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琴
(云南師范大學 文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農(nóng)耕文明的光輝在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歷史長河中,一直綿延不絕,熠熠生輝?!痘茨献印吩疲骸肮耪呙袢悴蒿嬎蓸淠局畬?,食蠃蛖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于是神農(nóng)乃始教民播種五谷。”[1](1118)以上文獻闡述了一個問題:古時之人,從一開始都是以打獵采集為生,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口增多,對食物的需求量增加而開始耕種五谷,從此之后農(nóng)耕成為了獲取食物最重要的方式。而農(nóng)耕文明對氣候依賴性很高,因此對天氣的觀察,對歷法的熟知在古代農(nóng)耕文明社會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歷法的產(chǎn)生主要來自于對天文的觀察,定四時之序,按照季節(jié)之序的節(jié)氣進行耕作。夏代之時,帝有胤甲、孔甲、履癸,可見從禹到后面的幾任帝王已經(jīng)開始以天干為名,說明歷法已經(jīng)產(chǎn)生,這極大地促進了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而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又促進了歷法的成熟。這種因農(nóng)耕文明萌生的對氣候的敏感度和重視度,逐漸演變?yōu)榱颂煳臍v法倡言的“觀象授時”,最終形成了中國人不同于西方邏輯思維的“尚象”感性直觀思維,這也深刻地影響了后世文學家的詩性表述和對物候強烈的生命體驗。
這種思維方式,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演變?yōu)榱恕叭诵闹畡?,物使之然也”的物—情詩性?chuàng)作思維。什么為物,《說文解字》云:“物,萬物也?!盵2](48)因此通常都認為物應指示人以外的具體東西或者是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對的環(huán)境。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和婀娜多姿的自然風物是一切審美活動的源頭,“外師造化,中得心緣”[3](298)即是說體察自然萬物是創(chuàng)作的基礎,藝術創(chuàng)作若是離開了自然萬物就是失去內在的精神。但是,筆者卻認為,最能夠激起文學家對整個大自然,對世界的本體,對宇宙的浩渺尤其是對生命意識感發(fā)的應該是由氣候的不同,而引起的四時代序間的不同物候景觀。古代文學家早已深刻地感受到了氣候帶來的物候變化更加能喚起作家的生命意識,影響其靈府。陸機在《文賦》中云:“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盵4](170)四季變化,讓人不得不深嘆時間的流逝,眺望著由四時代序而帶來的物候變化,不禁讓作家思緒飛舞,隨之產(chǎn)生了喜春悲秋的情緒。此段文字的“物”,不是一般的萬物,鑒于語境前后的四時、勁秋、芳春等詞語來思考,應該就是氣候帶來的物候變化。鐘嶸的《詩品序》中也有相似的描述:“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裟舜猴L春鳥,秋月秋蟬,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5](1)此物也是指物候。是由四季的交替帶來的不同植物的生長繁榮,是不同動物的遷徙停留。
