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慧
今年是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共青團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把黨史學習教育作為發(fā)揮黨的助手和后備軍作用的重大責任,在全團開展“學黨史、強信念、跟黨走”學習教育。作為黨在青年工作領域特色鮮明的政治學校,各地團校將黨史學習教育作為全年培訓的主要內(nèi)容,緊緊圍繞“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要求,開展各類主體培訓,引導團員青年了解黨的百年歷史,傳承黨的紅色基因。
今年3月,在共青團“學黨史、強信念、跟黨走”學習教育動員會上,賀軍科同志強調(diào),要“依托各類紅色資源和實踐平臺,多推出一些能夠讓團員青年參與進來、沉浸其中的學習項目,引導他們在體驗和互動中潛移默化地了解黨的歷史、增進愛黨之情”。為了適應團員青年的學習規(guī)律,提升他們的培訓積極性,各地團校在創(chuàng)新開展黨史教育培訓方面做了一些積極的探索,形成了一些團員青年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
歌聲中學黨史。一首紅歌承載著一個時代的集體記憶,一部紅色音樂史就是一部生動的黨史教科書。利用紅色音樂進行黨史教育培訓具有情感共鳴、情感互動的獨特優(yōu)勢,團武漢市委推出音樂黨課《光輝的旗幟 青春的使命》,通過“光明的火種”“理想的遠征”“嶄新的詩篇”“精神的坐標”“青春的壯歌”“時代的樂章”六個篇章,運用音頻、視頻等元素,以時間為軸,讓學員沉浸式地了解《國際歌》《義勇軍進行曲》《光榮啊,中國共青團》《學習雷鋒好榜樣》《不忘初心》等百年紅歌的歷史背景和創(chuàng)作故事,感受百年黨史波瀾壯闊的輝煌歷程。
影視中學黨史。隨著視覺文化時代的到來,形象化、感性化的影視作品對青年能產(chǎn)生喜聞樂見的效果,包含其中的價值理念比較容易得到理解和認同。去年以來,一批優(yōu)秀的紅色影視作品深受青年的歡迎,如《紅船》《覺醒年代》《1921》《長津湖》《功勛》等。一些團校在培訓中設計影視教學環(huán)節(jié),播放紅色影片、優(yōu)秀電視劇、經(jīng)典紀錄片等,邀請黨史專家進行講解,讓學員回顧可歌可泣的崢嶸歲月,通過感性體驗來深刻認識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
書信中學黨史。百年黨史是一部奮斗史,無數(shù)中國共產(chǎn)黨人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為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奉獻了他們寶貴的青春甚至是生命。許多革命先輩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如見證共產(chǎn)黨人初心和使命的“十一書”(賀頁朵的“宣誓書”、夏明翰的“就義書”、趙一曼的“示兒書”、盧德銘的“行軍書”等),這些故事成為學習黨史的鮮活素材。許多團校深挖歷史資料,帶領學員在書信中學黨史。武漢市團校打造精品互動課程《品讀紅色書信 賡續(xù)紅色血脈》,選取建黨以來4個歷史時期共產(chǎn)黨人留下的感人素材,讓學員學習、思考、朗誦,切身體會共產(chǎn)黨人用生命和鮮血鑄就的信念與忠誠,感受他們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偉大精神。
場景中學黨史。“把歷史的內(nèi)容還給歷史”的場景教學是黨史教育培訓的常見手段。各地團校充分利用地方紅色資源,設計黨史培訓項目。武漢市團校與中共五大會址、武漢農(nóng)民運動講習所、中共中央機關舊址、“三鄉(xiāng)工程”教育培訓基地等單位建立合作關系,打造校外黨史教育培訓基地。同時還收集歷史文獻及實物資料,建設“武漢青運史陳列展”,進行場景教學,通過文物、圖片、實景、多媒體的多重展示,以史為鏡,以史明志,讓學員在有溫度的歷史場景中學習了解武漢青年在黨的領導下投身革命、砥礪前行的奮斗歷程,激發(fā)他們在新時代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創(chuàng)新的黨史教育培訓方式改善了以往枯燥沉悶的課堂氛圍,有效提升了學員的學習積極性,從更多的層面增進了他們對百年黨史中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人物的感性認識和理性思考。但是在創(chuàng)新黨史教育培訓方式的同時,要盡量避免陷入幾個誤區(qū)。
避免黨史教育培訓表面化。百年黨史是一部奮斗史、發(fā)展史、創(chuàng)業(yè)史,蘊含著深厚持久的理論力量,講黨史不能淺嘗輒止,停留表面。講故事是現(xiàn)場教學中常見的手段,故事的情景性和形象性減少了學員對灌輸式理論授課的排斥感,學員聽了故事,就學了歷史。但是黨史學習不能只停留在講故事層面,而是要通過講故事來再現(xiàn)、解析、判斷,讓學員在故事中得到啟發(fā),引導其加深對黨的歷史的理解和把握,加深對黨的理論理解和認識。同時要杜絕為搏眼球,用一些未經(jīng)考證的野史資料信口開河,膚淺講黨史。
