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冉 廖昳
(河南職業(yè)技術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
近年來,黨和國家對五四青年節(jié)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突出區(qū)域特色對五四精神進行創(chuàng)新發(fā)展尤為緊迫。但是,目前河南高職院校對五四精神傳承的主要活動形式多局限在思政課堂講授、主題電影觀看等理論學習活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深入了解五四精神,但對其核心內涵的理解僅停留在形式,難以深入學生內心。
1919 年,巴黎和會外交失敗,全國各地學生工人先后罷課罷工,響應北京學生運動,一場空前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由此展開,中國無產階級從此登上歷史舞臺。可以說,五四運動是以青年人為主體的運動,五四精神就是屬于青年人的精神。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短短8 個字,概括了當時人們徹底地、不妥協(xié)地反帝反封建的愛國精神。進入新時代的中國,更是賦予五四精神新的內涵:熱愛社會主義中國、弘揚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強化民主法治觀念、提升科學文化素質。作為寶貴的精神財富,五四精神對一代代青年樹立正確理想信念意義深遠,為高職學生樹立了標桿,也對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敢于擔當時代大任,努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不斷學習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不畏困難、不斷進取、真正擔負起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重任。
一以貫之的五四精神承載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要內容和精神內涵,為理性地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供了直觀、感性的典型范例。但是在針對近百名河南高職學子訪談后發(fā)現(xiàn),雖然大多數(shù)高職學生知曉五四運動,但對于五四運動爆發(fā)的成因,發(fā)展過程了解甚少。作為一個內陸省份,處于信息洼地的高職院校的學生信息獲取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相對較弱,難以明確新時代中國青年運動的主題、新時代中國青年運動的方向、新時代中國青年的使命,創(chuàng)新性的將五四精神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相結合開展活動也存在一定難度。
目前,高職院校中開展的“五四精神”傳承活動更多是以主題團課、主題團日等理論學習為主。思想理論學習的實踐活動本來就比較少,專門針對五四精神開展的實踐活動更不用說了。而且由于部分學校過度開展單一、重復、枯燥的政治學習活動,導致部分大學生對產生抗拒心理,這種群體之間的“反面情緒共鳴”容易影響班級里的其他成員,甚至“扭曲”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在河南省高職院校開展的社會實踐中,將五四精神與河南區(qū)域文化相結合的社會實踐并不多,并沒有充分凸顯河南的紅色文化特色。無論是“返家鄉(xiāng)”沿黃社會實踐活動,還是“青心聚力 基層有我”-返鄉(xiāng)大學生向社區(qū)(村)報到活動,更多是集中志愿服務、環(huán)境保護等方面,并沒有凸顯出河南省本身的紅色文化學習。雖然河南目前尚未形成系統(tǒng)性的五四精神體系,但五四精神始終引導著河南高職優(yōu)秀學子們用實踐探索祖國強盛之路,為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而奮斗。
近幾年,由于職業(yè)院校對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越來越重視,職業(yè)院校開展系列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紀念活動,社會實踐的形式內容也有了一定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但是由于五四精神的新時代動態(tài)解讀和詮釋不夠及時,部分同學不清楚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核心的五四精神新的時代內涵,在實踐傳承中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結合仍有難度,這嚴重阻礙其在當代河南高職院校學生傳承和發(fā)展。
高校學生尤其是高職學生的歷史文化積淀有限,對歷史文化的接受度相對較差,積極性不高。同時,由于河南高考沉重的課業(yè)壓力,初高中學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課堂上,更多關心的是與自己分數(shù)密切相關的歷史知識,很少有機會開展寒暑假社會實踐。作為一個農業(yè)大省,人均收入處于全國較低水平,很多高職學子是因為考上大學第一次走出鄉(xiāng)鎮(zhèn)、走出縣城,河南焦裕祿紀念館、紅旗渠等紅色教育基地對于他們來說只是一個符號,五四運動也只是課本書中干巴巴的文字,難以深入持續(xù)接觸紅色革命基地、接受紅色教育。
實踐是青年將自己所學專業(yè)知識與祖國命運聯(lián)系起來的重要途徑,也是青年了解社會現(xiàn)狀和民情民意的有效載體。跟本科院校相比,職業(yè)院校的人員規(guī)模、學生素養(yǎng)、活動時長仍有較大差距。為進一步推進省內經濟發(fā)展,解決大學生就業(yè)問題,河南省大力推動產教融合發(fā)展,但以“2+1”為主的快速人才培養(yǎng)模式導致高職院校學生在校時間僅為兩年,在加大學生學習壓力的同時,也導致了部分學生雖然具備了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儲備,但缺乏足夠的時間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難以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參與率較低。
以歷史為基礎,深挖五四精神內涵。盡管五四運動離現(xiàn)代大學生越來越遙遠,但五四精神并沒有因為時代變遷而泯滅。在社會主義新時代背景下,尤其是兩個100 年實現(xiàn)的關鍵時期,只有不斷重溫歷史、銘記歷史,才能成功尋到真正的民族內涵,不斷傳承和發(fā)展下去。通過不斷回顧歷史,還原歷史,帶領學生接觸五四運動事件發(fā)生的整個過程,正確把握國家的發(fā)展過程,感受時代的變遷,增強愛國的情感支撐,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培養(yǎng)學生愛國情懷。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豐富五四精神外延。青年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不管是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實現(xiàn)國家獨立和民族富強,五四運動也同樣如此。五四精神中最根本的就是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作為青年大學生,我們的命運始終和祖國的命運緊密相連,應堅守愛國主義的底線,堅定信心,奮發(fā)進取,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力軍,為建黨100 周年、中原崛起奉獻青春力量。
高職院校要在充分理解上級文件的基礎上,緊緊結合學院團員青年的實際情況,構建起河南整體性五四精神傳承理論體系。一方面,不斷完善機制體制,強化頂層設計。由學校宣傳、思政、團委等部門聯(lián)系制定年度宣傳教育計劃,分類分層次指導高職院校開展理論活動和實踐活動,尤其是要加強對高職院校開展體驗式社會實踐的資金支持力度,以文化為引導筑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陣地。二是要加強思政隊伍建設,積極引進思政人才,打造一支精良的思政宣傳團隊,促進五四精神走進河南高職院校課堂、教材、實踐活動。
河南省地處中原,紅色資源十分豐富,擁有“二七”紀念塔、紅旗渠、焦裕祿紀念館等一批特色鮮明,類型多樣的紅色資源,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傳承和發(fā)揚五四精神的絕佳場地。作為河南大學生,在學好專業(yè)知識,提高自身能力,掌握建設祖國的本領的同時,要結合當?shù)氐胤教厣?,體會老一輩革命家在光輝歲月,感受無產階級革命家敢為人先、敢拼敢闖的紅色精神,模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動學習紅船精神、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和中原優(yōu)秀文化,帶頭倡導良好社會風尚。自覺向人民學習、向實踐學習,增強同人民群眾的感情,成為腳踏實地、扎根基層,在改革和建設奮斗一線的高素質、高層次、多樣化、創(chuàng)造性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