我們試從黛玉作詩來體味四時交替產(chǎn)生的不同物候對人的靈府產(chǎn)生的強烈影響。在《紅樓夢》第二十七回寫道:“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6](272)這首詩雖然是在小說中出現(xiàn),但其成就還是很高的,算是傷春嘆時的佳作。小說寫的時節(jié)是芒種時節(jié),已經(jīng)接近暮春,百花凋謝。黛玉心里感傷,不覺落下了幾滴眼淚,而刺激到黛玉敏感細膩神經(jīng)的不是其他事物,剛好是暮春時節(jié)的“菲菲花欲殘”。由于時間的流逝,花朵凋零,如浮萍一般漫天飛舞,不禁喚醒了黛玉潛藏在靈府的生命意識。感嘆自己生命一天天地消隕,自己在賈府雖然是外孫女但終究不過是外親,不是家生子,如漫天的紅香居無定所,無人憐愛。“明年花發(fā)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時光飛逝,到最后只會是物是人非。春殘花落,紅顏老死,花朵雖然能夠再發(fā),但是明年閨中又會是誰呢?這蕩漾起作者對生命易逝去的悲傷,對明年物是人非滄海桑田的感嘆,對自己容顏漸衰的哀吟的觸發(fā)不是沒有生命的亭臺軒榭、樓閣屋宇,而恰好是由氣候的變化而帶來的物候景觀,也被稱為是大自然的語言。它能帶給文學家強烈的生命體驗,從而也更能夠直抵文學家的心靈世界,觸發(fā)作家的靈感。
需要強調的是物候和氣候是兩個不同但是又相互關聯(lián)的氣象學上的概念?!皻夂驅W是觀測和記錄一個地方的冷暖晴雨、風云變化,借以推求其原因和趨向;物候學則是記錄一年中植物的生長榮枯,動物的往來生育,從而了解氣候變化和它對植物的影響”[7](1)。一言以蔽之,氣候影響物候,而物候既是指自然界中的花草樹木的枯榮繁盛,也指由季節(jié)的變化而出現(xiàn)的昆蟲鳥類等等,也“就是談一年中月、露、風、云、花、鳥推移變遷的過程”[7](14)。氣候影響了物候,使之產(chǎn)生了不同的景觀,而物候又是通過影響文學家的氣質進而來影響文學作品的風格。如《晏子春秋·內篇雜下》,晏子借南桔北枳的植物習性來譏諷楚王,也可以看出氣候的不同對植物的生成形式也是不一樣的,植物況且這樣,更何況于我們普通人,更不用提及心思敏感細膩的文人騷客了。這是氣候對同一植物不同生長環(huán)境的史書記載,氣候的不同對人氣質影響的例子在古代典籍中也俯拾皆是?!堆嘁砥庑浴分兄v到:“地氣風土異宜,人性亦因而迥異。以大概論之,天下分三道焉:北直、山東、山西、河南、陜西為一道,通謂之北人;江南、浙江、江西、福建、湖廣為一道,謂之東南人;四川、廣東、廣西、云南、貴州為一道,謂之西南人。北物多陸少水,人性質直,氣強壯,習于騎射,憚于乘舟,其俗儉樸而近于好義,其失也鄙,或愚蠢而暴悍。東南多水少陸,人性敏,氣弱,工于為文,狎波濤,苦鞍馬,其俗繁華而近于好禮,其失也浮,抑輕薄而侈靡。西南多水多陸,人性精巧,氣柔脆,與瑤侗苗蠻黎蜒等類雜處,其俗尚鬼,好斗而近于智,其失也狡,或詭譎而善變?!盵8]此段文字分析氣候、地理環(huán)境對人脾氣性格的影響十分精辟。綜上,氣候可以影響人的氣質,而人的氣質進而又會影響文學作品的風格,即是“風格即人”。所以在文學作品中,北方的詩歌由于氣候而帶來物候水文各方面的變化,題材多為廣袤邊塞、崇山大峻、駿馬征戰(zhàn)。而南方的詩歌題材多為落英繽紛、庭院深深、蔥樹綠草,則更多表現(xiàn)出溫婉清新、小家碧玉之風格。這些都足以見得氣候對文學家氣質的影響,對文學作品題材選擇和文學風格的影響。
