—以寧夏為例//
DOI:10.25165/j.ijabe.20201401.6035
對不同生態(tài)區(qū)種植的玉米品種進行合理評估,可以充分利用溫度資源,達到高產高效的目的,也是我國現代玉米生產的重要發(fā)展方向。研究運用Logistic Power非線性生長模型模擬各玉米品種籽粒脫水至25%、20%和16%所需的積溫。根據玉米籽粒脫水至25%所需的積溫,將所研究的玉米品種分為六類。對于脫水至25%所需積溫<3400℃·d的玉米品種,發(fā)現其籽粒的產量與脫水至25%所需積溫之間的關系遵循一元函數模型。在中國西北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通過調整種植品種可以增加7 000元/hm2以上的經濟收益。在玉米機械粒收的條件下進一步增加經濟效益的方法如下:選擇高產和快速脫水的品種,盡可能推遲收獲日期,待籽粒自然脫水至含水率低于16%時收獲并出售。根據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各類型玉米品種脫水至25%、20%和16%的區(qū)域分布,按照正常播種期至冬季灌溉前(10月31日)的熱量資源分布和保證較高生產效益的條件下,推薦了全省各區(qū)域的適宜品種。在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根據熱量資源分布選擇合適的玉米品種,可以實現高產、低水分機械粒收,最終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
[編譯自:Li H Y,Wang Y H,Xue J,Xie R Z,Wang K R,Zhao R L,et al.Allocation of maize varieties according to temperature for use in mechanical kernel harvesting in Ningxia,China.Int J Agric & Biol Eng,2021;14(1):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