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新苗
(延安大學西安創(chuàng)新學院,陜西 西安 710100)
語法意義是由語法形式表示的反映詞語的組合方式、組合功能、表述功能等的高度抽象的意義。如主謂關系、動賓關系等是反映組合方式的,名詞、動詞等是反映詞語的組合功能的,陳述、疑問等是反映詞語的表述功能的。至于性、數(shù)、格、人稱、時體等范疇意義,也是反映上述方式和功能的。
語法意義必須是由某種語法形式(包括顯性形式和隱性形式)表示的,如果沒有相應的語法形式,語法意義就不能成立。有些語言中名詞有陰性、陽性等性語法范疇,或現(xiàn)在時、過去時等時體范疇,而有些語言中沒有這種語法范疇;就是因為有些語言用不同的語法形式表示陰性、陽性或現(xiàn)在時、過去時等意義,而有些語言只用不同的語匯形式表示這類意義。只有前者的意義才是語法意義。
語法意義是從各種具體詞語的意義和用法中進一步抽象出來的高度抽象的意義。具體詞語的語匯意義雖然也是抽象的,但是,語匯意義是從詞語所指事物現(xiàn)象中抽象出來的,而語法意義則是從各個詞語的意義和用法中進一步抽象出來的。如“樹”“人”的語匯意義是從各種樹木、各種人中抽象出來的,這兩個詞語匯意義各不相同,但是,它們有相同用法,都是名詞,都表示事物,這種更為抽象的意義就是語法意義。
語法意義大致可以分為結(jié)構(gòu)意義、功能意義和表述意義三類。
結(jié)構(gòu)意義反映詞語之間的結(jié)構(gòu)關系,如主謂關系、動賓關系、偏正關系等等。名詞的格變化也是反映詞語的結(jié)構(gòu)關系的。結(jié)構(gòu)意義可以有不同的層次,如偏正結(jié)構(gòu)還可分為定心結(jié)構(gòu)和狀心結(jié)構(gòu)兩個小類,那么,定心關系、狀心關系就是偏正關系的下層結(jié)構(gòu)意義。
功能意義是反映詞語的組合功能的。如名詞、動詞、形容詞,名詞性短語、動詞性短語等等,都是反映詞語的組合功能的。組合功能包括充當某種結(jié)構(gòu)成分的功能,如充當主語、謂語,能帶賓語等,也包括與某類詞語組合的功能,如能加冠詞、能加副詞等。功能意義也有不同層次,因為一些較大功能類型還可分出較小功能類型,如動詞還可分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等。那么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的功能意義,就是動詞功能意義的下層功能意義。
表述意義反映語法形式與所指事物現(xiàn)象以及語言使用者的關系,又可分稱述意義和情態(tài)意義兩種。稱述意義反映語法形式與所指事物現(xiàn)象的關系,是從詞語的語匯意義中進一步抽象出來的意義。如說名詞是表示事物的,動詞是表示行為動作的等等,就是這種稱述意義。一些語法范疇如數(shù)、性、人稱、時體等的意義,也是一種稱述意義。情態(tài)意義反映語法形式與說話人的感情態(tài)度及表述意圖的關系。句子的各種語氣及語式、語態(tài)范疇,都屬于這種情態(tài)意義。如陳述、疑問、感嘆、祈使等語氣,以及直陳式、虛擬式、愿望式等,都與說話人的感情態(tài)度和表述意圖相關。主動語態(tài)、被動語態(tài)與說話人要強調(diào)什么的表述意圖相關。
上述幾種意義常常是結(jié)合在一起的。如名詞短語這一語法類別,既含結(jié)構(gòu)意義----偏正結(jié)構(gòu)或聯(lián)合結(jié)構(gòu),也含功能意義----具有名詞性短語的組合功能,還有表述意義----表示事物。又如動詞的時體形式,既有稱述意義----表示事件的時間關系或時間過程,也有功能意義----不同的時體形式具有不同的組合功能,如英語的不定式就不能作謂語。名詞的主格形式,既有結(jié)構(gòu)意義----與其他詞語構(gòu)成主謂關系,也有功能意義----能夠作主語。