總之,氣候在中國古老的農(nóng)耕文明的形成與發(fā)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對氣候知識的習得中形成了“觀象授時”的傳統(tǒng),使得中國古人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理性邏輯的感性直觀思維。這種思維方式深深地影響了中國古人的文化心理,因此對外界的事物,特別是由氣候帶來的物候景觀有著甚為深沉的生命意識體驗。而文學家比起常人有著更加細膩的感受力和豐富的想象力,不同季節(jié)的物候也更易走進其生命歷程,激發(fā)文人的生命意識,影響文學家的氣質和文學作品的體裁選取,最終影響了文學作品的風格。
巴蜀地區(qū)地域廣闊,古代的巴蜀,是指四川盆地及其附近地區(qū),地處中國西南地區(qū)。其氣候四季相對分明,“盆地南部長江河谷區(qū)年平均氣溫18~19°C。冬季短,僅65~70天,最冷月(一月)氣溫7~8°C,夏季長達145~150天,最熱月(七月)氣溫28~30°C,冬暖夏熱特征顯著。四至十月為雨季。冬季多霧,霜雪極少,春末夏初多雨,盛夏多連晴高溫和伏旱,盆地東部區(qū)年平均氣溫16~18°C。冬季80~85天,夏季120~140天。四至十月為雨季。冬季多霧,霜雪少見,春末夏初多雨”[9](161)。根據(jù)氣象觀測統(tǒng)計,四川盆地里的北碚(在重慶北面),平均一年中夜雨占全年降雨次數(shù)的61%,春季尤多,夜雨占70%;四川盆地西部的峨眉山,平均一年中夜雨占67%,春季夜雨占69%。我國其他地區(qū),夜雨率沒有四川盆地那樣大,如南京,一年中夜雨平均只占38%,湖南衡陽一年中夜雨只占36%??傊褪竦貐^(qū)是我國秦嶺、淮河以南的東部季風區(qū),是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其最突出的特征是,冬季由于冷空氣受北方秦嶺大巴山阻擋,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夏季高溫多雨,降水集中,四季分明,冬溫、春暖、夏熱、秋涼。由于盆地的地形,導致四川盆地常年風速偏低,是我國年平均風速最小的地區(qū)之一,所以秋天涼爽不衰颯。
巴蜀沃野,物華天寶,雄偉壯麗、令人心馳神往的山川,使得太白引吭謳歌“蜀道難,難于上青天”[10](127)。旖旎絢爛、季節(jié)分明的物候景觀,使得“大歷十才子”之首錢起低頭吟嘆“錦城花月下,才子定忘歸”[10](6)。巴蜀寶地,潤物細無聲般地用此地的山川物候潤澤著入蜀、出蜀的文人騷客,使其筆下書寫了許多巴蜀風物,形象生動地反映了巴蜀的氣候變化和物候變遷,極大地拓展了世人對巴蜀風物的認識,也豐富了中國古典詩詞的體裁范圍和藝術畫廊。唐宋詩詞作品對巴蜀氣候物候的反映表現(xiàn)于以下幾個方面。
蜀江春色濃如霧,擁雙旌歸去,海棠也似別君難,一點點,啼紅雨。
——(宋)陳鳳儀《一絡索》[10](37)
“春色”二字一開篇,就已經(jīng)點明了該詞的寫作時間為春天。描寫的是春天巴蜀地區(qū)具有代表性的物候海棠花,詞人用“啼紅雨”點明了花的鮮艷,暗示了春意的濃厚。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碟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唐)杜甫《江畔獨步尋花》[10](50)
杜甫,本不是四川人,其祖籍為襄陽人。天寶五年(746)到長安進士不第,困居了十年。安史之亂期間,任左拾遺。不久之后辭官,在成都定居,營造草堂。該詩歌是杜甫在肅宗上元二年(761)春天在成都浣花草堂所做?;ǘ錆M路都是,不計其數(shù)的花朵把枝頭都壓彎了,花朵開得何其茂盛。前兩句直寫花,后兩句則是借著蝴蝶嬌鶯間接虛寫花朵的錦簇,春色濃如霧借著淺顯的語言在筆尖恣意流淌著。
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毩鄹鳠o賴,紫蝶黃蜂各有情。
