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純
(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0)
在談詩性設計之前,首先得明確什么叫詩性。想了解什么是詩性,又得先明確什么是詩。詩,又稱詩歌,是一種用高度凝煉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并具有一定節(jié)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詩乃文學之祖,藝術之根。詩是一種闡述心靈的文學體裁,詩人用成熟的藝術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節(jié)、聲調和韻律的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意象來高度集中地表現社會生活和人類精神世界。詩具有藝術性,它具有美感。但能流傳千古的詩,它必定不只是有美感,它同別的藝術傳世之作一樣,有著自己獨特的內涵,有著詩人傾注其中的濃烈的情感,才能流傳至今。如此,我們就能明白詩是什么,但是,如果說詩是一種藝術形式,那么詩和別的藝術形式的區(qū)別又在何處?它何以成為經典,它有什么獨特之處?以至于我們今天還在傳頌古代的詩歌,還在探究其中的詩性,還在研究詩性在別的領域的應用?
何為詩性?在我看來,詩性就是詩歌當中,最令人動容的精神部分,當一種感情達到極致,被用最精煉的話語凝結在詩中,詩即成了情感的凝練。較于文章、舞蹈、音樂等其他藝術形式,詩往往較短,這種短使得情感的表達更加精妙。有的藝術體裁較長,情感綿延,起承轉合用時頗久,而詩,短短幾字就能包含大量內容與情感,這份情感的濃度更深、更澎湃,更震撼人。自古以來,情最動人,當情感被壓縮、凝練、升華后洶涌向人奔來,誰能拒絕,誰能不為之動容呢?詩人傾注自己的感情,或令讀者開懷,或令讀者憂愁,或令讀者心中之郁結揮發(fā)。僅僅讀到文字,就算讀者不了解背后的故事,心中也會震顫。詩性,是一種使人共情的力量,一種感染力。
自 1840 年開始,中國文化、藝術被極大地改變了。西方世界用武力征服東方之后,東方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模仿、學習西方文化的趨勢,歷史上也確實有中國的洋務運動、日本的明治維新等等事件。至此之后,本國的藝術不再純粹,或多或少的摻雜了西方的思想和觀念(就算沒有戰(zhàn)爭的侵襲,在現代這也是無法避免的事)。在谷崎潤一郎的《陰翳禮贊》中就提到,他不喜歡西方亮堂的白熾燈,覺得那過于直白,而東方普遍的審美是陰翳之美,微微昏黃的燈才更有東方的韻味。而西方的審美與思想夾雜在他們的器物中沖向了東方,蠶食著東方本土的藝術。詩性也許從這時就開始慢慢隱藏自己的身形了,因為西方文化強勢地插入了東方的,并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占據主導地位,古老的詩性之美不再是主角。
如今二十一世紀,那些優(yōu)美古樸的詩仿佛已經離我們的日常生活遠去,詩性是否也一起跟著遠離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情感是人最基本也是最本能的力量,每個人都天生有著愛人的能力,隨著小朋友長大,他會逐漸懂得七情六欲,而人是社會動物,注定與他人產生情感交集,所以詩性有傳播的天然渠道,詩性也許會低落,會暫時“隱姓埋名”,但它是不可能被徹底滅絕的。而隨著現代人越來越注重情感自由、心靈平和以及藝術修養(yǎng),隨著中國本土設計的逐漸成熟與沉淀,在全球化與本土化的對話中,設計師紛紛開始重新審視自身的傳統(tǒng)基因和東方設計文化,詩性已經顯現出它在現代的力量和價值,詩性的復蘇是顯而易見的,正如那句話所說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與遠方”。
詩性在各個領域都有它的成就,如果仔細觀察,可以說它是無處不在的,大到建筑,小到飾品,都能看到它的蹤跡。而詩性最能展現自我的,還是在平面設計領域。平面設計既孕育詩性,又被詩性滋養(yǎng),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越是能打動人的設計作品,越是能獲得觀者的注意,這種注意加以利用,就能轉換為其他的價值,誠然,在設計時不應利用詩性去獲取利益,否則詩性將不純粹,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詩性確實為作品帶來了更高的關注度與其他的效益。
