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瑋琪 謝登科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地質礦產勘查開發(fā)局第六地質大隊 哈密 839000)
區(qū)域上位于東天山山脈的南部,大地構造位置位于哈薩克斯坦-準噶爾板塊(Ⅱ)、準噶爾微板塊(Ⅱ1),以康古爾斷裂為界,劃分為兩個Ⅲ級構造帶,康古爾斷裂以北為大南湖晚古生代島弧帶(Ⅱ110),康古爾斷裂以南為覺羅塔格晚古生代溝弧帶(Ⅱ111),寶域銅礦位于大南湖晚古生代島弧帶(Ⅱ110)(董連慧,2010)。
礦區(qū)位于覺羅塔格石炭紀弧間盆地,分布在康古爾深大斷裂以南至黃山、干墩、苦水一帶,本區(qū)屬該復背斜倒轉北翼邊緣。由干墩組、梧桐窩子巖組組成。地層倒轉向南,變形強烈,片理化發(fā)育,強糜接巖化,長距離推覆運動。次級褶皺和斷裂極為發(fā)育,褶皺以緊密線狀褶皺為主。劍鞘狀褶皺發(fā)育。斷裂以北東東向擠壓逆斷裂為主,其次為北東向和北西向的壓扭性平推斷層。復背斜侵入巖大片出露,有超基性-基性巖、中性巖、酸性巖和偏堿性巖。海相細碧-角斑巖系廣泛分布,形成了火山-侵入雜巖系列,為島弧型鈣性系列。
寶域銅礦床共圈定出大小礦體13個,其中1號、8 號和10 號礦體為主礦體,其金屬資源量占礦區(qū)總金屬資源量的31.28%、14.48%、39.94%,合計占85.69%,其余均為小礦體,其金屬資源量占礦區(qū)總金屬資源量的14.31%。
(1)礦體全部產于三岔口復式巖體北側邊緣相帶石英閃長(玢)巖中,形態(tài)多呈“透鏡體”及板狀。呈南東東向延伸,與巖體及區(qū)域構造線的延伸基本一致。礦體傾向190°左右,傾角45°~65°。礦體規(guī)模大小變化比較懸殊,長156~935 米,厚0.72~8.58 米。銅品位0.21~1.20%,礦床平均品位0.36%。主要礦體形態(tài)較簡單,以似層狀為主,個別為透鏡狀。小礦體形態(tài)簡單,多為透鏡狀、脈狀。
(2)礦體中1號、8號和10號礦體為主礦體,礦體走向南東東向,傾向南,傾角44.4°-51°,延伸310-370 米,埋深210-265 米。其余小礦體走向南東東向,傾向南,傾角45°-63°,延伸80-404 米,埋深64-343米。
(3)礦床以硫化銅低品位礦石為主,低品位礦石金屬資源量占礦區(qū)總金屬資源量的66.44%,平均品位0.29%;工業(yè)礦石主要集中于7號、10號礦體中,其金屬資源量占礦區(qū)總金屬資源量的33.56%,平均品位0.63%。
寶域銅礦床的成礦期次,按其共生礦物、蝕變特征及流體包裹體測溫資料大致分為三個成礦期,即巖漿晚期殘余氣液成礦期、巖漿后期熱液成礦期及表生成礦期。以巖漿后期熱液期為主要成礦階段。
在石英閃長巖體成巖的晚期,從巖漿中分離出來的高溫熱流體,從包體測溫結果及共生礦物黃銅礦、磁黃鐵礦及磁鐵礦的出現(xiàn),推測其溫度為400-550℃,此時的熱液流體處于臨界或超臨界狀態(tài),富含H2O、HCl、SO2、P2O5和稀土元素、堿金屬元素及金屬組分Fe、Cu和Mo等。熱流體沿巖體邊部在上升運移過程中,對周圍巖石具有較強的萃取作用,使熱液體中的Cu、Mo 等組分含量進一步提高,隨著溫度的降低,熱液體對圍巖交代的同時,所攜帶的金屬礦物亦發(fā)生沉淀,形成部分銅、鉬的稀疏礦化,同時形成稀土元素富集。本期以浸染狀礦化為主,伴生蝕變?yōu)楹谠颇富?、鈉長石化及微量電氣石化和鉀長石化。