——(唐)李商隱《二月二日》[10](151)
此詩作于宣宗大中七年(853),詩歌中寫的正是早春時節(jié)蜀中(現(xiàn)三臺縣)的踏青節(jié)。美國著名森林昆蟲學家霍普金斯認為,物候向北移動緯度1度,植物的階段發(fā)育就會縮短四天。梓州即現(xiàn)四川三臺縣,為北緯31度,根據(jù)“霍普金斯定律”來看,相比于北方的緯度,巴蜀地區(qū)的春天來得更早。二月間已經(jīng)沒有了寒冷,早已經(jīng)溫暖起來,萬物復蘇,處處充滿春天的生氣,花朵露出嬌艷的花蕊,剛長出的柳葉也如少女明媚的眼睛,調皮嬌羞地挑撥著游人的心。氣候的變暖使得繁花盛開、細柳抽芽,招引來了紫蝶黃蜂在其間飛舞嬉鬧,春色何其濃烈。
不上云居二十年,春風草色尚芊綿。浪夸行跡自南北,應許游蹤相后先。
客為芳辰浮綠蟻,僧于清夜禮金仙。興來莫說長安夢,北斗南辰總煥然。
——(宋)馮山《云光山》[10](183)
作者已經(jīng)有二十余年不曾來云光山居住,但是再次來到此山,春意依舊盎然。作者用芊綿一詞形容草木的茂盛,宋歐陽修《蝶戀花》詞“獨依欄桿心緒亂,芳草芊綿,尚憶江南岸”,也用了芊綿一詞,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形容草色的茂盛、春意的濃厚。
筑成小圃疑蒙頂,分得靈根自建溪。
昨夜風雷先早發(fā),綠芽和露濯春畦。
——(宋)王敏《紫云坪植茗園記》[10](258)
該詩見于四川萬源石窩鄉(xiāng)古社坪村西一公里處的蘇家?guī)r石壁上,為宋徽宗大觀三年(1109)十月廿三日鐫刻,是國內發(fā)現(xiàn)最早的唯一記述種植茶樹的摩崖石刻。詩中寫到的蒙頂乃是四川的名山,是我國有文字記載以來,人工種植茶葉最早的地區(qū),《圖經(jīng)》記載蒙頂茶因為受陽氣全所以芳香獨烈。四川春天來臨得早,氣候溫暖,特別是蒙山地區(qū),常陰雨,特別適合茶葉的生長。所以春雷一打,茶葉便露出翠色欲滴的嫩芽,真有一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意蘊在其中,春意濃濃。
在蜀地,由于特殊的氣候地理條件,還有最顯著的一個物候表現(xiàn)便是夜雨,時常激蕩著文人騷客的靈府,深觸著他們的生命意識,其在唐宋詩詞中也多有反映。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唐)李商隱《夜雨寄北》[10](277)
《萬首唐人絕句》中題作《夜雨寄內》,李商隱(812—858)懷州河內(即今河南沁陽)人,該詩是流滯蜀地時寫給其妻子的詩,其愛情詩歌以情深委婉而取勝。湖南衡陽一年中夜雨非常少見,只占全年30%左右,而巴蜀的夜雨卻能占比70%,所以這蜀地特有的物候不能不帶給義山滿懷的驚喜。蜀地的夜雨帶給義山的不是分離的凄苦,內心的凄涼,而是回家與嬌妻團圓之時,共同秉燭夜談的美景。
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唐)杜甫《春夜喜雨》[10](5)
義山《夜雨寄北》書寫的是秋天的夜雨,而杜甫則為我們描繪了蜀地春天的夜雨。春季的夜雨在四川的夜雨中占比是最高的,能達到全年降雨的70%左右,因此夜雨也是蜀地重要的物候,當之無愧“潤物細無聲”,不僅滋潤了錦官城的百花,也是潤澤了文學家細膩的生命的意識。
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
漢女輸橦布,巴人訟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依先賢。
——(唐)王維《送梓州李使君》[10](150)
