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 李仙仙 李龍淇
(安陽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習總書記提出要重視發(fā)展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傳承意義的“絕學”、冷門學科。甲骨文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本身就是一門“絕學”。甲骨文是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代表,是我們民族的根與魂。在目前所發(fā)現(xiàn)的甲骨中,雖然可識讀的甲骨文不到發(fā)現(xiàn)總數(shù)的一半,但大部分卜辭已經可以理解,如裘錫圭先生通過對甲骨文的識讀釋出了商代的五刑,這對文字學和歷史學的發(fā)展意義重大。然而目前學術界對于甲骨文英語翻譯并沒有太多的涉及,相關文獻也是非常少。美國人理查德·西爾斯(Richard Sears,2002)在2002 年創(chuàng)辦了漢字字源網(wǎng),對甲骨文的翻譯和傳播做出了卓越貢獻。但是網(wǎng)站中對部分漢字本義的理解和考證還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本文主要介紹對甲骨文的本義和甲骨文現(xiàn)有英語翻譯和注解的收集和分析,通過科學的方法,對于已經識別但未進行翻譯的甲骨文進行補充英譯,同時對于已經翻譯過的甲骨文進行二次翻譯,使得甲骨文的注釋翻譯更加合理準確,最終建立系統(tǒng)的有效合理的甲骨文英譯數(shù)據(jù)庫。
甲骨文翻譯要求譯者具有更高的綜合能力,需要深厚的英漢語言功底和廣博的文化知識。
根據(jù)學者胡厚宣(1984)的統(tǒng)計,從1899 年起,共計出土甲骨文154600 多片。在這些甲骨上發(fā)現(xiàn)刻有單字約4500 個,至今已釋讀的字不到2000 個。我們針對劉釗與馮克堅(2019)、陳年福(2019)、王本興(2017)等人的不同版本的甲骨文字典進行查找、統(tǒng)計,共計收集了1174 個單字的圖片和釋文,并對這些單字在漢字字源網(wǎng)上進行查找,參考其對甲骨文本義的理解和翻譯,并將這些數(shù)據(jù)全部錄入數(shù)據(jù)庫。
在資料的收集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一些對甲骨文的解釋、說法不同的地方。遇見這樣的情況時,就盡量多查閱一些相關研究資料,多看幾家觀點,力求做出相對合理、準確的判斷。
對甲骨文注釋的整理主要參考了陳年福先生編著的《實用甲骨文字典》(2019),在對甲骨文注釋的翻譯過程中主要參考了理查德·西爾斯的漢字字源網(wǎng)上對漢字本義的翻譯。下面分別是對漢字字源網(wǎng)上對甲骨文本義誤譯的情況和對該網(wǎng)站上漏譯的甲骨文的討論和翻譯的舉例。對這些問題的探討必然會涉及甲骨文考證的很多問題,也有個人的一些淺陋看法,其中疏漏舛誤之處在所難免,深祈時賢給予指正。
“八”,動詞,漢字字源網(wǎng)的翻譯為“meaning number 8”。作兩豎背離形,指事?!皠e”字初文,借用作數(shù)字“八”。本義為:分別。應譯為:“separate/ part”。
“巴”,動詞,漢字字源網(wǎng)的翻譯為“meaning to grab”。像手掌拍大腿之形,或加點表示拍擊時發(fā)出的聲音,即“巴”的讀音來源于“拍”。本義為:用手掌打。應譯為:“pat the thigh with the palm of your hand”。
“敗”,動詞,漢字字源網(wǎng)的翻譯為“meaning to be defeated”。從攴,從貝、鼎,手持物擊壞貝、鼎(代表珍貴之物),會毀壞之意。本義為:毀壞、敗壞。應譯為:“devastate/ destruct”。
“報”,動詞,漢字字源網(wǎng)的翻譯為“meaning court document”。從。本義為:判決(犯人)。應譯為:“adjudicate/ adjudge”。
“次”,動詞,漢字字源網(wǎng)的翻譯為“meaning (orig) meaning second”。指事,表示停下、停留之意。本義為:停下,停留。應譯為:“stop/stay”。
“從”,動詞,漢字字源網(wǎng)的翻譯為“meaning from”。從二人相隨會意;“從”的繁體字作“從”,今簡化字從甲骨文字形。表跟隨、跟從。應譯為:“follow”。
“服”,動詞,漢字字源網(wǎng)的翻譯為“meaning (orig.) to use (now)cloths”。本義為降服、制服。應譯為:“surrender”。
“敢”,動詞,漢字字源網(wǎng)的翻譯為“meaning to dare”。以迎面獵取野獸會進取之意。本義為:進取。應譯為:“enterprising”。
“既”,動詞,漢字字源網(wǎng)的翻譯為“already;de facto;since;then”。從皀,旡聲,旡兼表吃飽飯打嗝之形,以表示食畢之意。本義為:食畢。應譯為:“finish the meal”。
“內”,動詞,漢字字源網(wǎng)的翻譯為“meaning inside”。從冂,從入,入亦聲。本義為:進入。應譯為:“enter”。
“徒”,動詞,漢字字源網(wǎng)的翻譯為“meaning follower”。從止,土聲。本義為步行。應譯為:“walk/ go on foot”。
