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先甫
(安徽中醫(yī)藥大學 人文與國際教育交流學院,安徽 合肥 230012)
宋代是注重修養(yǎng)的時代,奉行“以佛修心,以道養(yǎng)身,以儒治世”[1]328的信條,宋人的精神面貌和人生態(tài)度較之前代更為超脫、達觀、冷靜。蘇軾是其中的佼佼者。在蘇軾現(xiàn)存的38篇辭賦作品中,濃縮了他的養(yǎng)生文化思想。其中最為樂道的有飲食養(yǎng)生之賦:《服胡麻賦》《后杞菊賦》《菜羹賦》《濁酒有妙理賦》《酒子賦》《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等;哲理養(yǎng)生之辭賦:《前赤壁賦》《后赤壁賦》《滟滪堆賦》《沉香山子賦》等;神養(yǎng)賦:《快哉此風賦》《酒隱賦》《和歸去來兮辭》《歸來引》《黃泥坂詞》《清溪詞》《醉翁操》等;環(huán)境養(yǎng)生之賦:《天慶觀乳泉賦》《秋陽賦》等。當然,蘇軾的這些辭賦往往又是多種養(yǎng)生理念的綜合。蘇軾無論在順與逆的環(huán)境中都能以超塵脫俗的氣質,寓意于文學作品中,從而展示其豐富的學術涵養(yǎng),讓人會心一笑的人格魅力,其中蘇軾的養(yǎng)生實踐滲透著濃郁的文化意識與美學意蘊。
蘇軾是古典文壇上幾乎全能的奇人,鉆研出了不少美食,流傳至今。他能在看似尋常的飲食中,找到養(yǎng)生的契機?!斗橘x》就是寫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服食胡麻有助壽養(yǎng)生的妙用。蘇軾一生得志時少,失意時多。尤其在他困頓之際,生活的艱苦與智慧的閃光,在作品中表現(xiàn)得更加耐人咀嚼。
蘇軾的改革思想與王安石“新法”產(chǎn)生矛盾,不得已自請外任。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年),蘇軾到了密州(山東省諸城)任上。此時的密州災情嚴重,百姓生活困苦,蘇軾也陷入困頓之中,不得不采杞菊以維持生計,并創(chuàng)作了文體賦《后杞菊賦》。之所以命名為《后杞菊賦》,從賦序中得知,是因為唐代的隱士文人陸龜蒙經(jīng)常以杞菊為食物,并作《杞菊賦》自我解懷。陸龜蒙的《杞菊賦》篇幅不長,是一篇四言詩體賦,也是作者自我解嘲之作。陸龜蒙“沉淪”中的自得與傲骨精神,影響了蘇軾。賦序中,蘇軾起初對陸龜蒙的做法十分“懷疑”,當他自己日益貧困為一日三餐發(fā)愁的時候,深刻領會了陸龜蒙吃杞菊的境界。
在《后杞菊賦》中,蘇軾頗為幽默地寫道:“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為貧?何者為富?何者為美?何者為陋?或糠核而瓠肥,或粱肉而墨瘦。何侯方丈,庾郎三九。較豐約于夢寐,卒同歸于一朽。吾方以杞為糧,以菊為糗。春食苗,夏食葉,秋食花實而冬食根,庶幾乎西河、南陽之壽?!盵2]2293從衣食無憂淪落到窮困之地,心有不甘,有些許無奈,甚至陷入佛家的令人難以相信的虛幻之境,只能以莊子齊物思想暫且釋懷,借古人陰就、陳平、張蒼、曹植、何曾、庾杲之、子夏等故事以澆塊壘,深受儒道佛思想影響的蘇軾,安貧有道,隨緣自足,曠達超然。故而蘇門四學士之一的秦觀說:“蘇氏之道,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際?!盵3]981另一位學士張耒又模仿《后杞菊賦》作《杞菊賦》,序中說:“自初得官即不欲仕,而親老矣,家苦貧,冀升斗之粟以紓其朝夕之急。然到官歲余,困于往來奔走之費,而家之窘迫益甚。向日悲愁嘆嗟,自以為無聊,既讀(蘇子瞻)《后杞菊賦》而后洞然,如先生者猶如是,則余而后可以無嘆也?!盵2]2296很明顯此賦是受蘇軾賦的影響而作,更主要的還是蘇軾在困境中表現(xiàn)出的自解超脫姿態(tài),像是向導一般,令其走出自我困擾。