清人吳喬《圍爐詩話》云:“讀王右丞詩,使人密氣塵心都盡?!蓖蹙S在蜀地的夜雨中,感受到的是隱逸清幽,對雨的描寫十分精辟,天趣自成,生動地寫出了巴蜀夜雨時間的綿長,綴滿樹葉間,如泉水流淌一般,和陸放翁的“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描寫夜雨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極富逸趣。所以即使是和友人送別,感受到的也是巴蜀夜雨的美好,毫無送別的凄苦之情。
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毩鄹鳠o賴,紫蝶黃蜂俱有情。
萬里憶歸元亮井,三年從事亞夫營。新灘莫悟游人意,更作風檐夜雨聲。
——(唐)李商隱《二月二日》[10](151)
這首詩歌的夜雨不是真實描寫春天晚上的夜雨淅淅瀝瀝,而是把江灘上江浪拍打的聲音比作是春天屋檐下雨打屋檐似的嘩嘩作響。雖然不是真實描寫夜雨,但是處在滯留在巴蜀地區(qū)的義山早已習慣了巴地的夜雨拍打屋檐的景象,所以才能借用之比喻江上的新灘拍打場面。
巴蜀地區(qū)屬于亞熱帶氣候,秋季平均溫度是22℃~30℃,冬季的平均氣溫在0℃以上,因盆地地形,加之秦嶺的阻隔,所以少大風天氣,秋冬不衰颯,反而如山水畫一般,“秋如靜,冬如定”。
金鎖重門荒苑靜,綺窗愁對秋空。翠華一去寂無蹤。玉樓歌吹,聲斷已隨風。
煙月不知人事改,夜闌還照深宮。藕花相向野塘中,暗傷亡國,清露泣香紅。
——(后蜀)鹿虔扆《臨江仙》[10](28)
這首詞作于前蜀亡時,情緒較為低沉哀婉。上闕荒苑、小窗、歌聲、秋天的空曠高遠的天空,涼爽而不衰颯的秋風,凄涼陣陣襲來。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暗傷亡國之詞……寫秋空荒苑,重門靜鎖,已足色凄涼……”但是即使凄涼,卻也不衰颯,不像北方的秋天物候,“枯藤、老樹、昏鴉”,也沒有寒風襲來,至少還有藕花在野塘中靜靜開放著,展現(xiàn)出的是秋天的空與靜。
秋天如鏡空,樓閣盡玲瓏。水暗馀霞外,山明落照中。
鳥行看漸遠,松韻聽難窮。今日登臨意,多歡語笑同。
——(唐)段文昌《題武擔寺西臺》[10](79)
在詩中,作者直接點明了巴蜀秋天的特征就是空,在這幅秋畫中,余霞、波水、月明、鳥行、松樹,展現(xiàn)出的是多么和諧、靜動結合而不蕭瑟的秋天?。?/p>
寂寞邛城夜,寒塘對庾樓。蜀關蟬已噪,秦樹葉應秋。
道路連天遠,笙歌到曉愁。不堪分袂后,殘月正如鉤。
——(唐)唐求《邛州水亭夜宴送顧非熊之官》[10](98)
蟬鳴是蜀地秋天最重要的物候,蟬聲已躁,暗示秋天已經(jīng)到來了,葉子也應著秋景,緩緩葉落,翩翩飛舞。但卻不似北方衰颯的秋天,涼涼的疾風吹著枯葉漫無目的地漂浮,沒有絲絲生機可言,巴蜀秋天更多展現(xiàn)的是秋高氣爽、空遠寂靜。
細雨梅初熟,輕寒麥已秋。路危趨劍道,夢穩(wěn)過刀州。
秦栗非吳食,巴粳類越疇。當壚無復舊,試似長卿永。
——(宋代)梅饒臣《送錢駕部知邛州》[10](98)
長江中下游,因為特殊的氣候原因,在秋季會進入到梅雨時節(jié),雨一下可能就會數(shù)日。夏天炎熱,連續(xù)的梅雨可以消暑,使得空氣變得濕潤,所以巴蜀的秋天都比較涼爽。正如梅堯臣所說的那樣,可能還有略微的輕寒。
巴蜀的冬天也別具特色,相比北方溫暖。也因為巴蜀范圍的宏大,地形的特殊,有些地方還下雪,在沒有酷寒的冬天里,豐富我們的色彩世界。
不隨秋月閟天香,冰雪叢中見縷黃。卻得清空惜花地,少須梅影慰孤芳。
——(宋)張栻《絕句一首》[10](159)
