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玲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文學院, 湖南 婁底 417000)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課程思政建設,2016年12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1]2017年12月4日,教育部發(fā)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強調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要“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xiàn)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2];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再次強調“推動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建設形成協(xié)同效應”[3]。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第一次明確了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要求和內容重點。以上決策和部署對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精神,筆者所在教學團隊從2019年9月始,便著力推進“文學理論”課程思政建設,到目前為止,已經完成了兩個輪次的課程思政實踐。在兩個輪次的課程思政實踐中,筆者總結了幾點淺陋之見,以就教于方家。其一,要發(fā)揮“馬工程”教材的指路標作用,將教材優(yōu)勢轉化為教學優(yōu)勢;其二,要發(fā)揮任課教師的主導作用,達到理想的思政育人效果;其三,要發(fā)揮教學內容設計的對標定位作用,最終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
筆者所在教學團隊在第一個輪次的課程思政實踐中使用的教材是由首席專家童慶炳主持編寫的“馬工程”重點教材《文學理論》(第一版);在第二個輪次的課程思政實踐中使用的教材是由首席專家王一川、胡亞敏、譚好哲等修訂的“馬工程”重點教材《文學理論》(第二版)。兩個版本的教材均具有意識形態(tài)引領性、思政資源的豐富性和內容的包容開放性等特點,在“文學理論”課程思政建設中發(fā)揮指路標的作用。
首先,“馬工程”重點教材具有意識形態(tài)引領性。兩個版本的教材都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第一版用了兩章分別介紹馬克思主文學理論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在中國的發(fā)展,篇幅較長,總共有56頁,占教材篇幅的20%;第二版將第一版第一、二章的內容合并進了“緒論”當中,而且,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補充進了“緒論”,明確作為“文學理論的指導思想”進行闡釋。兩個版本的教材立意一致,即推進馬克思主義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因此,二者對課程思政建設具有意識形態(tài)引領作用。“文學理論”課程思政建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讓學生能夠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觀察和分析文學現(xiàn)象,認識和把握文學活動的特征和規(guī)律,掌握系統(tǒng)的文學理論知識,樹立科學的文學觀。
其次,“馬工程”重點教材具有思政資源的豐富性?!段膶W理論》第一版第一、二章專門介紹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及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中國化的成果,這兩章的每一節(jié)點都能找到課程思政映射與融入點,思政資源豐富。不過,由于第一版教材屬于“馬工程”重點教材的首批成果,出版時間比較早,內容體系不是特別完美,前面兩章“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相關內容并未有機融入到后面的章節(jié)之中,“造成了馬克思主義文藝觀與文學基本原理之間像‘油’和‘水’的關系”[4]。但是,教學團隊在授課的過程中,把牢了意識形態(tài)關,用馬克思主義文論去闡釋后續(xù)的“七論”,達成了思政育人目標?!段膶W理論》第二版對第一版的不足進行了修訂,將馬克思恩格斯文論、列寧文藝思想、毛澤東文藝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關于文藝的重要論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關于文藝的重要論述作為文學理論的指導思想,引領后續(xù)的“十論”,馬克思主義文藝觀與文藝基本原理有機融合,教材文本中的每個章節(jié)基本都可以找到思政資源,從而達成相應的育人目標。
再次,“馬工程”重點教材的內容具有包容開放性。“馬工程”重點教材《文學理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融通了古今中外各種文論資源,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論及國外文學理論中的積極成果是構成教材內容的三種主要思想資源。教材編寫組和修訂組成員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認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論是“富于民族氣質和民族精神的文學理論”[5],為當下文學理論的發(fā)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智慧之源。同時,編寫組和修訂組成員秉持兼收并蓄的態(tài)度,積極吸收國外文學理論中的有益成果,使之與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論相融通。再者,編寫組和修訂組成員又與時俱進,及時回應當下文藝實踐中出現(xiàn)的新現(xiàn)象、新挑戰(zhàn)、新問題,促進文學理論的創(chuàng)新。“馬工程”重點教材《文學理論》包容開放的特點,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文化自信的心態(tài)及兼收并蓄、與時俱進的胸懷,蘊含了課程思政的應有之義。
因此,“文學理論”課程思政建設要發(fā)揮“馬工程”教材的指路標作用,將教材優(yōu)勢轉化為教學優(yōu)勢。
雖然“馬工程”重點教材為“文學理論”課程思政建設指明了方向,但是,課程思政實施的主導者是教師,教師直接影響育人目標之達成。北宋教育家李覯云:“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盵6]這句話說明教師在引人向善方面起主導作用,同一門課程,相同的教材與教學大綱,由不同的教師施教,會取得不一樣的思政育人效果。一門課程如果想取得理想的育人效果,那么,教師需為人師表,做好示范,加強課程思政意識,提升課程思政能力。
