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新秀
靜脈留置針穿刺屬于臨床中常用的治療方式,相較于普通頭皮針穿刺操作更為簡單,一般可以在血管內留置3-7天。一方面可以減少反復穿刺對患者帶來的生理與心理上的痛苦,另一方面可以減少護理人員的日常工作量。兒科使用靜脈留置針的頻率較高,主要是治療疾病、補充液體,緊急情況下可以起到搶救患者的作用,屬于兒科基礎護理操作。不過,靜脈留置針的留置時間受多種因素影響,主要包括輸液藥液、針頭、患者血管等。本次研究需要選取兒科靜脈留置針使用者,運用不同護理方法并進行對比,以此來探究最佳護理干預方法,具體研究結果如下。
本次研究需要納入70例兒科靜脈留置針使用者,研究開始時間為2020年2月,結束時間為2020年7月。對照組(n=35例)患兒運用常規(guī)護理方式,患者年齡≥1歲,≤5歲,平均年齡(2.69±0.36)歲,患者男女占比20例、15例;觀察組(n=35例)患兒采用綜合護理方式,患者年齡≥1歲,≤6歲,平均年齡(3.03±1.02)歲,患者男女占比21例、14例,兩組患者基礎資料差異度低(P>0.05)。
對照組靜脈留置針使用患兒運用常規(guī)護理方式,即用藥指導、健康宣教等。
觀察組靜脈留置針使用患兒采用綜合護理方式,具體實施如下:(1)認真履行告知義務,做好健康宣教工作,需要向患者家屬講述靜脈留置針的作用、注意事項、護理要點、不良反應以及并發(fā)癥預防方法等。部分患者家屬對靜脈留置針認知度低,認為針管長時間滯留于血管中會發(fā)生感染,對于該種情況護理人員需要告知患者家屬血管內留置的是軟管,不會對血管造成損傷,同時告知家屬對患者活動進行限制,避免留置針脫出血管外[1]。此外,留置針需要用醫(yī)用透明敷貼進行包裹,在洗刷時需要多加注意,若敷貼出現脫落情況需要及時告知護理人員。患者在穿脫衣服時,應先脫健肢再脫患肢,先穿患肢后穿健肢。(2)合理選擇留置針,兒童靜脈留置針型號主要包括26G、24G以及22G,需要依據患者實際年齡選擇合理的留置針型號,條件允許情況下選擇刺激性小、細、短的留置針。主要因為該類型的留置針使用后可以漂浮于血管中,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對血管壁的損傷,降低靜脈炎發(fā)生率,延長留置時間[2]。(3)合理選擇穿刺部位,穿刺前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血管進行評估,盡量避開大血管、炎癥以及創(chuàng)傷血管處,所選血管需要彈性好。(4)妥善固定,穿刺成功后待消毒液干燥后,需要在穿刺部位貼透明敷貼,隨后需要按照針梗走向進行塑形,輕輕按壓貼膜區(qū)域,將留置針妥善固定。留置針管處同樣需要固定,固定需要運用“高舉平臺”法,注意穿刺點需要低于肝素帽位置,減少對穿刺部位血管的刺激,保證留置液體輸入通暢[3]。(5)封管因素、正壓封管,有效分管可以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延長留置時間。主要是輸液完畢后,借助注射器通過靜脈留置針向管道內注入少量封管液,注意需要緩慢正壓脈沖式注入,避免將管道內血塊沖入血管內[4]。(6)正確輸入藥物,護理人員需要合理掌握輸入藥物的性質、作用以及濃度等,合理調整輸液速度。應該先選擇刺激性強的藥物輸入,隨后輸入刺激性弱的等滲藥液,藥液需要充分稀釋以減少對血管的刺激。
觀察組與對照組靜脈留置針使用者觀察指標為護理有效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護理有效率的評價標準為:顯效:輸液過程順利,患兒無哭喊狀況,未出現藥液外滲、局部紅腫;有效:輸液過程中情緒不穩(wěn)定,有不良反應出現,處理后得到有效緩解;無效:患兒有哭喊、藥液外滲、輸液點紅腫情況。
數據處理是研究過程中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為提升研究數據準確性,將本研究中的相關數據分為計量和計數數據,并納入計算機軟件SPSS22.0中,以此完成相關內容的分析。其中計量資料的表達和檢驗分別使用均數±標準差表達、t檢驗。而計數治療的表達和檢驗分別使用n(%)表達、x2檢驗,觀察指標中護理有效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用(%)表示,數據比較存在差異說明有統(tǒng)計學意義,用(P<0.05)表達。
如表1所示,觀察組兒科患者護理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護理有效率,組間差異顯著(P<0.05)。
觀察組使用靜脈留置針的患者運用綜合護理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85%,共計1例,主要是局部皮膚紅腫;對照組使用靜脈留置針的患者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式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4.28%,其中藥液外滲3例,發(fā)生率為8.57%,局部皮膚紅腫2例,發(fā)生率為5.71%,兩組研究數據差異顯著(P<0.05)。
兒科為綜合醫(yī)院的重要科室之一,輸液為該科室常見的治療方式。在向患者輸液時多運用普通頭皮針與靜脈留置針,其中靜脈留置針使用頻率比較高,患者使用后可以減少穿刺次數,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穿刺對患者機體的損傷。同時,兒科患者年齡比較小,對輸液穿刺認知度低,在輸液前、過程中比較容易出現哭鬧不良情緒,進一步加大了穿刺難度,若是使用靜脈留置針可以有效解決輸液困難狀況,減少護理人員的日常工作量[5]。不過,受多種因素影響靜脈留置針留置時間會縮短,會增加患者的痛苦,間接增加護理人員工作量。
為了延長靜脈留置針的使用時間,降低穿刺部位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本次研究對影響靜脈留置針留置時間長短的因素進行分析,具體如下:(1)血管選擇不當,小兒血管分布受年齡、機體發(fā)育等因素影響,血液主要在軀干、大血管以及踝關節(jié)等部位,四肢分布的靜脈比較多且血管細小,穿刺成功率無法有效提升。此外,多數患者家屬因外貌美觀度影響,不愿將患兒頭部毛發(fā)剔除,所以輸液部位主要為前額處,血管分支相對較少,使用過程中比較容易出現藥液外滲情況[6]。(2)護理人員因素,部分護理人員操作能力比較差,未能根據患者實際情況挑選合適的穿刺靜脈,進而使留置針使用時間比較短。此外,部分患者在穿刺過程中會出現哭鬧、躁動等行為,若護理人員心理素質過低,會影響整體操作效果。(3)血管病理學特點,多數兒科患者的穿刺血管彈性低,不易回血,穿刺進針后不易回血。若患者具有先天性心臟病、白血病,血管脆性會隨之增加,長時間通過靜脈留置針輸入藥物會增加藥液外滲發(fā)生率。本次研究對兒科靜脈留置針使用者運用綜合護理方式,結果顯示觀察組兒科患者運用綜合護理后,護理有效率為94.28,顯效率為57.14%,有效率為37.14%,無效率為5.71%;對照組兒科患者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式,護理有效率為77.14%,顯效率為47.71%,有效率為31.42%,無效率為22.85%,觀察組護理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 0.05)。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85%,相較于對照組兒科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4.28%高,組間差異顯著(P<0.05)。由此可以說明對患者運用綜合護理方式可以降低留置針使用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延長留置時間,并且可以減少對患者機體帶來的痛苦,可在臨床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