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新課程標準中對學生的每個年級和學期中的閱讀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我認為這是教育部門對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重視和培養(yǎng)。隨著新課程的實施很多教師采用的方法就是開拓疆土、廣引河流,利用大量的課外閱讀刊物、報刊、書報等形式的讀物來作為學生課堂之外的延伸和拓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一個長期的工程,教師要先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使學生可以具有閱讀學習的興趣,這樣才可以使學生具有創(chuàng)新性閱讀的能力,當然還必須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由淺入深地進行閱讀教學。這樣學生才會逐漸擁有較高的閱讀能力,為以后的學習、生活、發(fā)展奠定基礎。閱讀能力是小學生應該具備的一種基本重要能力,其直接影響了學生思維、想象、審美、鑒賞、創(chuàng)造等能力的發(fā)展,甚至決定了學生語文語言應用水平的高低。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重視對學生進行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本文就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了詳細的探究。
興趣是一切學習的主要動力來源,尤其對小學生來說,探索欲和求知欲都是需要靠興趣來激發(fā),因此,教師應該根據(jù)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素質制定措施培養(yǎng)他們的閱讀興趣。小學生的好奇心比較強,刺激、新鮮的事物最容易引起他們的興趣,針對這一點,教師可以調整原有的教學模式,教師能夠從課本內容出發(fā),設置一定的情景展開教學,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喚起學生對閱讀的熱情,將他們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盡量使得教學活動更加豐富多彩,把學生積極的開始自主閱讀。比如借助講故事、朗誦等引起學生對閱讀的興趣。
當前小學生閱讀能力一直不夠理想的主要原因,是學生尚未掌握有效的、多樣化的閱讀方法,這就使得他們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只能盲目學習,最終導致學習效果不佳。因此,要想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就需要教師充分了解“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并在日常教學中重視對學生進行學法滲透,使他們逐漸掌握各種閱讀素材的閱讀方法與技巧,從而在顯著優(yōu)化閱讀質量的同時還可逐漸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及閱讀經驗都較為有限,因此教師在滲透閱讀方法的過程中,不可生硬地將抽象的方法灌輸給學生,而應該在具體的閱讀教學中進行學法滲透,使學生在真實的閱讀實踐中直觀了解各種閱讀方法的應用技巧。在具體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依照閱讀素材的特點,巧妙設計思維方式,在具體的閱讀活動中把握時機,激勵學生自主學習,并與教師一起探究并總結出閱讀方法。
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書籍眾多,但并不是所有的書籍都適合小學階段的學生進行閱讀,教師要能夠合理的選擇,國家教育部推薦了許多適合小學階段學生閱讀的課外圖書,且根據(jù)小學不同的階段,推薦的數(shù)目也存在很大的區(qū)別,比如1—2年級學生閱讀數(shù)目之中,童話故事居多,且故事大多比較短小,理解起來比較簡單,4—6年級階段,內容更加豐富,含義也相對比較深刻,教師要能夠根據(jù)學生的接受能力合理的選擇。
環(huán)境對于學生的學習十分的重要,為了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要能夠幫助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閱讀氛圍。在教師的墻壁上張貼一些關于讀書的名言警句,并在教室的后面設置一個“圖書角”,并安排一個讀書小組,專門負責從學校的圖書館借閱書籍,放在圖書角供學生翻閱。日常的教學中鼓勵學生多多的閱讀課外的書籍,每周開展一次“小讀書會”的活動,活動過程中學生們可以就自己的閱讀感受與其他的同學進行交流溝通,鞏固閱讀效果的同時,能夠營造出一個全校閱讀的氛圍,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幫助他們培養(yǎng)勤于閱讀的良好習慣。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我國小學語文教學中更加重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加強引導學生提高閱讀能力,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對學生采取多種教學方式和模式,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fā)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本文就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進行分析。閱讀能力是在社會生存中不可或缺的一項能力。因此,在小學教育時期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顯得尤為重要,若學生能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則能夠鍛煉其自主閱讀以及思考的能力,促使小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