形容梅花總是“凌寒獨自開”,所以按照我們常識,一直認為梅花都是在十分酷寒的環(huán)境中開放的。雖然梅花前期需要一個相對冷的氣溫來含苞,但是要想梅花綻放,還是需要一個溫暖的環(huán)境。中國地理學家王會昌先生在1992年出版的《中國文化地理》一書中,根據(jù)竺可楨先生的研究成果,并且結合了后來其他歷史氣候學家的研究成果,把中國近五千年的氣候變化過程劃分為四個溫暖期以及與之對應的四個寒冷期?!肮?00年—1000年,隋唐至北宋初年,長安冬季無冰雪,8至9世紀,長安種梅花,柑橘結果。公元1000年—1200年,即是北宋初年到南宋中葉,華北已無野生梅樹,只在園中生長……”[11](84)所以,從張栻描寫巴蜀有野生梅花可以看出,巴蜀冬天的氣候是不酷寒而相對比較溫暖的。
除了以上還需要補充一點的是,巴蜀管轄范圍比較廣闊,地理地形也相對復雜,加之山川險峻,現(xiàn)許多城市的名字還有直接以山命名的(樂山、眉山、峨眉山……)。太白也引吭謳歌“蜀道難,難于上青天”[10](127)來反映巴蜀多山,所以氣候的垂直變化比較明顯,詩詞中也有體現(xiàn)。
師言結夏入巴峰,云水回頭幾萬重。五月峨眉須近火,木皮嶺重只如冬。
——(唐)曹松《送僧入蜀過夏》[10](197)
峨眉山可謂是四川乃至于全國的名山,李白云“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10](196)至今成為書寫峨眉山的千古名句。峨眉山海拔比較高,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山上常年都比較寒冷,所以才有了曹松詩中所說的五月的峨眉山下悶熱,而山上卻還需要烤火來取暖,和冬天沒有多大的區(qū)別。
炎蒸無處避,此地忽知寒。松砌行無際,石房禪自安。
鴛鴦秋沼漲,蝙蝠晚庭寬。登眺見田舍,衡茅半不完。
——(宋)范鎮(zhèn)《游昭覺寺》[10](80)
該寺有川西“第一叢林”之稱。無數(shù)的文人騷客在此揮灑下他們的筆墨。天氣炎熱得讓人難以忍受,于是作者來到了昭覺寺,樹木叢生,小徑似乎沒有盡頭,來之前覺得炎熱無比,來后還覺得有些寒冷。這兩首詩很好地反映了巴蜀地區(qū)氣候垂直分布變化,山上和山下的氣溫是完全不一樣的,可能還會覺得有些寒冷。
文學家們也有這樣的認識:“文學家的作品,和他生長的地方,有密切的關系。——如同小說家的小說,詩家的詩,戲劇家的戲劇,都濃厚的含著本地風光——他文學的特質,又是完全可以由地理造成……”[12]影響作家文學創(chuàng)作的不僅有冰心所談及的地理,氣候也是影響作家創(chuàng)作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由氣候所引起的物候的變化更能夠喚起作家的生命意識體驗。關于生命意識,曾大興這樣定義:“所謂生命意識,是指人類對于自身生命所產(chǎn)生的一種自覺的情感體驗和理性思考。它包含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是對生命本身的感悟和認識,例如對生命的起源、歷程、形式的探尋,對時序的感覺,對死亡的看法,對命運的思索等等……生命意識本質上是一種時間意識。”[13](24)正如前面所說,中國從最早的“觀象授時”的農(nóng)耕文明開始,就在浩渺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感性直觀思維,所以總是借助外在的事物來表達想法和感受。特別是意識到“言不盡意”時,便借助“立象盡意”審美意象來突破語言帶來的局限,以便完整地表達審美理想和審美體驗。而且,在中國的傳統(tǒng)審美中,都追求主體情思與大自然生命形態(tài)的契合融凝,在自然萬物的反照中敞現(xiàn)主體情思。所以,由氣候變化帶來的物候所具有的深層生命內涵和內在的生機活力,更易讓心思細膩的文學家去徹悟其中所蘊含的生命韻律和節(jié)奏,在對物候的燭照、切入與體認的過程中,喚起我們的生命意識體驗以及人生哲理感受?!巴鈳熢旎?,中得心緣”,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和婀娜多姿的自然風物是一切審美活動的源頭,然而只有當他們被主體在心靈的默照中,同心靈達到契合時,才能成為真正的審美對象。而這自然萬物中氣候帶來的物候更能激蕩人性情,更能引發(fā)心靈體驗,達到主體對客體事物的超越以及同客體事物的融合。
