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
(沈陽市骨科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044)
頸椎骨折脫位合并頸脊髓損傷情況臨床較為常見,多由于交通事故、高空墜落導致。隨著社會不斷發(fā)展、車輛不斷增多,該病的發(fā)病率也呈現(xiàn)逐年上升趨勢。頸椎骨折脫位合并頸脊髓損傷發(fā)生后,患者不但會表現(xiàn)出頸部疼痛、活動受限、頸部肌肉痙攣等頸椎骨折脫位癥狀,還可因頸脊髓損傷導致呼吸不暢、癱瘓等癥狀,嚴重時還可繼發(fā)呼吸困難、壓瘡、墜積性肺炎等并發(fā)癥,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病死率,嚴重影響患者生命安全。即便是幸存下來的患者,在康復后也多伴有明顯肢體功能障礙,因此需及時采取有效救治工作[1-3]。臨床研究證實,積極、有效的救治方法配合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能夠改善患者預后,但目前尚未形成高效護理方案,具體護理模式選擇尚需進一步探究[4-6]。近年來,臨床將綜合性護理干預措施應用于該病患者,取得了顯著效果,患者的運動感覺功能得到有效提高,并發(fā)癥的風險也大大降低,進而使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生活質量越來越好,受到廣大患者及家屬的好評。本文旨在探究頸椎骨折脫位合并脊髓損傷的臨床護理方法及護理效果,為臨床護士選擇合理護理方案提供參考,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9月至2019年8月沈陽市骨科醫(yī)院收治的頸椎骨折脫位合并脊髓損傷患者112例為研究對象,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研究對象分成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56例。對照組男30例,女26例,年齡31~72歲,平均年齡(51.43±3.99)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31例,高空墜落18例,撞擊傷7例;試驗組男31例,女25例,年齡30~72歲,平均年齡(51.65±3.66)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30例,高空墜落18例,撞擊傷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組間差異對結果影響較小,可比較。納入標準:①符合頸椎骨折脫位合并脊髓損傷診斷標準患者。②影像學診斷確診患者。③研究知情、自愿參與患者。排除標準:①先天肢體功能障礙患者。②伴有精神疾病患者。③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患者。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密切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持續(xù)低流量供氧,監(jiān)測切口恢復狀態(tài),判斷是否出現(xiàn)滲液、切口腫脹情況,監(jiān)測患者體溫,出現(xiàn)高燒情況應立即進行物理降溫,配合鎮(zhèn)痛藥物,緩解患者疼痛情況;試驗組在上述基礎上給予綜合性護理干預,措施如下:①并發(fā)癥預防。術后固定患者頸部,定期進行翻身,側臥時配合使用軟枕頭,保證頸肩維持在同一水平線上,預防脊髓損傷及壓瘡,指導患者自主咳痰,若患者排痰困難配合霧化吸入處理,稀釋痰液,避免肺部感染。鼓勵患者飲水,起到自然沖洗泌尿系統(tǒng)作用,避免泌尿系統(tǒng)感染。嚴密監(jiān)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如果發(fā)生異常應立即通知醫(yī)師;注意觀察患者下肢的皮膚顏色、溫度,預防下肢靜脈血栓的形成,如果已經形成血栓,不可劇烈運動,防止栓子進入肺部。②疼痛干預。對患者進行疼痛健康教育,說明痛感存在的合理性,緩解患者過度擔憂情況,減輕患者心理負擔,同時遵醫(yī)囑進行藥物鎮(zhèn)痛,配合敷貼或按摩等措施,緩解患者痛感。③康復訓練指導。臥床期間,對患者關節(jié)和肌肉進行按摩,被動關節(jié)活動,叮囑患者穿矯形鞋,或者在腳底放置硬板,若患者伴有肢體癱瘓情況,盡早進行被動訓練,護理人員或家屬幫助患者活動關節(jié),當患者恢復基本運動能力后,指導患者進行上下肢伸展活動,逐漸過度到坐位、立位和行走訓練。④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預。治療期間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使其明確自身的病情及配合治療、護理的重要性,緩解患者由于未知產生的消極、絕望等情緒,幫助患者樹立治療的信心。在溝通的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密切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如果表現(xiàn)出明顯的焦慮、抑郁等情緒,應該立即了解其原因,并采取針對性疏導措施。也可定期邀請成功病例與其進行談話,鼓勵患者以良好的心態(tài)接受治療。
1.3 觀察指標 Asia分級[7],標準如下:①A級:骶段S4~5無運動。感覺功能,完全性損傷。②B級:骶段S4~5存在感覺功能,但無運動功能,不完全性損傷。③C級:神經平面以下存在運動功能,超過一半關鍵肌肌力<3級。④D級:神經平面以下存在運動功能,超過一半關鍵肌肌力≥3級;E級:感覺、運動正常;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統(tǒng)計比較包括:骶尾部壓瘡、下肢深靜脈血栓、泌尿系統(tǒng)感染、肺部感染;疼痛程度應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進行評價:滿分為10分,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10分為重度疼痛,分數(shù)越高提示程度疼痛越重;焦慮和抑郁情況應用《漢密爾頓焦慮評分量表》(HAMA評分)和《漢密爾頓抑郁評分量表》(HAMD評分)進行評價:HAMA評分、HAMD評分滿分均為76分,<8分屬于正常,8~20分屬于輕度抑郁,21~35分屬于中度抑郁,>35分屬于嚴重抑郁,分數(shù)越高提示患者焦慮、抑郁程度越重;生活質量評分應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全卷評分表》(GQOLI74評分):分別從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功能評價,評價時間為術后3個月,每項滿分均為100分,分數(shù)越高提示生活質量越高;護理滿意情況采用醫(yī)院自制的《護理滿意情況調查問卷表》評價:滿分為100分,等級為非常滿意(≥80分)、比較滿意(60~79分)、不滿意(≤59分)??倽M意率=非常滿意率+比較滿意率。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jù)處理使用SPSS24.0軟件,計數(shù)資料表示為[n(%)],χ2值進行檢驗,當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時用P<0.05進行表示。