需要說明的是,含礦石英閃長巖體化學成分表明,巖石極度貧K2O而相對富Na2O,且鍶同位素的初始比值(Sr87/Sr86=0.704808±0.0051)與相鄰黃山基性、超基性相似,反映出它們可能為同源巖漿,形成深度大,屬幔源物質經過深部分異的產物,H2O 相對貧乏。故殘余巖漿中能富集的熱液也相對貧乏,由于熱液體量少,所以在運移過程中所萃取的有用組分也就少,加之巖體規(guī)模較大,故造成相對分散,這些因素都對成礦物質的大量富集不利。
由于熱流體系內貧K2O,所形成的鉀硅酸鹽礦物亦少,故本區(qū)很少見到鉀長石,僅在局部地段見云霧狀鉀長石交代斜長石的現(xiàn)象。相對較多的是黑云母化。由于熱流體總量少,所以黑云母化分布局限,只在熱流體活動的斷裂破碎帶附近呈狹長帶狀分布。
本期形成的銅(鉬)礦化特點之一是,絕大多數(shù)為稀疏浸染狀,偶見細脈浸染狀,多數(shù)不夠工業(yè)品位,且又很分散,常與黑云母化共生,金屬礦物為磁黃鐵礦、黃銅礦、黃鐵礦、輝鉬礦、磁鐵礦和鈦鐵礦等;另一特點是稀土元素相對富集,礦體中稀土元素總量遠較非礦化巖石高,高倍鏡下,可見微粒狀獨居石或富含稀土元素的磷灰石。
隨著巖漿的逐漸冷凝固結,巖漿中的水越來越多,同時天水也開始進入巖漿巖體內,天水的增加,使溫度下降,從流體包裹體內主要為NaCl、CaCl2及一些富鈣的蝕變,推測此時的熱流體中可能是富H2O、Na、Ca及HCl、H2S的硅過飽和體系,由于天水的加入,熱流體總量較巖漿殘余熱液期的熱流體增多,便造成區(qū)內大面積的綠泥石、綠簾石、絹云母化及礦區(qū)絹英巖化。結合不同成因石英中流體包裹體均一溫度及蝕變類型估計,此時的熱流體的溫度可能為150~350℃,其中以150~240℃為主。
這種富鈉、鈣的硅過飽和熱流體,在運移過程中捕獲了巖體中部分銅、鐵等金屬離子,同時由于此時的溫度更適合SO2中性分子轉化為H2S,H2S進一步電離,電離出的硫離子與銅、鐵等結合成黃鐵礦或黃銅礦,沉淀在有利構造部位,形成礦化體。由于溫度降低,流體萃取巖石中有用元素的能力降低,所捕獲的金屬離子的總量有限,加之巖體規(guī)模較大,分散性強,難以形成較大的工業(yè)礦體。疊加在早期礦化之上,則礦化明顯變富。隨著溫度的進一步降低,熱流體中硅、鈣、鐵等組分先后結晶成石英或綠簾石,同時伴有黃鐵礦、黃銅礦的沉淀,形成石英、綠簾石金屬硫化物脈。此后流體中硅、鈣及銅等由于溫度降低,能量減少,所以常呈脈狀充填在節(jié)理和微裂隙中形成純金屬硫化物脈和石英、碳酸鹽硫化物脈。最后形成石英、玉髓硫化物脈,細小的輝鉬礦與黃鐵礦和玉髓共生,并有少量銀的碲化物沉淀。最后階段代表了低溫熱液成礦階段,結合流體包裹體測溫,推測熱流體的溫度約為70~150℃,本期形成的脈狀礦化的疊加,常使礦體明顯變富。
綜上所述,巖漿期后熱液成礦期有三個成礦階段:①石英綠簾石金屬硫化物階段,主要相當于中溫熱液階段,礦石類型以細脈浸染狀型為主。②石英碳酸鹽硫化物和純硫化物階段,溫度介于中-低溫熱液階段,礦石類型以細脈充填型為主。③石英玉髓硫化物及少量的銀的碲化物階段,屬低溫熱液階段,礦石類型為脈狀充填型。這三個成礦階段為寶域銅礦床中銅的最主要成礦階段。
寶域銅礦床的表生成礦作用極不發(fā)育,這與該區(qū)所處的干旱少雨的半荒漠地理環(huán)境有關。所以表生作用微弱,氧化帶厚度約13米左右,黃鐵礦大多數(shù)轉變?yōu)楹骤F礦,銅的硫化物轉變?yōu)榭兹甘?,而無次生富集現(xiàn)象,故表生成礦作用在本區(qū)無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