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馨
清代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日暮,也是中國古代瓷器的最后絕響,特別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瓷器燒造,代表了一個時代的高峰,其在歷史長河里濺起的浪花,在數(shù)百年之后的今天依然光彩奪目。本期介紹藏家何愛群收藏的兩件清代瓷器,與各位讀者同欣賞共研究。
其一是清康熙款青花魚化龍紋折沿洗,高7、外口徑39.5、底徑27.3厘米。此洗淺腹,淺圈足,足內(nèi)釉露胎。底心有青花雙圈“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由于底部無釉,款識呈黑色。外壁光素?zé)o紋,里心以青花為飾,繪魚龍變化圖。內(nèi)心所繪一條蒼龍從漩渦躍起,身軀呈“弓”字造型,頗為威猛。前方一鯉魚躍出水面,與龍相呼應(yīng),下面更有跟隨者。所繪浪濤自上而下滔滔不絕,富具動感,以之為背景襯托魚龍二物更見立體效果,繪畫逼真自然、栩栩如生。
此洗畫面取材于漢代故事,宋劉克莊《水龍吟·丙辰生日》中曰:“任蛙蟆勝負(fù),魚龍變化,儂方在,華胥國?!濒~化龍是清代流行紋飾,取材于古代“鯉魚跳龍門”的傳說。據(jù)《辛氏三秦記》記載:“河津,一名‘龍門,水險不通,魚鱉之屬莫能上,上則為龍也?!薄短綇V記》也載:“龍門之下,每歲季春有黃鯉魚,自海及諸川爭來赴之。一歲中,登龍門者不過七十二,初登龍門,即有云雨隨之,天火自后燒其尾,乃化為龍矣?!秉S河流經(jīng)山西河津縣之禹門口,亦稱“龍門”,其地河床高下相迭,水深流急,魚類很難逆流而上。傳說凡能跳上龍門的大魚,便可變化成龍,亦稱“魚化龍”。因古時科舉考試場所貢院的正門也稱“龍門”,所以又指參加科舉中第而聲名顯赫者,寓意吉祥。
其二為清乾隆“慶宜堂制”款斗彩落花流水圖臥足杯(一對),均高3.9、口徑7厘米。落花流水一詞,出自唐代詩人李群玉作品《奉和張舍人送秦?zé)拵煔w岑公山》中的“蘭浦蒼蒼春欲暮,落花流水怨離襟”一句。明天順三年(1459),王佐增補(bǔ)《新增格古要論》卷八“古錦”條謂:“今蘇州府有落花流水錦及各色錦”,說明此紋飾應(yīng)最早源自絲織品圖案,后采用于明成化初期的斗彩杯上,入清以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藝上皆喜以之裝飾。
斗彩始燒于明宣德時期,鼎盛于成化期間,是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相結(jié)合的一種瓷器裝飾品種,出現(xiàn)了雞缸杯、三秋杯和天字罐等陶瓷史上亙古未有的雋品之作。成化朝之后,由于明王朝的國力衰弱以及皇帝的喜好轉(zhuǎn)變等原因,斗彩器的制作逐漸陷于低潮,至明末時竟有絕跡之勢。1644年清軍入關(guān),滿清政權(quán)建立,在清初幾代帝王的勵精圖治之下,社會漸趨穩(wěn)定,經(jīng)濟(jì)逐步發(fā)達(dá),景德鎮(zhèn)珠山御窯廠的瓷器燒造再次興盛起來,斗彩器作為彩瓷的重要品種亦重獲新生。在康雍乾三朝之中,尤以乾隆一朝的斗彩器制作最為繁榮,而且這一時期的御窯廠窯工將斗彩工藝與當(dāng)時流行的粉彩彩料結(jié)合使用,從而使乾隆斗彩器的色彩更為鮮艷飽滿,于淡雅粉潤中顯亮麗,纖細(xì)嬌巧中見挺雋,而且乾隆時期的斗彩器在造型上更為多樣化,紋飾構(gòu)圖上更為繁復(fù)飽滿,制作工藝上也更是精益求精。
此對清乾隆“慶宜堂制”款斗彩落花流水圖臥足杯,胎體輕薄,潔白細(xì)膩,造型小巧。杯身以青花及紅綠二彩繪就而成,見瓣瓣落英,粉紅淡雅,徐徐灑落,逐波而流,淺翠苲草,緩緩飄零,靜謐中凸顯早春時節(jié)落英繽紛與新綠萌發(fā)的勃勃生機(jī)。流水以青花淡描繪出,靜靜體會其靜謐,收獲不可言喻之意趣。杯內(nèi)以紅彩繪魚紋,眾魚逍遙,享受在水之樂。其畫筆精美,設(shè)色淡雅而質(zhì)感逼真,花落之態(tài),游魚之樂,皆隨筆而至,構(gòu)建出落花流水之意境,皆為天下文人所喜。底書青花“慶宜堂制”楷書方框款,為雍正、乾隆、嘉慶三代著名的官窯堂名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