其實,蘇軾在密州的困頓遠遠比不上后來的苦難。政敵把蘇軾貶謫到了海南,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即便到了似乎回天乏術之地,蘇軾仍然展現(xiàn)了他的風神氣骨。紹圣四年(1097),蘇軾寫了駢體《菜羹賦》等。
蘇軾的《黠鼠賦》從一只老鼠裝死逃過一劫的故事中,揭示出令人憎恨的宵小鼠輩們的狡黠,令君子防不勝防,似在告誡人們防人之心不可無;《秋陽賦》通過與友人一番爭論,得出四季運行乃自然之理,人應當順應天時的養(yǎng)生之道;《沉香山子賦》是為弟弟蘇轍賀壽而作,繼承的是香草美人傳統(tǒng),表達的是君子德馨、善于自處而頤養(yǎng)天年積極生活的思想。蘇軾美好的的品德修行與日益持重的精神修為,是后人喜愛他的重要因素。
宋人文賦的杰出代表,乃至后世難以企及的莫過于蘇軾的前后《赤壁賦》。蘇軾的前后《赤壁賦》一直震撼著文壇,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功主要是由于賦作不拘文筆,蘊含宇宙人生的哲理,讀之令人品味不盡,遐想無限,在物我的超越中升華心靈,故而可謂神筆。
蘇軾喜歡飲酒,因為能忘憂。他的《酒子賦》《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濁酒有妙理賦》等,既有對釀酒過程的津津樂道,也有飲酒量數(shù)的理性節(jié)制,更有對人生、社會的思考,最終達到以苦為樂、樂得逍遙,悠然忘機的達觀境界。
“綠色”本是一個表顏色的單義詞,是早在古漢語時期就出現(xiàn)的“綠”的雙音節(jié)形式,它伴隨著漢語雙音化的趨勢產(chǎn)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思想意識的提高不斷發(fā)展演變?!熬G色”的語義內(nèi)涵不斷豐富,適用范圍日漸廣泛。通過對漢語不同階段有關“綠色”語料,對“綠色”出現(xiàn)的年代、語境進行細致地分析考察,發(fā)現(xiàn)“綠色”各義項之間不是簡單的引申關系。
蘇軾前《赤壁賦》中:“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鄙酚刑烊撕弦坏木辰纾炙坪鯀⑼噶巳耸?。然筆鋒一轉“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2]1107道盡了人生的意蘊。既將個體融于自然,又有人為萬物之靈,超于物我的氣勢。沖淡平易的語言,展現(xiàn)了不尋常的胸懷與氣魄。《欒城先生遺言》云:“子瞻諸文皆有奇氣,至《赤壁賦》,仿佛屈原、宋玉之作,漢、唐諸公皆莫及也?!盵5]4《唐子西文錄》云:“東坡《赤壁》二賦,一洗萬古,欲彷佛其一語,畢世不可得也?!盵6]445前后《赤壁賦》皆以非凡的意境和超凡的理趣而贏得人們的廣泛關注和好評。