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逍 胡若涵 王鵬
(大連工業(yè)大學南安普頓國際學院,遼寧 大連 116034)
為了滿足國內不同層次的教育,中外合作辦學需求作為教育國際化的一種重要形式的中外合作辦學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經(jīng)過40 年的發(fā)展,中外合作辦學的教學結構和體系日趨完善,地位也從原先的中國“教育事業(yè)的不被充分需要”發(fā)展到了“教育事業(yè)的重要構成”,其培養(yǎng)的各類人才也逐漸成為能夠成功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支柱。截至2019 年6 月,高等教育在校生規(guī)模大約55 萬人,已經(jīng)畢業(yè)的學生超過200 萬人[1]。因此,在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必須確保大學生擁有正確的政治方向和正確的價值取向,明確社會主義大學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而團課建設就在這其中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體現(xiàn)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階級性,維護了意識形態(tài)安全。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會或社會群體運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以政治思想教育為核心與重點的,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它是人類階級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一種教育實踐活動。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高度重視青年理論武裝,多次對共青團做好青年思想政治引領工作提出要求,并強調要用青年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形式開展工作[2]。在提高團員思想理論水平和政治素質,思想政治教育、組織青年引導青年的等方面,團課可作為重要途徑,在高校育人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團課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學習和實踐活動等快速有效的方式,不斷提高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以及組織協(xié)調能力,使他們進一步堅定跟隨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
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的青年團員可以在團課的學習中了解世界大勢,在課堂上與同學相互分享學習的收獲和體會,從學習、生活、工作等角度深入展開,談認識、談思想、講目標,從而進一步明確責任與擔當[3]。在高等教育領域中,團課作為青年群體思想教育的重要形式,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對于堅定高校青年學子跟隨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培育愛國主義精神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而在中外合作辦學蓬勃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確保中外合作辦學團課建設下的重要的目的是有效地加強中外合作辦學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將思想建立在對科學理論的理性認同之上,將思想上的被動轉為完全主動,從而使得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的團課建設更具有加強大學生思想引領的重要意義。
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在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我國當前高等教育中團課建設存在著以下一些問題。
中外合作辦學高校的團課思想教學形式較為單調,手段較為單一,教學模式比較傳統(tǒng),其模式與文化課上課模式相同,大多的課堂主導為教師,而學生卻依舊是被動接受知識。由于這種傳統(tǒng)填鴨式、灌溉式的教育模式過于單調,從而不能夠很好的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沒有辦法起到思想引領的作用。而相比較之下更受到歡迎的微團課雖然以更接地氣的微博和微信等形式融入大學生活,但其作為一種新新事物,仍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加以摸索,在這同時,它的缺點也很快地暴露出來,缺少了學生的評論和反饋導致微團課的內容不夠了解中外合作高校學生的想法和興趣點;除此之外,中外合作辦學下的高校學生家庭情況普遍優(yōu)渥,他們更加有經(jīng)濟基礎去選擇自己更有興趣的知識進行學習,與興趣相比較之下目前的團課形式顯得更為普通。
00 后大學生思想觀念多樣化,且具有極強的“自我”意識,許多新新事物的出現(xiàn)也使得其有更多機會獲取更多的興趣愛好。而當前社會還屬于轉型時期,環(huán)境較為豐富和繁雜,如果不加以正確的方向引導,將會導致很多大學生不能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思想空乏。而從目前來看,過半數(shù)的高校團課內容與大學生生活以及興趣點的聯(lián)系較少,內容較為空匱。相對于大學生們熱愛的網(wǎng)絡世界,團課較為理論化,而大學生關注的熱點話題未有在教學中體現(xiàn)。而針對團組織安排的重大會議和方針學習,更多僅限于死板地完成任務,毫無創(chuàng)造發(fā)揮,忽視了現(xiàn)代大學生接受事物的特點,沒有結合具體事例具體分析,讓現(xiàn)代大學生學習不徹底,理解不到位,使得大學生對于知識只是草草了事,沒有深入了解的想法。