“屯”,動詞,漢字字源網(wǎng)的翻譯為“meaning used for pronunciation;town”。從蠢,轉注;會合、聚集。本義為:會合、聚集。應譯為:“rendezvous/ conjunction”。
“妥”,動詞,漢字字源網(wǎng)的翻譯為“meaning a satisfactory condition”。從女、母,從手,以手撫女會安撫之意。本義為安坐、蹲坐。應譯為:“sit or squat securely”。
“印”,動詞,漢字字源網(wǎng)的翻譯為“meaning print”。從又/爪,從卩,以手按在跽跪之人頭部前面會主動按壓之意;“抑”字初文。本義為:按、壓。應譯為:“press”。
“遭”,動詞,漢字字源網(wǎng)的翻譯為“meaning to encounter”。從攵,楮聲。或增從彳。本義為:逢、遇到。應譯為:“meet/ occur/forgather”。
“臣”,名詞,漢字字源網(wǎng)的翻譯為“meaning minister”。字形像頑童豎眼,如同古稱頑童為“豎子”一樣,以表示其頑仆的身份。本義為:俘虜?shù)膽?zhàn)敗方男童,多被用作奴隸。應譯為:“the captive boy of the defeated side/ slave”。
“干”,名詞,漢字字源網(wǎng)的翻譯為“meaning the seventh heavenly stem”。像帶丫杈的木桿之形,或綴加盾牌之形。本義為:盾牌、防衛(wèi)。應譯為:“shield/ defense”。
“六”,名詞,漢字字源網(wǎng)的翻譯為“meaning six”。像草廬之形。與甲骨文“宀”字大體同形;像帳篷之形,下加點像壓住帳篷的石頭,與“宀”不同。本義為:草廬。應譯為:“cottages”。
“同”,名詞,漢字字源網(wǎng)的翻譯為“meaning together”。象形;或添加“口”符,有以口令協(xié)同之意;本指筒狀器皿。本義為:筒狀器皿。應譯為:“cylindrical vessel”。
“物”,名詞,漢字字源網(wǎng)的翻譯為“meaning thing”。從牛,勿聲,本指雜色牛。應譯為:“variegated cow”。
“文”,名詞,漢字字源網(wǎng)的翻譯為“meaning culture”。象形,像正立之人形,胸部有刻畫之紋飾,故以文身之紋為文;“紋(紋)”字初文。本義為:紋理、花紋。應譯為:“texture/ pattern”。
“夕”,名詞,漢字字源網(wǎng)的翻譯為“meaning moon”。從月,轉注,即在“月”形內加一筆畫,仍以“月”為聲;甲骨文晚期“夕”與“月”同形。本指夜晚,與白天相對,也指日暮、傍晚;卜辭用作祭祀動詞,指夜晚舉行的祭祀活動。本義為:夜晚、夜晚舉行的祭祀活動。應譯為:“night/ritual activities at night”。
“昔”,名詞,漢字字源網(wǎng)的翻譯為“meaning (orig) an evening now formerly”。從日,災聲。本義為:過去、從前。應譯為:“past”。
“遝”,動詞,本義為“從止,眔聲,及,到”。應譯為:“get/reach/ arrive”。
“汓”,動詞,本義為“泅,游水”。應譯為:“swim”。
“徝”,動詞,本義為“從行,直聲,登升”。應譯為:“climb up”。
“肈”,動詞,本義為“從戈,從戶,以戈破戶之意,擊打,敲打”。應譯為:“hit/ beat”。
“砅”,動詞,本義為“從二石夾水,履石過河”。應譯為:“cross the river on the stones”。
“杗”,名詞,本義為“從木,亡聲,古代房屋中庭上南北向的大梁”。應譯為:“beams on the atrium of ancient house”。
“樴”,名詞,本義為“木橛子,短木樁”。應譯為:“short timber pile”。
“惄”,形容詞,本義為“從心,叔聲,饑餓”。應譯為:“hungry”。
“冞”,形容詞,本義為“深遠”。應譯為:“deep/ distant”。
“侚”,形容詞,本義為“從人,旬聲,迅疾,敏捷,巡視,巡行”。應譯為:“swift/ patrol”。
本論文是對甲骨文的收集和對甲骨文注解翻譯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以后還會繼續(xù)關注甲骨文釋讀的研究,并不斷對現(xiàn)有的數(shù)據(jù)庫進行補充和對其中不當之處更正,力求建立一個詳細準確系統(tǒng)的甲骨文英語翻譯數(shù)據(jù)庫。
隨著中國國家實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上升,越來越多的人學漢語,越來越多的漢學家、考古學家注意到甲骨文。甲骨文中文釋義的字典詞典及著述頗多,漢典網(wǎng)、漢字字源網(wǎng)等網(wǎng)站以及中國文字博物館和殷墟宮殿宗廟遺址等都有甲骨文的譯文,但目前缺少甲骨文的英文字典。甲骨文研究仍然面臨諸多問題,如研究呈碎片化,甲骨字體組類區(qū)分標準不一,甲骨文的英譯標準不統(tǒng)一等問題,急需進行系統(tǒng)化整理。
甲骨文英譯助力中國文化走向世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走出去工作。甲骨文是中國優(yōu)秀文化,傳播甲骨文中的中國文化價值就相當于亮出了我們中國的名牌。甲骨文英譯有助于外國人了解中國文化,促進文化交流,擴大中國“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