謝枋得《文章軌范》評:“此賦學《莊》《騷》文法,無一句與《莊》《騷》相似,非超然之才,絕倫之識不能為也。瀟灑神奇,出塵絕俗,如乘云御風而立乎九霄之上,俯視六合,何物茫茫,非惟不掛之齒牙,亦不足入其靈臺丹府也?!盵7]1060茅坤《蘇文忠公文鈔》評:“予嘗謂東坡文章,仙也。讀此二賦,令人有遺世之想?!盵8]180《赤壁賦》中化用《莊子》和《楞嚴經(jīng)》的語境,也有很多人關注。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十一云:“讀此兩賦,勝讀《南華》一部?!盵9]511
可以看出,此二賦既是蘇軾在貶謫期間自我調節(jié)心理的撫慰之作,也因為參透之深,意境空靈奇幻,感發(fā)曠達今古之思,融合虛實奇妙文字,“賦欲不朽,全在意勝”[10]98,遂成千古絕調。
蘇軾在貶謫黃州時,多有自曠意思,“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別無勝解”[11]1834,“吾兄弟俱老矣,當以時自娛。世事萬端,皆不足介意。所謂自娛者,亦非世俗之樂,但胸中廓然無一物,即天壤之內(nèi),山川草木蟲魚之類,皆是供吾家樂事也?!盵11]1832“此間但有荒山大江,修竹古木,每飲村酒,醉后曳杖放腳,不知遠近,亦曠然天真,與武林舊游,未見議優(yōu)劣也。”[11]1892這也是不得已的,但卻能慢慢化解沉重的打擊帶來的傷痛。然越是在危機和痛苦磨難中,越能對人事領悟得透徹。震古鑠今的前后《赤壁賦》就是在這樣的遭際下寫就的。
這個時候的蘇軾連杞菊也吃不到了,他將蔓菁、蘆菔、苦薺放在一起水煮,也沒有作料,然而卻“心平而氣和,故雖老而體胖。計余食之幾何,固無患于長貧”[2]2332,就地取材,利用好能有的物質條件,自得其樂。他津津有味地敘說烹煮的過程、散發(fā)的自然之味和自己探索出來的烹飪技術,由此可見蘇軾絲毫沒有被生活的困難所壓倒?!巴诟怪疄槔?,以不殺而成仁。竊比予于誰與?葛天氏之遺民”[2]2332,儒家貧賤不移,安貧樂道的精神,在蘇軾身上得到充分體現(xiàn)。蘇軾在《老饕賦》中別開生面地幻想出饕餮盛宴,雖然是游戲之文,但在那極為艱苦的時刻,卻是自我慰藉的精神盛宴。蘇軾在海南幾乎瀕臨絕境,卻以超人的意志力克服了重重困難?!笆秤箫嬎鴷詾闃?,處之泰然?!保ㄌK轍《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4]1410著實令人感慨贊嘆。
此后便出現(xiàn)了和陶熱,這就不是一個偶然現(xiàn)象,“在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傾心和陶擬陶的是蘇軾”,“和陶擬陶便是‘抑情自?!耐怀鲶w現(xiàn)”,“用以排遣情累,自我鎮(zhèn)定,追求個體自由與生命價值。南渡以后,陶淵明普遍成了文人安身立命的精神資源。”[15]493-495可以看出宋人在進與退中的兩難處境。蘇軾在《揚州到任謝執(zhí)政啟》(元祐七年)中說:“擇地而安,本非臣子之達節(jié)”,“未歸田之須臾,猶思報國之萬一”[11]1333,宋人的濟世熱情是多么強烈?!埃ㄝY)愚忠自信,樸學無華。孔融意廣才疏,訖無成效;嵇康性褊傷物,頻致怨憎。叨逢圣世之休明,未分昔人之憂患。故求散地,以養(yǎng)衰年。終成命之莫回,悼此心之未亮?!薄熬齑擞嗌?,實無他望。老如安國(漢韓安國),既倦北平之遷;蠢比方回(晉郗愔,字方回),終有會稽之請。歸依之至,筆舌奚周?!盵11]1333(《定州到任謝執(zhí)政啟》元祐八年)“富貴不為至樂,功名非有甚難。樂莫樂于還故鄉(xiāng),難莫難于全大節(jié)。歷數(shù)當今之卿相,或寓他邦;究觀自古之忠賢,少有完傳。錦衣而夜行者多矣,狐裘而羔袖者有之?!盵11]1346(《賀趙大資少保致仕啟》)“言之何益,付之清議而已。憂患雖已過,更宜掩口以安晚節(jié)也?!盵11]1581(《答李方叔》)又時時有急流勇退而自保之念。