較多中外合作的高校學生對團課沒有清楚的認知,不知道團課的意義及目的,從而對團課產(chǎn)生較為排斥的心理。對團課沒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團課只是走形式,應付上級檢查的想法已經(jīng)深深印入學生腦海中,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有團課課程的設立,也多是被認為是無意義的課程或是被其他課程擠占,導致學生缺少學習團課的意識,對于團課學習主動性不高,從而忽視了自身的思想發(fā)展。
通過對當前在校的中外合作學生的學習任務研究來看,絕大多數(shù)學生平時更在注重相關語言以及自身專業(yè)課的學習中。在中外合作辦學制度下,教師對學生的語言以及專業(yè)水平的考核的壓力大,同學們面臨著語言和專業(yè)課程等的考核危機,所以,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高校學生幾乎將實踐和精力全部投入在語言和專業(yè)課程內容上,從而在對團課及相關知識學習這方面就缺乏精力和動力,造成中外合作辦學大學生難以平等分配自身專業(yè)所花費的時間以及團課學習時間的問題。
在智能手機和網(wǎng)絡快速發(fā)展的今天,網(wǎng)絡文化會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產(chǎn)生一些不良的影響,原因如下:一是網(wǎng)絡上出現(xiàn)的一些“歷史虛無主義”素材歪曲了大學生群體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二是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一些西方不法分子利用我國網(wǎng)絡監(jiān)管的裂縫,對我國青年群體進行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浸透,潛移默化侵蝕我國青年的思想。而中外合作辦學條件下,此類情況會更為嚴重。我國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面對這種情況時仍然沒有領悟到問題的嚴重性,對于此類問題沒有較為有效的應對措施,且在傳播相關知識時也因學生無興趣而不提升自己,敷衍了事,以完成任務的想法傳授團課知識。因此如何正確應用團課,使在大學生群體中充分發(fā)揮實質性的作用,在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學生的思想引領、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高校思想教育政治工作者應提高自身素質,做到終身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創(chuàng)新思想意識,提高教學水平,在課堂內容設計與管理等方面做到不斷完善,遵循教育規(guī)律,因材施教,積極與大學生思想接軌,做到傳播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同時更加“接地氣”,創(chuàng)建真正科學合理、富有時代特色、深入人心的團課。
在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的高等院校學生,更愿意接受“做中學”的學習模式,根據(jù)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高校學生的特點在普通傳授團課教學的基礎上,帶領學生進入所在地區(qū)有關團課主題的地點進行實地走訪調查,通過老師的講解來了解歷史進而提高學生對團課的興趣。
傳統(tǒng)團課形式以單向為主,學習者是知識被動的接受者。雖然也有提問、討論等形式的交流與反饋,但這種交流與反饋的參與者只是少數(shù),在主客觀條件的作用下,這種機會對每個人并不是均等的。當沒有參與感的時候,我們對正在從事的事情的熱情會大打折扣。中外合作辦學大學生對于能夠展現(xiàn)自我的課堂更加踴躍,如能讓學生充分參與進課堂中,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通過演講以及演說展示的方式來展現(xiàn)學習到的團課知識,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團課當中來,在加深自己對團課掌握和認知的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較之于團課相關內容,高等院校大學生對自己專業(yè)的知識較有興趣且較為了解,高校思想教育政治工作者可以在團課中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專業(yè)知識來激發(fā)同學們對團課學習的熱情。比如如果學生是藝術設計類專業(yè),那么就可以從歷史電影及相關設計類視頻中去挖掘愛黨愛國的素材,以典型人物為主題開展團課,這樣既可以了解設計行業(yè)的發(fā)展歷史,又能堅定自己的愛黨愛國立場。將自己的專業(yè)與團課相結合,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成就感,又提升學生對團課學習的興趣。
在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高校思想教育政治工作者可以結合中外辦學背景的特殊性,引導學生在課堂中與外籍教師進行交流,通過闡述有關團課內容及觀點來讓外籍教師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國情,即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同時還宣傳了我國文化,促進外籍教師知華、愛華、友華。
除做好傳統(tǒng)線下團課外,我們還應積極通過網(wǎng)絡媒體組織團課學習內容,如線上答題、線上競賽等。線上團課更加方便快捷,花費時間少卻更具有思想引領的作用。通過此類“微團課”與網(wǎng)絡流行元素相結合,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等宏大、晦澀的抽象內容轉化為青年團員更加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小文章”“小話題”“小競賽”,使得團課教育更加生活化。
在高等教育國際化、中外合作辦學蓬勃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確保中外合作辦學團課建設的目的性和有效性是加強中外合作辦學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我們要在共青團工作的開展中,及時了解學生的需求,合理進行團課設置,加強學校的組織管理與團課編排,充分發(fā)揮“微團課”的優(yōu)勢,建立一套完整和有機統(tǒng)一的、符合中外合作辦學特點的團課模式,維護中外合作辦學高校的意識形態(tài)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