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長才
在央視《朗讀者》節(jié)目上,作家梁曉聲說:“人要讀書。讀書可以讓人長精神,可以讓人營造自己的精神家園。”主持人董卿由此感慨道:“是的,人要有精神。有了物質(zhì),這叫生存;有了精神,這才是生活?!闭\哉斯言!
人活著,是需要物質(zhì)與精神合一的。有了物質(zhì),人才能生存。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餐不吃餓得慌?!蔽镔|(zhì)乃是人類生存的堅實基礎,但人活著沒有一點兒精神,那也是不行的。偉人說過:“人是需要有點精神的?!比酥詾槿耍褪且驗槿擞芯?。有好精神的人,才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人,才是一個有血性有膽魄的人,才是一個有智慧有勇氣的人,才是一個有益于祖國有益于人民的人。精神生活是世間最豐富多彩、有滋有味、富有情趣、富有意義的生活。沒有精神生活,那么人終其一生跟一張白紙沒兩樣。社會越發(fā)達,人的生活越極需精神的養(yǎng)料。在精神生活之中,人們才活得自由自在,活得美美與共,才能齊心協(xié)力、合作共贏,才能為實現(xiàn)共同的理想而同心同德奮斗。
袁隆平院士認為生活是需要用精神來豐富的。在他看來,一個人再有錢,再忙,也不能丟棄精神。袁隆平一心撲在雜交水稻的科學研究上,當然少不了苦累和辛勞。但在科研之余和辛勤勞作后,他總要拿出小提琴,拉上一首曲子,愉悅自己的心情,詩化自己的生活。他還呼朋喚友,在籃球場上進行一場球賽;或者,他邀上幾人,去河里、游泳池里游泳,松弛一下繃緊的神經(jīng)。袁隆平用這些文體精神活動給生活添幾分優(yōu)雅,幾分美意,讓自己心里裝滿詩意,讓自己更有效地開展科研活動,更有情趣地投入生活的懷抱。
人生在世,有順境,有逆境;有幸福的享受,有困苦的折磨。人在幸福享受時,尚且需要精神,人在艱難困苦之中,除要物質(zhì)支撐自己外,更要把精神注入自己的生活中去。這樣,人才苦中有樂,有苦也不覺得苦,人才能活得有生氣。
嚴幼韻在復旦大學讀書時,有?;ㄖ雷u。她是大家閨秀,第一個將轎車開進了復旦校園,所見者都向她投去羨慕的眼光。后來,嚴幼韻嫁給了中國駐菲律賓馬尼拉領事館的楊總領事。日寇侵華后,也侵占了菲律賓。日軍要楊總領事為其籌集物資,遭到楊總領事的嚴詞拒絕。日寇惱羞成怒,殘酷地槍殺了楊總領事和其他七名外交官。已有三個孩子的嚴大小姐在悲憤之后,偕領事館另幾位遇害人員的遺孀、子女,在一個小島上靠開荒種菜種莊稼頑強地生存了下來。為了生計,嚴幼韻變賣了不少家當,唯一沒有賣掉的是一架鋼琴。每逢晨曦曉露、夕陽西下之時,她都會優(yōu)雅地彈撥琴鍵,陶冶自己的情操,愉悅子女以及伙伴們的心情,使大家好好地活著。
“有了精神,這才是生活”,我們理應深刻地理解其中的哲理,并且很好地去踐行它。我們要讓自己的生活充滿精神的陽光,這樣,我們才能活得有意義,活得精彩無限,活得志向遠大,活得干勁十足。