宋人的思歸之意在北宋后期和南宋時期的士大夫人群中表現(xiàn)的尤為突出,此時黨爭惡劣循環(huán),士人面臨著痛苦的抉擇,既有報國展志之意,又有畏禍憂懼之心。蘇軾謫居海南時作了大量和陶詩,表現(xiàn)了蘇軾對現(xiàn)實充滿希望而又達觀的一面。和陶詩中對故土的思戀、故人的眷念、平淡生活的向往,可能是很多在仕途中飽嘗辛苦者共同的心聲。
在實際電工基礎教學中會發(fā)現(xiàn)許多相似或相反的規(guī)律,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找出規(guī)律,進而達到掌握教學內(nèi)容的目的。例如在學習電阻、電容、電感三個基本元件的電壓和電流的關系時,三個元件的公式具有很好的類比性,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找出規(guī)律從而對三個元件的電壓和電流公式加深記憶。
蘇軾貶謫儋州時作《和歸去來兮辭》,次韻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以道家“無何有之鄉(xiāng)為家”[2]130為依托,又有《離騷》中屈原上下求索尋求安身立命之所的坎坷與不得已,最終“師淵明之雅放,和百篇之新詩。賦《歸來》之清引,我其后身蓋無疑。”[2]131拜陶淵明為師,精神上有了寄托,讓自己的心靈得以安頓。蘇軾最終沒有像陶淵明那樣脫離官場,去過自己欣然向往的田園生活。所以清代學者溫汝能評云:“先生以垂老之年遷謫海外,其不晝夜思歸者非人情也。故其欲歸不得之懷,時時露于言外,此篇情思尤凄惻?!盵14]125
硒含量在0.0052~0.0212mg/100g之間,平均含量為0.0118mg/100g,不同部位含量的平均高低依次為最長背肌肉含量0.0131mg/100g、臀腿肉含量0.0198mg/100g、后腿肉含量0.0128mg/100g、前腿肉含量0.0117mg/100g、頸肩肉含量0.0098mg/100g、胸腹部肉含量0.0054mg/100g。
蘇軾守密時,修葺廢臺,命名為超然臺,蘇轍、文同、張耒、鮮于侁、李清臣等皆有同題賦作。蘇軾在守徐州時,遇大水,經(jīng)過一番努力,終于戰(zhàn)勝水患,于是建黃樓以慶。蘇轍、秦觀等皆有同題賦作,既有贊美之意,亦有曠達之情,傳為雅談。吳子良《林下偶談》卷三云:“(王)德父嘗為余言:‘自古享文人之樂者,莫如東坡。在徐州作一黃樓,不自為記,而使弟子由,門人秦太虛為賦,客陳無己為銘,但自袖手為詩而已。有此弟,有此門人,有此客,可以指呼如意,而雄視百代,文人之至樂,孰過于此?’”[16]26文人越加重視追尋生活中的雅趣,寄托豐富的情感體驗。
