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明月
(西藏廣播電視臺,西藏 拉薩 850000)
新時代背景下,隨著傳播媒介的多樣性和傳播技術(shù)的發(fā)展,特別是手機客戶端軟件的廣泛應用,打破了傳統(tǒng)的傳播模式,每個用戶都可以成為新聞事件的傳播者,每個人都掌握著一定的話語權(quán)。新聞工作者面臨著傳播環(huán)境越來越復雜、受眾的審美不斷提升、信息需求越來越多元化、同時信息魚龍混雜難以分辨真假的形勢。如何能夠在這樣的傳媒環(huán)境中找準自己的歷史坐標,在參差不齊的新聞信息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新聞報道水平,同時時刻牢記作為新聞工作者的歷史使命是必須面對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實踐者。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要求新時代的新聞工作者要確保采寫的每一篇新聞報道都必須做到政治立場堅定,符合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試想一下,如果一種新聞媒體或一篇新聞報道偏離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也就意味著偏離了黨和人民,這種報道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也就可想而知了。同時需要注意的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也是不斷豐富發(fā)展的,新聞工作者要與時俱進,用自己的親身實踐不斷豐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時代內(nèi)涵。
(二)正確輿論導向的宣傳者。新時代的新聞工作者要牢牢把握宣正確的輿論導向,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讓新聞報道成為凸顯正能量的重要渠道。以西藏為例,長期以來,西藏各項工作的根本前提就是加強民族團結(jié)和維護社會穩(wěn)定,新聞工作者要圍繞這個重點,全面做好新聞宣傳工作,特別是針對廣大農(nóng)牧區(qū)群眾,要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進行各項政策的宣傳,真正做到讓黨的聲音傳遍高原大地,深入各族群眾的心中。
(三)以人民為中心的服務者。人民的認可與信任是對新聞工作者最大的肯定,要做好黨和人民的雙向傳聲筒。根據(jù)以往的新聞傳播經(jīng)驗,新聞工作者更多關注的是把黨的聲音送到群眾耳邊,而忽略了他們是否能接受、接受的程度以及受眾的真實需求。這其實是一種信息輸出的單向傳播形式,沒有形成良好的互動模式和信息反饋的有效機制。新時代的新聞傳播工作應當是雙向的信息傳遞與信息交流,特別是要多聽聽基層人民群眾的心聲,多收集和回傳人民的意愿,讓以人民為中心始終作為衡量新聞工作者工作是否到位的工作準則,讓為人民服務成為新時代新聞工作者共同的奮斗目標和恒久追求。
決定新聞報道的質(zhì)量和水平的因素有很多,新聞工作者的職業(yè)素養(yǎng)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甚至可以影響到整個社會主義新聞事業(yè)的形象。良好的職業(yè)素養(yǎng)具體體現(xiàn)在具備最基本的新聞判斷力、良好的道德文化修養(yǎng),以及高度的新聞敏感和獨特的歷史眼光。
(一)具備最基本的新聞判斷力是一切新聞報道的前提。任何時代,在任何一篇新聞報道中,一定包含著作者個人的立場、觀點和態(tài)度,新聞工作者要向受眾傳遞準確的信息和正確的觀點,正確引導人們的價值觀念,激發(fā)全社會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新聞記者或編輯在做出新聞的采寫和報道時,難免會帶有自己主觀的認識和判斷,從而影響新聞報道的不同傾向性。另外,出于一些客觀原因,新聞工作者的判斷也會受到影響。雖然是對同一個新聞事件的報道,新聞工作者的視角不同,判斷不同,選擇不同,傳遞給受眾的觀點和態(tài)度也就不一樣。取舍和選擇之間,能夠體現(xiàn)出新聞工作者本人的判斷力:態(tài)度、觀點和立場。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必須具備基本的新聞判斷力,也就是客觀公正的陳述新聞事實的能力,做到不人云亦云,不屈服于強權(quán),在各種誘惑面前守住底線,只有這樣才能營造出干凈、清澈、透明的輿論環(huán)境。
(二)具備良好的道德文化修養(yǎng),不要淪為取悅他人的犧牲品。每一位新聞工作者應當自覺學習馬克思主義新聞道德觀,加強自身道德文化修養(yǎng)。杜絕一切諸如取悅他人,諂媚權(quán)貴,或者屈服于外界的壓力做出一些與新聞事實原則不符的行為。作為記錄時代風尚的新聞工作者,如果道德淪喪,缺乏客觀的判斷,就容易淪為取悅他人的欲望、傳播低俗趣味、助長金錢權(quán)勢等不良風氣的犧牲品。試想一下,如果一名新聞工作者變得唯利是圖,曲意逢迎,歪曲事實,也就等于喪失了最基本的標準、原則和底線,喪失了新聞的價值。因此,新時代的新聞工作者要保持客觀公正、誠實勇敢、不卑不亢、踏實勤奮、服務意識、有大局觀、不斷自省等優(yōu)秀品質(zhì),然后在自己的專業(yè)領域內(nèi)努力耕耘,做一名真正值得社會和人民尊敬的新聞工作者。