作為人類,對生命意識的體驗什么時候才最深刻?恐是在最接近死亡的時刻才最能讓人徹悟明了,深刻體認吧。索甲仁波切指出:“接近死亡,可以帶來真正的覺醒和生命觀的改變。”[14](35)而“在自然界中全年的現(xiàn)象中,表達死亡與復活的觀念,再沒有比草木的秋謝春生表達得更明顯的了”[15](489)。總之,氣候帶來的物候的生長榮枯和推移變遷更加能走入作家的靈府,在與物候等自然生命形態(tài)契合融凝的過程中,完成一場生命意識體驗的旅程,并且憑著敏銳、細膩、強烈的感知,把這種生命意識體驗借用物候,用“立象盡意”的方式完美呈現(xiàn)出來。所以在自然中尋找人格、心靈、生命意識的投影,喚醒我們的生命意識體驗。
“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盵4](170)“情因物興”“緣物而感”。四川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四季分明的物候,給入蜀的文學家注入了傷春悲秋的血液。
去年今日到城都,城上芙蓉錦繡舒。今日重來舊游處,此花憔悴不如初。
——(宋)張立《又詠蜀都城上芙蓉花》[10](31)
這首詩有一個真實的故事,五代十國時期,后蜀主孟昶,耽于享樂,下令種植了很多的芙蓉花,花朵開放的時候,幾十里地就像鋪了錦繡一般,但是后來朝政大亂,政權跌落他人手中。春天到了,去年的這時節(jié)花還能開得燦爛無比,而今年花已經(jīng)凋零枯萎。在這流淌著的生命時間里,春天自然造化的微妙生機和動態(tài),不禁激起了作者物是人非,后蜀興衰的感慨。
流落復蹉跎,交親半逝波。謀身非不切,言命欲如何。
故楚春田廢,窮巴瘴雨多。引人鄉(xiāng)淚盡,夜夜竹枝歌。
——(唐)鄭谷《渠江旅思》[10](265)
鄭谷(公元849—911年),字守愚,江西袁州人(今宜春),出奔西蜀有六年之久。巴蜀的春天已經(jīng)到來,雨淅淅瀝瀝一直下了好久也不見有停止的趨勢,不免增添了內心的煩躁。春雨是春天最重要的物候象征,一年春雨的到來,暗指時間在悄然流逝,激起了作者生命意識的感受,使得作者對自己的生命產(chǎn)生了一種自覺的情感體驗和理性思考。春天本是春耕的時節(jié),自己卻流落在外,荒廢了田地,一場久下不停的春雨,喚起作者的生命意識,感傷歲月的蹉跎,時光的流逝,良田的荒廢不自覺地在春天的細雨中感嘆哀傷起來。
隨柳參差破綠芽,此中依約欲飛花。春光是處傷離思,何況歸期未有涯。
——(唐)王周《和杜運使巴峽地暖節(jié)物與中土異黯然有感(其一)》[10](271)
始看菊蕊開籬下,又見梅花寄嶺頭。攬轡巴西官局冷,幾憑春酒沃鄉(xiāng)愁。
——(唐)王周《和杜運使巴峽地暖節(jié)物與中土異黯然有感(其二)》[10](271)
詩題目中所說的地暖節(jié)物,其實就是所謂的“物候”。這兩首詩,是傷春的代表作。瞻彼四時,春已悄至,柳樹已經(jīng)掙出了嫩芽,柳絮如花朵一般飛舞,菊花、梅花也競相綻放,這些一年輪回的新生植物的生長,讓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流逝。氣候變化帶來的物候所具有的深層生命內涵和內在的生機活力,讓心思細膩的文學家去徹悟其中所蘊含的生命韻律和節(jié)奏,感慨時間又過去了一年,而自己卻歸期未定,傷春之感,鄉(xiāng)愁之情躍上心頭,久久停留。
東望青天周與秦,杏花榆葉故園春,野寺一傾寒食酒,晚來風景重愁人。
——(唐)張偉《巴州寒食晚眺》[10](272)
寒食節(jié)一般是在清明節(jié)前一兩天。張偉也不是巴蜀人,而是南陽人士。最先引起作者心緒的是寒食節(jié),作者向自己的家鄉(xiāng)眺望,想象春天故園的物候杏花開放,榆樹抽嫩芽,不免激起了作者思鄉(xiāng)的情感。