從《快哉此風賦》仿佛再現(xiàn)蘇軾心騖八極,神游萬仞逍遙自得的快意;從《歸來引》看出蘇軾勸慰友人歸去的無比羨慕;從《黃泥坂詞》可見蘇軾與友人盡興游玩,欣賞美景,大醉后揮毫的瀟灑、悠然、超然、曠達;從《醉翁操》想見蘇軾徜徉于飛瀑鳴泉的瑯琊幽谷,心靈與幽美的旋律臻于化境;從《上清辭》那虛無縹緲的構想,想象蘇軾欲乘風歸去的欲望?,F(xiàn)實中的蘇軾沒有走向歸隱,他的心靈卻總在歸隱的路上?,F(xiàn)實中的蘇軾也沒有完全走向消極避世的道路,他在錘煉下曠而智慧、曠而自持、曠而有為。他總是能將超塵脫俗的氣質,寓意于文學作品中,展現(xiàn)出自我說服的曠達。
最后,在對學生進行測試時,應當依托作業(yè)盒子等應用程序為學生布置個性化的作業(yè)內(nèi)容,并借助平臺所具備的大數(shù)據(jù)分析功能對學生的作業(yè)完成情況進行統(tǒng)計、分析和匯總,以此發(fā)現(xiàn)學生在知識學習、掌握方面存在的問題。
蘇軾的理趣又是將形神、情理結合:“物有畛而理無方,窮天下之辯,不足以盡一物之理。達者寓物以發(fā)其辯,則一物之變,可以盡南山之竹。學者觀物之極,而游于物之表,則何求而不得。故輪扁行年七十而老于斫輪,庖丁自技而進乎道,由此其選也?!保ā稌S道輔品茶要錄后》)[11]2067通過具體事物來說明某種事理。蘇軾《滟滪堆賦》通過對人們認為的瞿塘峽口的滟滪堆為天下之至險的議論,闡發(fā)了“物固有以安而生變兮,亦有以用危而求安”[2]1103道家的禍福相倚之理,告訴人們在險惡的環(huán)境中,要善于危中求安?!短扑挝拇肌肪砣嗽u曰:“以神禹之力,奚難去此江中之石以安行旅?物固有留其患而患小,去其患而患反大者,則其患非患,乃為吾捍患者也。宋患遼,窮國之力以滅遼。遼滅,遂無可以屏金者,遂有北狩、南渡之禍。向使遼在,金固不得越遼而取宋也。軾其有見于此,而托意于滟滪石與?”[12]607雖然這不是原賦本意,但正如老子所說的禍福相倚,此賦認為“患”未必都是壞事,也是富于哲理的。明代陸深《后滟滪賦》序中亦言道:“昔蘇公子瞻賦《滟滪》,蓋曰江會百川,勢易驕逞,不先之以齟齬,盡其快銳,為害斯大。嗟乎!是誠有之。夫當國家豐亨豫大之時,必有風靡波蕩之俗,使無正人法家出氣力以捍之,則末流有不可救者矣。此公作賦之旨也?!盵13]84這種深刻含意的挖掘未必符合原作之本義,卻又合乎情理。南宋時薛紱的《滟滪堆賦》立意也很別致。觀望之際,“乃知大禹所以浚川而不去此者,匪特以殺水之怒。而四瀆之長,江存滟滪,河存砥柱,則圣人之意亦將有所寓焉。”由水和石聯(lián)想至人的欲望,“人心之危匪石,而人欲之勝甚于水,吾觀茲堆,而有感于天則之嚴,是以憂講學之怠,而述之于篇?!盵2]1107今日為了航運暢通,滟滪堆已被炸去,不復存在,留給我們的是文人筆下那份美好的記憶了。但是蘇軾等人辭賦中蘊含的美好養(yǎng)生等哲理,一直都是值得玩味的。
蘇軾被貶謫海南儋耳時:“連歲不熟,飲食百物艱難,及泉、廣海舶絕不至,藥物鲊醬等皆無,厄窮至此,委命而已。老人與過子相對,如兩苦行僧爾。然胸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11]1841在萬般艱難之際,只有看得開、放得下,才能得以生存。這種處世精神一直影響到今人,也是蘇軾為人們所喜愛的重要原因。此間,蘇軾創(chuàng)作了《天慶觀乳泉賦》:
吾謫居儋耳,卜筑城南,鄰于司命之宮,百井皆咸,而醪醴湩乳,獨發(fā)于宮中,給吾飲食酒茗之用,蓋沛然而無窮。吾嘗中夜而起,挈瓶而東。有落月之相隨,無一人之我同。汲者未動,夜氣方歸。鏘瓊佩之落谷,滟玉池之生肥。吾三咽而遄返,懼守神之訶譏。卻五味以謝六塵,悟一真而失百非。信飛仙之有藥,中無主而何依。渺松喬之安在,猶想象于庶幾。[2]1220