2.1 兩組患者Asia分級對比 試驗組Asia分級中E級占比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Asia分級比較[n(%)]
2.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 試驗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3.57%,顯著低于對照組的41.0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率比較[n(%)]
2.3 兩組患者VAS評分對比 護理前兩組VA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VAS評分較護理前有所下降,試驗組患者的VAS評分(2.71±0.25)分,顯著低于對照組(4.16±0.40)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n(%)]
2.4 兩組患者HAMA評分、HAMD評分對比 護理前兩組HAMA評分、HAMD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HAMA評分、HAMD評分較護理前有一定下降,且試驗組患者的HAMA評分為(12.76±1.13)分、HAMD評分(13.17±1.20)分,低于對照組的(18.44±1.72)分、(19.52±1.84)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HAMA評分、HAMD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患者HAMA評分、HAMD評分比較(分,)
2.5 兩組患者GQOLI74評分對比 護理前兩組GQOLI74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GQOLI74評分較護理前有一定下降,試驗組患者的GQOLI74評分(68.15±6.71)分、(67.28±6.61)分、(66.15±6.50)分、(68.11±6.68)分,顯著高于對照組(59.03±5.82)分、(61.93±6.04)分、(60.37±5.94)分、(61.42±6.03)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GQOLI74評分比較(分,)
表5 兩組患者GQOLI74評分比較(分,)
2.6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情況比較 試驗組患者護理總滿意率為96.4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3.9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情況比較[n(%)]
頸椎骨折脫位合并脊髓損傷患者伴有多種并發(fā)癥,病情較為嚴重,致殘率較高,臨床治療以抑制病情惡化,促進骨折復位和提高預后質量為主,但很多患者伴有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預后質量不佳,因此臨床在積極治療的同時,重視護理干預服務開展,但目前常規(guī)護理以病情監(jiān)測和用藥指導為主,很難徹底改善患者肢體功能障礙情況,應用價值不高,因此需找尋更為高效的護理模式,其中綜合性護理干預方式應用價值較高[8-10]。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Asia分級中E級占比較對照組高,P<0.05;試驗組并發(fā)癥率較對照組低,P<0.05;試驗組VAS評分較對照組低,P<0.05;試驗組HAMA評分、HAMD評分較對照組低,P<0.05;試驗組GQOLI74評分較對照組高,P<0.05;試驗組護理滿意率較對照組高,P<0.05。具體原因分析如下:綜合性護理干預是近年來臨床常用的護理干預措施,強調以患者為中心,以患者基本情況為出發(fā)點,對其生理、病理、心理等進行全方位、綜合性護理。針對頸椎骨折脫位合并脊髓損傷患者,醫(yī)護人員重視并發(fā)癥預防,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注重體位干預、排痰和泌尿系統(tǒng)感染預防,以此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更利于患者病情恢復[11-14]。同時護理人員重視疼痛干預,加強情緒管理,減輕患者痛感,緩解其心理負擔,一方面降低了疼痛帶來的不適情況,另一方面痛感減輕后患者更加主動地進行康復訓練,避免過于擔心疼痛而逃避康復鍛煉。此外康復訓練結合患者恢復程度進行,以被動、主動訓練相結合方式開展,加速了患者康復進程,更利于患者關節(jié)功能恢復,降低致殘率,提高了患者預后質量[15-19]。在治療的過程中,護理人員還將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預貫穿其中,使患者明白進行上述治療、護理的重要性,更加配合治療;同時還能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樹立治療的信心,患者的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得到有效地緩解。在護理的過程中,護理人員通過細致、耐心的護理,明顯提高了患者的康復效果、生活質量,建立了良好的護患關系,患者及其家屬對護理的滿意率也大大提高。
綜上所述,針對頸椎骨折脫位合并脊髓損傷患者,綜合性護理干預不但能夠促進患者運動感覺能力更好地恢復,有效預防并發(fā)癥,還可以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其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