語法意義中的稱述意義與語匯意義有相通之處。有時同一種意義,用語法形式表示就屬語法意義,用語匯形式表示就屬語匯意義。如漢語形容詞重疊表示程度高(“長長的”),屬于語法意義;用“很”這個詞也表示程度高(“很長”),但這屬于語匯意義。
(一)語法形式
語法形式,也叫語法手段,它是反映詞語的組合規(guī)則和語法類別的形式標志,是表示語法意義的形式手段。
語法形式可分為顯性語法形式和隱性語法形式。顯性的語法形式可以直接感知,主要包括語序、虛詞、重疊、詞綴以及各種語音手段。
例如:
我笑——笑我 西瓜甜——甜西瓜
班長和副班長——班長或副班長
隱性語法形式不能直接感知,但可以通過組合、替換、擴展、變換等方式分析抽象出來。
例如:鴨蛋大 雞蛋大——什么大——雞蛋很大(主謂)
雞蛋大——多大——像雞蛋那么大(偏正)
雞不吃了(受動;施動)
(二)兩者之間的關系
語法形式和語法意義是語法學的核心內(nèi)容,二者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存的。沒有不表示語法意義的語法形式,也沒有無語法形式的語法意義。例如:
形容詞的重疊式:高高、慢慢:語法形式(重疊式)——語法意義(程度高“很”)
猩猩、媽媽(重疊式)——不是語法形式,因為不能表示什么語法意義。
很高(程度高)——因為不是通過語法形式而是通過語匯形式表示的,因而這種“程度高”不是語法義而是詞匯義。
語法形式和語法意義并非一一對應的,一種語法形式可以表示多種語法意義,不同的語法形式又可以表示相同的語法意義。例如:
紅燒魚塊(偏正;動賓) 安排好工作(動賓—偏正;動補)
我的朋友、我朋友(偏正) 都是NP、也不VP、真是的(責怨義)
(一)語法范疇:狹義的語法范疇是指由詞的形態(tài)變化所表示的語法意義的概括,又稱形態(tài)語法范疇。
詞的形態(tài)變化主要是指附加詞綴、內(nèi)部曲折、重疊、重音等方式構(gòu)成同一個詞的不同語法變體,簡稱詞形變化。
(二)常見的語法范疇有性、數(shù)、格、時、體、態(tài)、人稱、級、式等。
1.性:主要是與名詞相關的語法范疇,一般把名次分為陰性、陽性、(中性)等,并用不同的形式標志來表示。
俄語中,任何一個名詞(詞綴表示)、形容詞(詞形變化表示)必屬于陰、陽、中三個性中的一個。一個具體的名詞屬于哪個性與它的詞義沒有多少關系,決定性的是詞以什么性質(zhì)的音素收尾。在俄語中,以一般的輔音收尾的屬于陽性,以a、Я收尾的屬于陰性,以輔音ь 收尾的陰性陽性都有可能,以o 或e 收尾是中性。
印歐語中,英語沒有性范疇(actor-actress、host-hostess,缺乏普遍性),但是俄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等都具有性范疇,具體的數(shù)量可以不同,如俄語是陰、陽、中三個性,法語只有陰、陽兩個性。
2.數(shù):主要與名詞相關的語法范疇,一般用名詞的詞形變化來表示單復數(shù)。印歐語中普遍地存在這個范疇,通常是單數(shù)和復數(shù)的對立。有的語言之中除單數(shù)、復數(shù)之外,還有雙數(shù),例如在古代印度梵語、希臘語中就是如此。我國的景頗語、佤語的人稱代詞有單數(shù)、雙數(shù)和復數(shù)的區(qū)別。漢語的“們”是助詞,不是數(shù)范疇。
3.格:表示句中名詞或代詞與其他詞之間的關系。在許多印歐語中,名詞或代詞在充當不同句子成分時要有不同的語法形式并表示一定的語法意義,這種現(xiàn)象就是語法范疇的格。例如英語中,代詞的格(主、賓格)I-me、they-them、my-mine
名詞一般只有通用格和所屬格(名詞后加’s)兩個格。相比之下,俄語的格要豐富得多,名詞有六種格的形式,分別作句中的主語、賓語、屬格(定語)、不同的介詞的賓語(與格、工具格、前置格),表示不同的語法意義。