其一,為人師表,做好示范。教師歷來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肩負著塑造人類靈魂的重任,教師的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F(xiàn)在是一個信息技術發(fā)達的時代,幾乎所有課程的基礎知識都可以在網上找到資源,相比于知識傳授,教師對其職業(yè)的敬畏精神、對學生的真摯情感、對學術的深厚情懷以及對名利的淡泊態(tài)度等對學生的影響更為深遠?!拔膶W理論”課程分兩個學期開設,每學期48個學時,任課教師和學生一起度過的時間比較長,其言行對學生的影響比較大,因此,筆者所在教學團隊在課前、課中、課后都嚴格要求自己,身體力行地做好表率。課前,團隊成員會精心備課,從教學設計到教案撰寫到PPT制作,整個過程一絲不茍;課中,任課教師不僅做到身入、而且做到心入、情入;課后,教師會認真批改學生作業(yè),耐心為學生答疑解惑。教師恪盡職守的態(tài)度及兢兢業(yè)業(yè)的精神在無形中影響著學生,在兩個輪次的課程思政實踐中,學生罕有遲到、曠課、早退或玩手機的現(xiàn)象。教師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質、純潔的職業(yè)操守和扎實的專業(yè)功底就是最有感染力的思政資源,對學生影響深遠。
其二,加強課程思政意識。“傳道、授業(yè)、解惑”是對教師職責的基本要求,在這三重職責中,“傳道”是第一要務。何謂“道”?韓愈《原道》釋曰:“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盵7]也就是說,博愛稱作“仁”,得體合宜地落實仁愛之心就叫“義”,按照“仁義”的標準去為人處世就叫“道”??梢?,“道”是為人處世的道理。教師“傳道”就是要教學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屬于我們今天所講的思政范疇。但是,高校部分專業(yè)課程的教師思政意識淡薄,認為思政教育應該由思政課老師、輔導員和班主任等負責,專業(yè)課教師只要負責知識傳授與學生能力培養(yǎng)就行,這使課程思政實施起來困難重重。筆者所在教學團隊,在第一輪課程思政實踐過程中,個別老師在心理上比較抵觸,認為課程思政是常規(guī)授課之外的額外任務,會增加教學負擔。經過兩個輪次的教學實踐,才發(fā)現(xiàn)課程思政只要對原有教學素材進行加工,提煉整理其思政映射與融入點,把價值引領要素巧妙地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就行,并沒有增加額外的負擔。因此,要順利推行課程思政,教師必須轉變觀念,形成自覺的課程思政意識,將思政育人看作是課堂教學的必然要求,將育人與育才統(tǒng)一。就像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那樣,“教師要時刻銘記教書育人的使命,甘當人梯,甘當鋪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導學生心靈,以學術造詣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8]
其三,提升課程思政能力。盡管高校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已有一段時間,但是,還存在專業(yè)教育與思政教育耦合度不高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和教師課程思政能力不足有關。部分教師認為課程思政就是簡單的“課程加思政”,因此,在上課時先講專業(yè)知識,再講思政內容,二者之間融合不到位,給人生硬之感;部分教師則是“為思政而思政”,在沒有思政映射與融入點的章節(jié)刻意加上思政內容,給人突兀之感。以上兩種情況,都是教師思政能力欠缺的表現(xiàn)。為了切實提升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筆者所在教學團隊多次參加課程思政專題培訓,主動學習各類思政示范課程,有針對性地去提升課程思政能力,將課程思政內容有機地滲透到專業(yè)教學中,二者渾然天成,從而達到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
教學內容設計是落實課程思政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因此,任課教師要深入挖掘專業(yè)知識點中的思政元素,使其對標具體的育人成效,最終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就“文學理論”課程而言,教學團隊在專業(yè)知識點中總共挖掘了38個思政映射與融入點,形成了以點帶面的思政體系。這38個思政映射與融入點,主要對標以下五個方面的思政育人成效。
第一,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黨的十九大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作為堅定和發(fā)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重要舉措,其中,文化自信發(fā)揮著更堅實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的、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盵9]“文學理論”課程在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方面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第一部分我們提到,“馬工程”重點教材《文學理論》的編寫與修訂,本身就是基于文化自信的立場及兼容并包、與時俱進的胸懷,因此,教學團隊在介紹教材特點、文學理論的思想資源、文學是語言藝術、文學象征、文學發(fā)展中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全球化與當代文學等知識點時,注重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深化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矯正學生的崇洋媚外及民族虛無主義等思想。
第二,引導學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和批評導向。以人民為中心,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文藝創(chuàng)作與文藝批評應該堅持的立場。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學生,有的正在從事或者將來會從事文藝創(chuàng)作、文藝批評等相關工作,因此,“文學理論”課程應該從不同的角度引導學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和批評導向。筆者所在教學團隊在講解毛澤東文藝思想、鄧小平文藝理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關于文藝的論述、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體條件和追求等知識點時,以柳青、周立波、路遙等為例,引導學生熱愛人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切身體驗人民的喜怒哀樂,關心人民的疾苦,傳達人民的心聲,創(chuàng)作人民滿意和認可的優(yōu)秀作品;在講解列寧文藝思想、文藝批評的原則和標準、網絡文學等知識點時,引導學生“把好文藝批評的方向盤,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10]30。