避免黨史教育培訓片面化。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年代進行了艱難探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黨史教育培訓不能片面化,既要講黨的輝煌成就,也要講在成就取得過程中付出的巨大犧牲。既要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也不能忽視之前的曲折探索。既要講革命先輩的英勇無畏,也要還原他們的“平凡時刻”。要全面辯證地講解黨史和黨史人物,同時也要旗幟鮮明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澄清對黨史上一些重大歷史問題的模糊認識和片面理解,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避免黨史教育培訓形式化。黨史教育培訓要防止為完成任務應付了事,出現(xiàn)“人在心不在”等現(xiàn)象。在創(chuàng)新黨史教育培訓方式的同時,要注意避免一味求新而流于形式的情況出現(xiàn),比如現(xiàn)場教學只讓學員走馬觀花地瀏覽,不做細節(jié)和深度講解;研討教學為湊時間粗放管理,熱熱鬧鬧開始,冷冷清清結束;體驗教學一味地講究穿紅軍服、走長征路、吃南瓜飯,不關照歷史,不進行深刻點評互動。還有一些培訓沒有分層分類的思維,面對不同群體,設計同樣的培訓形式,運用同樣的語言表達,講解同樣的黨史內(nèi)容,這樣的培訓只會是徒有形式而無實效。
避免黨史教育培訓碎片化。百年黨史波瀾壯闊,內(nèi)涵豐富。創(chuàng)新的培訓方式從多個層面豐富了學員的認知,但是幾個故事、幾個影片、幾次現(xiàn)場教學并不能完全呈現(xiàn)黨史全貌。創(chuàng)新的培訓方式是激發(fā)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要通過激發(fā)興趣來引導學員系統(tǒng)地學深悟透,融會貫通。所以,黨史教育培訓需要依靠科學合理的系統(tǒng)課程來講好黨的不懈奮斗史、不怕犧牲史、理論探索史、為民造福史、自身建設史。
為了更好地提升黨史教育培訓的實效,團校在創(chuàng)新培訓手段的同時,更需要建立科學完善的課程體系,加強黨史理論研究,提升培訓的實際育人效果,重視教師隊伍的培養(yǎng)。
建立科學完善的黨史培訓課程體系。團校是黨在青年工作領域特色鮮明的政治學校,黨史應該成為團校培訓的重中之重。課程體系是實現(xiàn)團干教育培訓目的的重要載體,團校可結合校內(nèi)外專家資源,根據(jù)組織需求和學員需求,遵循主次結合的原則,建立科學合理的黨史培訓課程體系,讓學員通過主干課程系統(tǒng)地把握百年黨史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通過分支課程多層面感受百年黨史的精神力量。
加強黨史理論研究,用學術講好政治。開展研究是做好培訓的前提和基礎,沒有研究支撐,培訓會變成人云亦云、不知所云。團校要加強黨史理論研究,為解決學員的困惑做好學理的邏輯儲備,提高培訓授課的理論解釋力和說服力。要把握好研究與培訓的關系,及時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培訓內(nèi)容。同時要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guī)矩,團校教師既要姓“馬”,也要姓“共”,堅持學術研究無禁區(qū),講臺講壇有紀律。
提升培訓的實際育人效果,避免流于形式。創(chuàng)新不是目的,而是實現(xiàn)培訓效果的重要手段。現(xiàn)場教學不能停留在走馬觀花的瀏覽,而是要深挖歷史資料,強調(diào)啟發(fā)教育,注重體驗效果,讓學員在現(xiàn)場重溫、體驗,真正地思考、內(nèi)化。影視教學要避免只觀不感的熱鬧場面,在滿足學員需求的前提下,引導討論,引發(fā)思考,講解點評,讓學員從影視中感悟信仰的力量。研討教學則要杜絕粗放管理,結合培訓要求精心設計主題,規(guī)范研討流程,讓學員帶著問題意識充分思考,深入交流,提出建議。同時要有分層分類的思維,針對不同的學員,運用不同的授課方式,設計各有側重的黨史內(nèi)容,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重視團校培訓師資隊伍的培養(yǎng)。黨史人人都可以講,但不是人人都可以講好黨史。為了保證黨史教育培訓的質量,團校自身教師隊伍的培養(yǎng)需進一步重視和加強,教師必須不斷加強黨史知識儲備,提升理論素養(yǎng)。除了書本學習之外,多參加黨史理論研究活動,了解研究前沿,開拓研究視野。多借鑒黨校在黨史教育培訓方面的特色課程、成功經(jīng)驗等。團校也要進一步暢通教師的晉升渠道,為教師的成長創(chuàng)造條件,完善激勵機制,激發(fā)隊伍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