少城西北之高樓,此地蒼茫天意秋。驚風白日忽已晚,落葉長年相與愁。
極塞云物自慘淡,趨林鳥雀時啁啾。纓上朔塵久不洗,安得手弄滄江流。
——(宋)宋祁《題北樓》[10](79)
落葉、秋風、鳥雀的啁啾,不禁喚起作者對時間的感嘆,悲秋之感,躍然紙上。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是中國吟誦至今不變的主題。面對細微的落葉、秋風、鳥雀的啁啾,詩人在體認大自然生命形態(tài)的機趣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失去,所以產(chǎn)生對生命的眷戀,希望不再有征塵,只想溫柔待流年,安手弄滄江。
重陽不忍上高樓,寒菊年年照暮秋。萬疊故山云總隔,兩行鄉(xiāng)淚血和流。
黃茅莽莽連邊郡,紅葉紛紛落釣舟。歸計未成年漸老,茱萸羞戴雪霜頭。
載花乘酒上高山,四望秋空八極寬。蜀國江山存不得,劉家豚犬取何難。
張儀舊壁蒼苔厚,葛亮荒祠古木寒。獨對斜陽更惆悵,錦江東注似波瀾。
——(唐)劉兼《重陽感懷》[10](280)
又是一年的菊花盛開,又是一年的紅葉紛紛,又是一年的茱萸綻放,時間在一年又一年間不經(jīng)意地流轉。在作者的內心與自然的交融中,在自然生生不息的燭照中,發(fā)現(xiàn)自己生命在逐漸消亡,人間萬物與自然相比都是煙花易逝,滄海一粟,所以獨對斜陽更惆悵。
巴蜀地區(qū)四季分明,物候的時序感更加強烈,生命節(jié)奏也就更加明顯,使得主體在與自然的燭照和體認中更易引發(fā)或喜或悲的情感體驗,所以引起詩人詞人的傷春悲秋之感。但是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生命體驗和感受,巴蜀物候帶給他們的不僅僅是傷春悲秋,更還有對人生的豁達以及生命的超越,在這種超越中,實現(xiàn)了真正的自由與價值,從而讓自己的生命成為了永恒。
一雨東風晚,山鶯獨報春。淹留巫峽夢,惆悵洛陽人。
柳意籠丹檻,梅香覆錦茵,年華行可惜,瑤瑟莫生塵。
——(唐)羊士諤《資中早春》[10](172)
物候最能激發(fā)作家的生命意識,柳樹抽出新芽,梅花開滿枝頭,暗示著又是新的一年的到來,而生命也在悄然流逝。這些物候給了作家感悟和內心的震撼,不禁感嘆似水流年不可復返,“年華行可惜”。但是作者并沒有傷春悲秋,而是借著這眼前的美景好好地享受大自然的美妙,在自然的物候中安頓心靈,讓“瑤瑟莫生塵”,在撥弄琴瑟、靜享美景中活出生命的深度,實現(xiàn)對流年洗刷下的腐朽軀體超越,活得出塵灑脫。
畫舸輕橈柳色新,摩訶池上醉青春。
不辭不為青春醉,只恐鶯花也怪人。
——(唐)高駢《殘春遣興》[10](26)
題目“殘春”就已點明,描寫的是暮春時節(jié),作者已經(jīng)敏銳、細膩地感受到了春天即將離去。柳色、鶯花等生長榮枯和推移變化的物候并沒有使他感到悲傷,“反而是一種友善的提醒,讓人們在其生命意識里體認到生命的有限,人應該在有限的生命中,讓自己的生命將更加的充實和快樂”[13](273),實現(xiàn)對世間繁瑣事務的超越,從而達到身體與身心的自由與灑脫,所以作者“不辭不為青春醉”。
審美的過程總是一個微妙的過程,只有那些微妙的物候變化,才更易走入作家的靈府、通往讀者的內心世界。所以由氣候而產(chǎn)生的物候總是會影響作家的生命意識,物候生成流轉的生命韻律與節(jié)奏都會從深層次上與文學家共振、共鳴,在體認的過程中獲得獨特的生命意識感悟。巴蜀文人在巴蜀特有的氣候而形成的物候景觀中恣意地馳騁、自由地舒展蕩漾,時而展露出淡淡的傷春悲秋意緒,時而流淌著“不辭不為青春醉”的灑脫與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