第三,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愛國主義是增強民族共識和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紐帶,是感召中華兒女團結一心抵抗外侮、維護民族獨立的力量源泉。因此,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是課程思政的重要內容。筆者所在教學團隊在講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關于文藝的論述時,結合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紀錄片《大國重器》等來激發(fā)學生的愛國心與報國情,鼓勵學生以民族振興、國家富強為己任,將愛國心與報國情外化于行;在講解文學對人之精神觀念的影響時,以莫言的《紅高粱家族》為例,讓學生明白抗日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離不開廣大中國人民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及百折不撓的民族精神,從而激發(fā)“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愛國情懷,鼓勵學生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奮勇前進;在講解詩歌、小說、散文等的特點時,以艾青的《我愛這土地》、嚴歌苓的《金陵十三釵》、楊絳的《我們仨》為例,引導學生牢記國恥,居安思危,奮發(fā)圖強,把個人理想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相連,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第四,引導學生弘揚真善美。習近平總書記認為,“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恒價值。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讓人民的靈魂經受洗禮,讓人們發(fā)現(xiàn)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盵10]25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的作家急功近利,不惜粗制濫造、東拼西湊,導致作品內容空乏,立意單薄,思想膚淺;有的作家一味迎合讀者審美趣味,追求“快”“長”“爽”敘事,導致作品出現(xiàn)庸俗、低俗和媚俗的傾向;有的讀者盲目打賞,將文學閱讀演變成非理性的消費行為,助推低質化作品的流行,因此,加強真善美教育已迫在眉睫。筆者所在教學團隊在講解“文學的價值”“文學的功能”等知識點時,以《我不是藥神》《鼠疫》等為例,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的文學價值觀,弘揚文學的真、善、美價值;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悲憫情懷,引導學生做一個真誠、善良、正直的人,尤其注重引導學生通過文學作品反思我們正在經歷的抗“疫”生活,感受十四億中國人民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家國情懷,鼓勵學生在全球戰(zhàn)“疫”的緊要關頭,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展現(xiàn)大國擔當精神,與世界各國人民一起共克時艱。
第五,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品格。當代社會競爭激烈,大學生面臨的壓力較大,加上社會風氣浮躁,學生面對的誘惑較多,心理問題頻發(fā),因此,要注重疏導學生的心理問題,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品格。文藝類的相關課程具有突出的優(yōu)勢。一方面,“文藝由于它的虛擬性而有一種特殊的心理補償作用?!藗兛课乃嚨捏w驗而得到了心理的補償,這多半是有益身心健康也有益于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盵11]另一方面,筆者所在教學團隊在講解“文學創(chuàng)作的過程”“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體條件和追求”等知識點時,以曹雪芹、魯迅、路遙等的生活經歷和創(chuàng)作經歷為例,引導學生以樂觀豁達的態(tài)度看待人生的挫折,以堅韌不拔的意志及不屈不撓的精神面對人生的各種挑戰(zhàn)。
以上五個方面的育人成效是筆者所在教學團隊挖掘的38個思政映射與融入點所對標的主要成效,但是,發(fā)掘教學內容中的思政映射與融入點與達到相應的育人成效之間不是一個由點到點的線性過程,而是由點到面化育過程。以上五個方面不能含括“文學理論”課程思政育人的全部成效,38個思政映射與融入點也沒有窮盡該課程的全部思政元素,而且,“文學理論”與其他思政課程、專業(yè)課程之間始終是同行同向的關系,其最終成效的達成離不開所有課程協(xié)同育人的作用。
當然,“文學理論”課程思政的實施,除了發(fā)揮“馬工程”教材的指路標作用、任課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及教學內容設計的對標定位作用外,還離不開靈活授課方式、豐富教學方法及合理考核機制的運用。筆者所在教學團隊負責的“文學理論”課程,采用的是“線下與線上”相結合的授課方式,運用的教學軟件是學習通APP,這種方式一方面可以在線和學生共享豐富的課程思政資料,拓展學生的視野;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專題討論、在線答疑和作業(yè)批改等方式適時和學生互動,真正實現(xiàn)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在授課方法上,筆者所在教學團隊采用了問題導入式、案例分析式、任務驅動式、專題討論式等多種教學方法,從多層面、多角度影響學生。在考核機制上,“文學理論”課程側重過程性評價和非標準化考核,例如,學生發(fā)表論文、主持與課程緊密相關的創(chuàng)新訓練項目、參與相關的學科競賽及社會實踐活動等都納入了考核范圍,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以期達到理想的育人效果。
總之,基于“馬工程”教材使用的“文學理論”具有天然的課程思政優(yōu)勢,教學團隊要用好教材,自覺堅持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對文學基本原理的指導,將教材優(yōu)勢轉化為教學優(yōu)勢;任課教師要為人師表,做好示范,強化課程思政意識,主動承擔起育人責任,不斷提升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巧妙地寓價值引領于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yǎng)之中;同時,教學內容設計要對標具體育人成效,最終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當然,課程思政沒有終點,沒有固定模式可以遵循,教師要秉持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理念不斷探索,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