設計不是單純的藝術。設計既有它藝術的一面,又有它商業(yè)化的一面,純粹表達個人審美的作品也許無法帶來足夠的經濟效益,那對于甲方來說它就是失敗的,而純粹為了經濟效益而討好受眾去做出的作品又注定庸俗且像煙花般短暫。如何平衡好藝術性與商業(yè)價值,是每個設計師都必須慎重對待的問題。
其實,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不需要去刻意做詩意或者其他高雅的成分,更多的是要注重設計師本身的文化素養(yǎng)和對設計主題的理解,沒有內涵的人刻意地去做一些高深的東西,那露餡也是遲早的事,或是做的令懂行的人恥笑,或是做的很“假”,很“四不像”,這就不為美了。當設計師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和文化底蘊,他的設計作品會自然而然地帶上詩意的成分,這種自然流露出的詩意才是應該值得肯定的。
詩性在設計中的重要作用,在平面設計領域體現的尤為明顯。平面設計主要涉及范圍很廣,且都是用“視覺的傳達”來交流的,正如平面設計的另一個名字——“視覺傳達設計”所表達的,視覺的表現力、畫面的沖擊感、作品傳達出的內涵等,都是平面設計的重要部分,平面設計所能傳達的情感比文字更直觀,其中的詩性也能更直接地傳達給觀者,觀者會產生的情感共鳴也就會更強烈。因此,重視平面設計中的詩性成分,對當代的設計師來說是必須的。
就平面設計而言,許多作品背后都有詩性的影子。如當代平面設計大師靳埭強,他的作品《漢字(臺灣印象海報邀請參展作品)》和《九九歸一(澳門回歸紀念海報)》中,大片的留白、水墨元素的運用、畫面節(jié)奏的控制等,都讓人能感受到古時的韻味,詩意也將靳埭強先生想表達的意象更完美的呈現。如另一位平面設計大師陳紹華,他設計的北京申奧標志是一幅極具中國特色的傳統(tǒng)手工藝品圖案——“同心結”,顏色上選取奧林匹克五環(huán)標志的顏色,圖案表現了一個人打太極拳時的動感姿態(tài),其簡潔的動作線條蘊含著優(yōu)美、和諧與力量,傳達出的是喜悅與歡樂,寓意著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團結合作和交流。這個作品中透露出的是人類的共性,不管是黑皮膚、黃皮膚還是白皮膚,在這樣一場盛事下,歡樂是屬于每一個人的,人與人之間不再有種族、國家、性別之間的隔閡,而是作為同一種生物——人,單純地因樂事而歡呼,這種情感的傳遞難道不也是一種詩性的體現嗎?
在如今科技迅速發(fā)展的背景下,詩性設計更是有了大展拳腳的舞臺??萍寂c藝術設計看似是兩個不相干的詞,但正是這兩個詞,是今后社會發(fā)展的重中之重,它們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交集,并且是深深地糾纏,它們已呈現一種不可分割的態(tài)勢。事實上,設計與所有的科目都有著或深或淺的關聯,設計已經滲透了我們的生活。當代的審美是多元化的,無論多么小眾的喜好都能找到同好,于是詩性設計也得到了發(fā)展,主流的詩性設計不再拘泥于古早的高雅或是風花雪月,對于詩性設計一詞的定義是不斷擴大的,因為詩性的內涵本就是無所不包的,而詩性更多的面正在被更多的人認識、接受。這也許是一個好現象,每個孤獨的人都能找到情感的寄托,都能找到與自己產生共鳴的部分,人生來孤獨而不孤獨。作為設計師,每個品牌、每個理念、每個設計師,都能有自己的受眾,詩性設計為人與人、人與品牌、人與社會之間架起橋梁,為原先毫不相干的個體之間建立情感的通道。在情感愈發(fā)冷清、人與人之間愈發(fā)冷漠的今天,在這個仿佛已經沒有了“人情味兒”的今天,詩性設計是一個撿拾情感的突破口,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詩性設計誘發(fā)人心底豐富的情感,這種情感會上升為美感,讓人走進設計作品內心的情感世界。如何將詩性融入自身,做出自然而天真的詩性設計,是對當代設計師的一大考驗:如何將詩性設計發(fā)揚、發(fā)展,如何讓更多人了解、擁有詩性,是對社會的一大考驗;如何突破某些界限,讓人與人之間能夠毫無障礙地相親相愛,是對人類共同體的一大考驗。也許,詩性設計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