4.體:是與動詞相關的語法范疇,表示事件的各個階段和過程狀態(tài)。不同語言的體的范疇表現(xiàn)各不一樣。英語動詞有一般體、進行體和完成體。動詞的簡單形式表示普通體(如“I write”),“be+動詞的現(xiàn)在分詞”表示進行體(如“I am writing”),“have+動詞的過去分詞”表示完成體(如“I have written”)。漢語動詞加“了”“著”“過”的現(xiàn)象,有人認為是體的分別,“了”表示完成體,“過”表示經(jīng)歷體,“著”表示進行體。俄語的體相對簡單,有完成體(表示動作完成或結(jié)果)和未完成體之分(表示動作的過程)。
5.時:是與動詞相關的語法范疇,表示事件時間、參照時間、說話時間之間的時序關系,一般分為現(xiàn)在、過去、未來。有些語言,動詞用不同的形式來表示行為動作是發(fā)生在說話的時刻,還是在說話的時刻之前,或在說話的時刻之后。例如英語“I write”(現(xiàn)在時),“I wrote”(過去時),“I shall write”(將來時)。英語語法中通常說“現(xiàn)在進行時”實際上包括時和體兩個方面:現(xiàn)在時,進行體。俄語也有現(xiàn)在時與過去時之分,同時還有將來時。
6.態(tài):也叫語態(tài)。表示主語與動詞的語義關系的語法范疇。一般通過動詞的形態(tài)變化來區(qū)分主動態(tài)和被動語態(tài)。主動語態(tài)表示主體是動作的發(fā)出者,被動語態(tài)表示主體是動作的承受者。例如英語:He broke the glass,The glass was broken by him。
有些語言中還有反身態(tài),如(自殺、自責)、相互態(tài)(吵架、相愛、相遇)、中動態(tài)
7.式:也叫語式或語氣、情態(tài),是表示句子的語氣或情態(tài)的語法范疇。一般通過動詞的形態(tài)變化來區(qū)分陳述式、命令式、虛擬式或愿望式等。英語有虛擬式和陳述式、愿望式之分。
例如:If only he had been here.要是他當時在這兒就好了。
8.人稱:表示動詞與主語在人稱上的一致關系的語法范疇。一般通過動詞的形態(tài)變化來區(qū)分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如俄語、法語中三種人稱都有。說話人為第一人稱,聽話人為第二人稱,涉及的第三方為第三人稱,人稱還有單數(shù)復數(shù)之分,所以一般認為應該有六種人稱,但具體形式在不同語言中的分配有所不同。英語動詞只在現(xiàn)在時里單數(shù)的時候有第三人稱和其他人稱的對立。例如:He(She)writes./I write./You write./They write.
人稱范疇與人稱代詞是兩回事,前者是以動詞詞形變化為形式的語法范疇,后者一類實詞,例如英語的I、you、he,漢語的“我、你、他”都是人稱代詞,但漢語沒有人稱范疇,因為漢語的動詞并不隨著主語人稱的變化而變化,不論主語怎樣,動詞都不變化。
9.級:是表示性質(zhì)狀態(tài)的程度的語法范疇,一般通過形容詞、副詞的形態(tài)變化來區(qū)分原級、比較級和最高級。例如英語單音節(jié)的加-er、-est(fast—faster—fastest)
多音節(jié)加more、less、better、worse,如:beautiful—more beautiful
(一)一般說來,“性”“數(shù)”“格”是名詞所具有的語法范疇,“時”“體”“人稱”“態(tài)”是動詞所具有的語法范疇。
(二)語法范疇有如下共同特點:第一,有共同的意義領域;第二,同一語法范疇中的各個變化形式是相互對立的、排斥的;第三,同一語法范疇中各個項所表示的意義不僅取決于它本身,而且也取決于它和其他項目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