分析結果是否準確取決于流體邊界條件的設置。該流體的仿真運用的是Fluent模塊,由于仿真時設置的流體狀態(tài)是在理想狀態(tài)下。在該閥體中流過的介質選用水,其密度為1000 kg/m3,動力黏度設置為0.001055 kg/ms,公稱壓力為1.6 MPa,流體進入的閥體是湍流狀態(tài),則需要運用k-e模型。入口的速度條件設置為1.5 m/s,出口為自由出口,壁面條件為靜止壁面[2-3]。
宋費袞《梁溪漫志》卷四“柳展如論東坡文”條云:“東坡歸自海南,遇其甥柳展如,出文一卷示之,曰‘此吾在嶺南所作也,甥試次第之?!谷缭弧短鞈c觀乳泉賦》詞意高妙,當在第一?!死瞎P,甥敢優(yōu)劣邪?’坡嘆息以為知言。”[17]26在艱難的生活環(huán)境里,蘇軾能逸游天地間,探奇攬勝,自持守衡,無哀怨幽憂之意,將細膩的情感在空靈之境與淡泊的心靈接觸中交融,生成奇妙文字,既得養(yǎng)生之理,又給人以無限遐思。雖然這是政治漩渦的沖擊,近乎無法選擇的政治崎嶇坎坷之路,但蘇軾能迅速順應環(huán)境的變遷,入鄉(xiāng)隨俗,即便是孤寞獨行,也不失一番孤芳自賞,化悲憤于沖淡,以生活氣息極濃的樂觀態(tài)度面對種種不公不平。蘇軾的精神對當時及后世都產(chǎn)生了明顯的影響。李綱作為愛國將領,在國家處于不穩(wěn)定的形勢面前,所表達的情感亦多為內(nèi)斂型的。他的《后乳泉賦》乃仿蘇軾《天慶觀乳泉賦》,表達“優(yōu)哉游哉,飲水曲肱而枕之,誠可以養(yǎng)愚拙而全吾真” 的獨善其身的思想情感[2]1225。
網(wǎng)絡b若是接收到RLOC1的數(shù)據(jù)包,則會被其隧道路由器處理,而其他類型的數(shù)據(jù)包則會被遺棄,這也就表明網(wǎng)絡b只能接收來自網(wǎng)絡a的數(shù)據(jù)包,而向外輸送的數(shù)據(jù)包也只有RLOC1數(shù)據(jù)包才能通過。反之,網(wǎng)絡a同樣如此。這兩種網(wǎng)絡之間的數(shù)據(jù)轉發(fā)流程具體如下:
結語:“人生思考和心理狀態(tài)促成了蘇軾的文學杰作,反過來,文學寫作也有益于其心理調適”[18]91,蘇軾在辭賦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養(yǎng)生,都是對所遭際現(xiàn)實生活的真切反映,尤其是他被貶謫到黃州、惠州、儋州三地之時,創(chuàng)作了極富魅力的經(jīng)典之作。飲食類辭賦中有生活的窘迫,哲理類辭賦中有仕途的幾許無奈,神養(yǎng)類辭賦中有歸隱不得的矛盾,環(huán)境類辭賦中有廟堂與江湖間的顛沛流離,種種這些,俱被蘇軾的堅韌與智慧所化解。耕種自濟,飲食中找到了樂趣;思想深邃,哲理中韜晦自存;養(yǎng)神自保,著書中追尋桃花源;隨緣自適,命寄江湖而寵辱不驚?!疤K氏之道,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際?!盵3](《答傅彬老簡》)蘇軾之所以為蘇軾,不單是他卓越的文學才華和與民為善的政舉,更在于他在當時政治漩渦中善處逆境而升華心靈的精神品質。在競爭與壓力頻仍的社會,人們需要從蘇軾的養(yǎng)生智慧中汲取養(yǎng)料,調適進取,爭取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