(三)保持高度新聞敏感,具備獨特的歷史眼光。新聞工作者要具備準確迅速地識別新聞事實的能力。在競爭激烈的信息社會中,新聞工作者對信息和事件的敏感性,是快速捕捉新聞,搶占報道先機的重要因素。同時新聞工作者要放寬眼界,開拓思維,具有獨特的歷史眼光。每一個新聞事件都是歷史進程的一部分,每一個新聞事件的參與者都是歷史的推動者,新聞工作者要學會將新聞事件放在歷史的時間軸里進行審視和思考,用歷史的眼光,而非局限的、單一的視角采寫和報道新聞。雖然一個新聞工作者無法知曉自己的報道會在歷史上產(chǎn)生多大影響,但是新聞編輯、記者是新聞真相的探尋者,要有敏銳的思維去觸摸時代情緒,并對此做出及時回應與準確判斷。新聞工作者的文化修養(yǎng)、思維模式、價值觀念等因素,都會影響新聞事件的發(fā)展和對新聞的選擇,因此必須對新聞職業(yè)心懷敬畏,具備獨特的歷史眼光,才能在這個信息迅速膨脹的時代,淘沙撿金,不至于讓自己無所適從,淪為公眾和社會嘲諷的對象。
新聞有時效性,并不意味著已經(jīng)成為過去的新聞就失去了價值,更不代表新聞工作者的工作只需關注眼前和當下即可。作為新聞工作者要始終堅信新聞是有歷史價值的,個人的新聞理想必須在新聞歷史價值的實現(xiàn)過程中才能更好地得以實現(xiàn)。每一代新聞工作者都肩負著一個時代的使命,新聞工作者要向今天的受眾呈現(xiàn)事情的真相,也要為后世留下可供參考的新聞史料,在記錄歷史、書寫歷史的過程中進一步彰顯新聞的歷史價值。
(一)找準坐標定位,牢記社會責任。過去,一張報紙,一段廣播可能就是人們獲取外部世界消息的唯一途徑,到了全媒體時代,受眾可以通過更多手段去觸摸和理解他們生存的世界。雖然時代在變,從前那種一本正經(jīng)播報新聞的時代已經(jīng)成為過去,但不變的是新聞工作者的責任和關懷。這種形勢下,新聞工作者與一些網(wǎng)絡主播、自媒體從業(yè)者的差異性是什么,這是每一位新聞工作者必須思考的問題。在紛繁錯亂的信息時代,普通受眾的鑒別能力是有限的,新聞工作者如何才能在眾多聲音中清晰明確堅定地向受眾傳遞主流價值觀,正確引導受眾接受主流價值觀,不至于受到錯誤思想和言論的影響。
時至今日,回顧歷史,我們?nèi)匀荒軓囊恍┪淖趾吐曇衾锔惺艿嚼弦淮男侣劰ぷ髡叩氖姑鼡敗?019 年,《人民日報》評選出新中國新聞報道史上的十大難忘記憶,其中包括開國大典、改革開放、香港回歸、汶川地震、2008 年北京奧運會、十九大等歷史時期的代表性報道。這十大難忘記憶是新聞工作者捕捉歷史瞬間、記錄時代變遷最好的證明。通過這些文字、聲音、畫面,我們可以感受到在每一個重要歷史節(jié)點,都離不開新聞工作者的精準記錄和正確書寫,這是新聞工作者個人的聲音,也代表著一個時代的聲音。
(二)作為新時代的新聞工作者,還應當對新聞事業(yè)保持一種高度的身份認同感——我們從事的是一項具有歷史價值的職業(yè)。一檔廣播電視節(jié)目,不只是一段聲音,幾幅畫面,更是重要的信息載體。通過它們,廣大受眾深刻了解自己所處的世界,也認識更遼闊的外部世界,并會由此產(chǎn)生一種想要走出去看看世界的想法,隨之而來的是地理意義上的和觀念思想意義上的溝通交流,這一點從我國近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可以得到很好的證明。新聞的歷史價值還體現(xiàn)在新聞本身是歷史的一部分,優(yōu)秀的新聞作品是有重要史料價值的。在新聞發(fā)展史上,出現(xiàn)過許多典型報道,無論是好人雷鋒、鐵人王進喜,還是時代楷模卓嘎央宗,他們的故事家喻戶曉,不僅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社會反響,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觀念。隨著時間流逝,一些重大新聞重要人物的報道者和當事人漸漸隱去,但是這些報道所帶來的社會影響和精神財富越來越清晰可見。
(三)將新聞工作者的個人理想與歷史價值有機統(tǒng)一。無論在哪一個歷史時期,新聞工作者在實現(xiàn)個人職業(yè)理想和人生目標的同時,要彰顯新聞的歷史價值,成為歷史前進的推動者。新聞工作者應當始終相信,新聞不僅可以影響一個人的成長,還能夠匯聚成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影響一群人,甚至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這不是哪一個新聞工作者個人的努力就可以實現(xiàn)的,而是靠一代代新聞人共同的奮斗才有可能實現(xiàn)的長遠目標。
例如我們熟悉的來自安徽省金寨縣的大眼女孩蘇明娟的故事,因為攝影師解海龍拍下了她的一張“我要上學”的照片而改變?nèi)松?。一張照片,讓她受到社會廣泛關注,也改變了這個女孩的命運。這則持續(xù)的新聞報道在幾十年的時間里,不僅追蹤了一個女孩的命運軌跡,也刻錄著一個時代的變遷。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人的生命力與新聞的生命力之間的互相影響,新聞工作者的個人理想與新聞的歷史價值二者之間的相互融合、相互促進、有機統(tǒng)一。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要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中普通人身上的閃光點,勇于面對新時代新聞媒體工作的遇到的困難,在幫助他人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的夢想。
綜上所述,新時代賦予新聞工作者新的職責和使命,新聞工作者要緊跟歷史潮流,把握歷史方向,找準歷史坐標,以過硬的本領、敏銳的眼光和對新聞事業(yè)的高度認同感,做到既要回望過去,也要關注當下,又要心系未來,才能在時代潮流中積極應對挑戰(zhàn),不辜負偉大的新聞理想,不辜負黨和人民的信任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