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南心
《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要求:“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睘閷崿F(xiàn)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能夠自主、自由的徜徉語文知識海洋,感受語文學習快樂。小學語文教師就要在開展語文教學中導以方法、有效約束、習慣培養(yǎng)。
預習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最有效環(huán)節(jié),在預習中學生擁有學習的自主性,能夠協(xié)調自己的學習活動,從自身出發(fā)看待所學知識,進行知識理解。小學語文教師要認識到預習環(huán)節(jié)的重要性,為了避免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方向偏頗,保證學生預習的有效開展。可以通過布置預習作業(yè),設置預習任務的方式,引導學生對學習內容做初步認知:
如在學習《海上日出》時,教師可設計如下預習任務,指導自學活動開展:
(一)自主學習生字,會認“擴”“荷”等字,會寫“擴”“范”等字;
(二)自主朗讀課文,正確讀音,在朗讀的過程中腦海建構“海上日出”的美景;
(三)自主預習思考,文章哪些段落描寫了太陽升起的景象?
(四)自主閱讀思考,第一自然段作者交代了什么?
清晰的閱讀任務布置,給學生預習鮮明的方向指導,能夠讓學生按部就班地完成自主預習任務,做到文章初步理解,有效自主學習。
“好的習慣可以受益終身”。好的習慣更能夠支撐學生有效投入到語文學習中,支撐學生語文學習活動的開展。這里所說的好的習慣包括傾聽的習慣、質疑的習慣、合作的習慣。教師可以借助語文教學的多個環(huán)節(jié),達成學生語文學習習慣培養(yǎng)的目的。
如在語文教學課堂上,教師可以就某一文本提出問題,挑選某位學生做問題回答。同時在學生回答后教師提出衍生性問題,如“這樣回答全面嗎?”“你認為他讀得怎么樣”等,借助這一“誘導模式”,引導學生學會傾聽,這樣學生能夠形成傾聽習慣,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fā)展的重要能力表現(xiàn)。
此外,其他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也需要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中有效落實。
為了讓學生能夠在語文課堂上獲得語文學習的主動權,實現(xiàn)有效自學。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活動時就要學會“解放學生”,要給學生足夠的機會和空間,鼓勵學生投入到語文學習活動中。
這要求,語文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活動時要適當進行教法創(chuàng)新,要改變原有語文課堂學生被動進行知識輸入的學習模式,可以利用情景教學、微課教學、翻轉課堂、小組合作等多種教學模式,將開放教學的色彩帶入到小學語文課堂上,為學生自主進行語文知識學習提供機會。
如在學習《草船借箭》時,教師可以科學劃分學生小組,布置合作任務:合作探究草船借箭的結果怎樣?周瑜內心的滋味又是怎樣的?你心中的諸葛亮是怎樣的一個人?這樣的開放性任務能夠給學生合作學習討論方向,遵循“挑一挑摘桃子”原則,能夠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溝通、交流、思考,從而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深度理解所學內容。
小學語文教師要優(yōu)化語文課堂的教學評價,要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fā)展納入教學評價組成中,對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做全面看待。
即要求小學語文教師改變原本語文課堂的單一評價模式,不以學生的學習結果作為判定標準,而將教學評價的重點放在學生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考查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這樣的教學評價更具有科學性,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有著直接推動作用。同時,綜合性地看待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能夠讓學生獲取足夠的自信,從而實現(xiàn)自身自主學習能力發(fā)展,實現(xiàn)自身語文素養(yǎng)綜合發(fā)展。
“教”的最終目的并不是讓學生完全被動化地進行知識學習,“教”是為了“不教”,即讓學生“會學”。為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活動時要關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fā)展,要積極落實上述舉措,引導學生有機會自主學習、有方法自主學習,這樣才能夠真正借助語文教學課堂實現(xiàn)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為學生后續(xù)深度學習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