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霞
(商洛學院,陜西商洛 726000)
在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課堂和主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論課(下簡稱“思政課”),思政課覆蓋面廣,是面向全校學生的核心課程和關鍵課程,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思政課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1]。信息技術與思政課深度融合不是把信息技術僅僅作為輔助教學的工具,而是利用信息技術所提供的資源共享的便利,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環(huán)境,使學生不再被動的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地進行自主探索。
首先,拓展了教學空間。比爾·蓋茨在《未來之路》中所指出:“教育的最終目標會改變,不是為了一紙文憑,而是為了終生受到教育[2]?!痹谛畔⒓夹g的支持下,不同地方的學校、不同學校的學生,同一學校不同專業(yè)的學生都可以互通有無,合作學習。其次,突破了時間的限制。學生可以利用智能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隨時隨地交流學習,接受在線教育,改變了傳統(tǒng)固定的學習時間和地點,這種學習方式的變化符合目前“00 后”學生的學習心態(tài),與此同時,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得到極大提升。
信息技術的動態(tài)特征,使思政課教學的直觀性、生動性得到明顯提升。在信息技術條件下,可根據(jù)學生學習需要使教學信息更豐富多彩,例如VR 虛擬現(xiàn)實技術利用,通過計算機生成一種模擬環(huán)境,利用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維動態(tài)視景和實體行為的系統(tǒng)仿真使學生沉浸到教學環(huán)境中。但必須明確,虛擬課堂引入,不是完全替代傳統(tǒng)教學,而是對傳統(tǒng)教學有效補充,二者優(yōu)勢互補,整體提升教學效果。這種混合式教學方式也是目前教育教學改革所提倡的。同時,在內容的選擇上,必須選擇適宜于信息化教學的教學內容。
隨著信息技術被廣泛應用于教育教學,課堂的教學內容不再局限于書本,網(wǎng)絡空間包含超大容量的知識信息內容和最新的知識信息內容,學生可以根據(jù)所需通過手機、電腦輕松獲取。在思政課教學中,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將多種多樣的思政教學資源包,如相關視頻資源、專題學習網(wǎng)站、網(wǎng)絡輔助教學課程等教學資源引入課堂教學,豐富教學內容。這就使得思政課的教學內容不再僅僅局限于文字,還可以是以信息技術為載體的各種各樣的教學資源和教學軟件,使學生輕松的獲取知識和信息。
高校思政課教學效果提升與否,在于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否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必須依賴思政課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創(chuàng)新,而信息技術與高校思政課深度融合是創(chuàng)新思政課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途徑之一。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信息技術不但豐富了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手段,而且為教學方法的改進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傳統(tǒng)的填鴨式和滿堂灌的思政課教學逐漸向學生喜歡的開放式、情景式、啟發(fā)式轉變,而以上教學方法備受學生喜愛。學生認為的枯燥的理論知識“活”了,思政課的吸引力提升了,解決學生不愿學、不想學的問題。
教學不是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是要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實現(xiàn)雙向互動,所以,教育教學改革必須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提升。利用信息技術,可有效地將教育客體的主動性調動起來,學生學習的體驗性增強。網(wǎng)絡迅速發(fā)展的今天,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和渠道增多,教師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各種新媒體、教學平臺,如智慧樹、超星爾雅、中國大學慕課、學堂在線等平臺豐富的知識資源使教育資源的廣度和深度得到延伸和拓展,增強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信息技術的數(shù)字化、智能化、虛擬化等特征,能夠增強思政課的課堂教學活力,讓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課煥發(fā)新活力、呈現(xiàn)新氣象、注入新動力。應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的“即時交互”性,讓學生利用“碎片時間”,充分獲取知識,并將獲取的知識在課堂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進行頭腦風暴。當然,這需要教師提前進行教學設計,發(fā)布學習任務,學生需課下利用網(wǎng)絡等資源查閱資料,為更好完成此目標,教師需要制定相關的激勵措施。
師生關系是學校最重要的人際關系之一,影響著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和教學任務的完成。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需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居高臨下權威式的教學姿態(tài)。思政課教學中信息技術的運用,構建了師生“平等對話”的教學平臺,“師道尊嚴,高高在上”的傳統(tǒng)師生關系被打破,實現(xiàn)了教師和學生在知識信息方面的雙向交流。同時信息技術融入,教師和學生可利用課下時間通過線上進行交流,這樣實時溝通使教師能夠隨時傳授知識的同時也有效拉近了和學生之間的距離,更提升了教學效果。
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是課堂教學結構中教學系統(tǒng)的四個要素,而且四個要素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在變革課堂教學結構的過程中,不應該是抽象的、空洞的,具體要改變課堂教學系統(tǒng)四個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主要為:教師進行角色轉變,成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從而改變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主宰和知識的灌輸者的角色,成為學生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學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學生轉變?yōu)樾畔⒓庸さ闹黧w、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和情感體驗與內化的主體,從而轉變之前知識灌輸?shù)膶ο蠛屯獠看碳さ谋粍咏邮苷?;教學內容轉變?yōu)橐越滩臑橹鳎⒂胸S富的信息化教學資源,例如專題網(wǎng)站、資源庫、案例庫、光盤等相配合,從而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一本教材滿堂灌的情況。
“如何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參與思政課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影響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高校思政課深度融合的關鍵因素[3]?!?021 年中國共產(chǎn)黨是建黨100 周年,筆者所在的學校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虛擬仿真實驗室助力黨史學習教育。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將學生帶進實驗室,以3D 模式體驗遵義會議紀念館、延安革命紀念館等VR 沉浸式教學平臺和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等交互式教學平臺,借助現(xiàn)代科技力量,使同學們足不出戶就可以漫游于各個紅色紀念館和博物館之間,通過“VR”技術穿越時間和空間,身臨其境地聆聽講解員的詳細介紹和360°全方位觀覽,重溫建黨之路,見證黨史上的重大歷史事件,深切感受信仰的力量,學習革命先烈為救亡圖存而不畏犧牲的偉大品格。較好地實現(xiàn)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彌補了單純理論講授存在的枯燥抽象等不足,使黨史學習教育更加鮮活、更易入腦入心。
必須注意,在思政課教學中,信息技術始終應從屬于教師,信息技術的應用必須通過教師科學、合理、用心的教學設計才能發(fā)揮作用。所以,教師的地位始終是主動的,信息技術始終是服務于教師合理的教學理念和策略,運用信息技術是讓教師的教學策略和設計更加完美,并有效實現(xiàn)。信息化時代下,高校思政課如果只是過多地關注平臺或者注重技術的使用,就違背了改革的初衷,比如過多占用學生的課余時間,課堂中流于形式的圖片、視頻、教學軟件的播放和使用,學生會出現(xiàn)厭煩情緒或審美疲勞。因此,教師要拿捏好“度”,針對不同專業(yè)、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合理的規(guī)劃,合理分配線上線下時間,課堂上合理使用信息技術手段。
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需要具備基本理論素養(yǎng),還要具備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基本素養(yǎng)[4]。開展“信息技術+思政課”協(xié)同的混合式教學,教師需要具備新技術可操作的能力。所以,必須提高教師在思政課教學實踐中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能力。首先必須對思政課教師隊伍進行專業(yè)培訓;其次要更加注重團隊合作精神,通過大規(guī)模的團隊運作打造優(yōu)質的教學精品,鼓勵先進,支持上進,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與完善;最后,依托網(wǎng)絡信息技術開展思政課集體備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